学术投稿

164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罗飞;杨明

关键词: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方法164例使用阿奇霉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参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评判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会因为给药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164例患者中,静脉注射给药有109例(66.46%),口服给药55例(33.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上的差异同样会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164例患者中,男63例(38.41%),女101例(61.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使用阿奇霉素,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因使用阿奇霉素所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比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观察组)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压迫血管情况、减压程度、压迫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相比,典型三叉神经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能原因为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短,主要为动脉压迫且为单支分布,术中减压充分等。

    作者:郭放;杨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瘢痕子宫再妊娠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瘢痕子宫再妊娠的分娩方式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5例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娩方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72例再次行剖宫产,剖宫产率为84.7%;剖宫产术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阴道分娩者(P<0.05);阴道分娩者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剖宫产的出血量(P<0.05);行剖宫产术和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瘢痕子宫再妊娠的孕妇首先要选择阴道试产,严密观察各项指标,进而有效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再剖宫产率。

    作者:李冀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中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观察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流复流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TIMI分级3级血流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周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血严重出血。结论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介入中的治疗效果显著,梗死相关动脉复流情况佳,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值得借鉴。

    作者:宋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0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仅应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为(9.78±7.23)分;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15.21±7.67)分,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具有较好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甜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RP和pro-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即hs-CRP)和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92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照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16例)、心绞痛组(46例)和心肌梗死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12 h内的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之间hs-CRP和pro-BNP水平的差异。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心绞痛组和正常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37和5.578,均P<0.05)。不同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之间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68和4.623,均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pro-BNP水平呈升高趋势,并且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以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作者:刘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实践及用药分析

    目的:对处方点评工作进行介绍,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制定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重新修订了本院的处方点评制度,处方点评工作小组随机抽取本院门诊西药房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对医师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并将处方点评结果每月在《药学简报》上通报。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56张,占全部抽查处方的4.67%,处方合格率为95.33%,符合要求。结论门诊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明显提高,处方点评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张雪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应用于小儿肠梗阻的诊疗体会

    目的:分析研究在小儿肠梗阻诊疗中,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66例腹痛及不明原因哭闹不止的患儿,对其实行超声及X射线诊断,对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各方面进行分析,超声诊断的检出率均高于X射线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肠梗阻诊断中,超声诊断能够对X射线的诊断缺陷进行弥补完善,可以作为主要的肠梗诊断方式。

    作者:朱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药剂科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探讨

    目的:探讨药剂科规范医院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作用及必要性。方法本院药剂科2012年开始启用了药剂科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模式,抽取2011年来本院就诊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2102年就诊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应用抗肿瘤药物(2.0±0.5)类,药物费用(27671.1±3159.0)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8)%,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药剂科实施对抗肿瘤药物的安全管理对临床用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能明显降低抗肿瘤药物应用种类,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俊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六味首乌颗粒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六味首乌颗粒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Luna 5μm, C18(2),250 mm×4.60 mm 100 A。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溶液(29∶7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结果二苯乙烯苷浓度在4.99~29.94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9;二苯乙烯苷平均回收率为98.42%, RSD为1.04%。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六味首乌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洪泽;齐骁勇;韩风雨;孔新颖;刘福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筋膜囊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联合筋膜囊下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30例,30眼。对比分析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筋膜囊下注射TA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OC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3个月BCVA分别为(0.727±0.115)、(0.591±0.062)、(0.528±0.083)、(0.494±0.082);黄斑中心厚度(CMT)分别为(482.6±75.9)μm、(402.7±77.2)μm、(344.6±72.7)μm、(310.6±68.7)μm。治疗后1周、1、3个月BCVA显著提高, CMT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分别与治疗后1周相比, BCVA显著提高, CMT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1个月相比, BCVA提高, CMT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筋膜囊下注射TA可以在短期内减轻黄斑水肿、提高BCVA,为RVO继发黄斑水肿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婷婷;牛彤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64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方法164例使用阿奇霉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参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评判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会因为给药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164例患者中,静脉注射给药有109例(66.46%),口服给药55例(33.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上的差异同样会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164例患者中,男63例(38.41%),女101例(61.5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使用阿奇霉素,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因使用阿奇霉素所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作者:罗飞;杨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各18例,第1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第2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第3组采用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及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11.11%)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序;王文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17例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神经内科使用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17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潜伏期为3~19 d,平均潜伏期12.6 d,3 d的1例,7 d的3例,11 d的1例,14d的6例,15d的2例,19d的2例,24d的2例。17例患者中15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皮肤愈合后留下不规则色素沉着、瘢痕,无一例死亡,治疗效果好,住院时间7~30 d,平均治疗20 d。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与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无明显相关性,是不可预测的;但与起始剂量和潜伏期有关。结论卡马西平引起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应尽量预防,如有异常及时停药,尽早治疗,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王奎鹏;夏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解酒保肝剂对小鼠酒精中毒的影响

    目的:观察解酒保肝剂对小鼠醉酒实验、血清乙醇浓度和肝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给药组小鼠给予解酒保肝剂灌胃,对照组给予双蒸馏水灌胃。记录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及恢复时间,取肝匀浆,检测肝脏丙二醛(MDA)含量,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血酒精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明显延长(P<0.01),翻正反射时间明显缩短(P<0.05),肝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酒精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解酒保肝剂具有良好的解酒作用。

    作者:李璐奕;汪晖;熊婕;王建;袁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比较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异同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异同。方法68例早期胃癌患者,术前均展开胃镜活检,手术后展开外科病理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61.8%,不一致率为38.2%。在胃癌分化程度诊断上一致率为75.0%,不一致率为25.0%。结论虽然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检查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然而术前胃镜活检对胃癌的准确性仍较高,可为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参考。外科术后病理检查在胃癌全面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范永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嵴状突、棘状突局部矫正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局部矫正术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106例鼻中隔单纯嵴状突、棘状突的局部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局部矫正组,B组为传统手术组,分别施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局部矫正术和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观察其疗效、并发症及术中、术后情况,随访6~18个月。结果全部病例切口一期愈合,鼻中隔恢复平直,无一例出现鼻中隔血肿、脓肿、穿孔等并发症,但局部矫正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方面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局部矫正术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陈春霞;霍秀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冷冻切片诊断和免疫组化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冷冻切片诊断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间皮瘤相关抗体-1(HBME-1)、细胞角蛋白19(CK19)、CD5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40例冷冻切片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行光镜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alectin-3、HBME-1、CK19、CD56的表达水平。结果40例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光镜下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样核、核沟、纤维性间质、核内包涵体及砂砾体。免疫组化Galectin-3、HBME-1、CK19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均呈阳性表达,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呈阴性或个别弱阳性表达。CD56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6例呈轻度着色,34例呈阴性表达,在周围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 Galectin-3、HBME-1、CK19及CD56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杨长俊;吴莉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持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院内院外持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院内院外持续性护理干预。所选患者在出院时让其了解回访的目的,使患者积极配合回访。对患者出院后的第2、4、12周进行电话回访,同时保证回访内容准确可靠。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第12周依从性好所占比例均低于本组出院后第2周的依从性好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第2、4、12周的服药依从性好所占比例分别高于对照组同期依从性好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院外持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武成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针刺配合血栓心脉宁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4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血栓心脉宁片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配以血栓心脉宁片,两组疗程为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血栓心脉宁片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徐飞;谢昕;汪敏娜;李虹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60例原发性纵隔肿瘤(以胸腺瘤为例)患者,应用合理护理方法,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予以精心护理后,出院时患者中优良54例,差6例,优良率90%。结论精心护理能够提高原发性纵隔肿瘤临床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孙春晓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