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纯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比较

周国灿;苏联春;苏朝勇;曾洪波

关键词:单纯修补术, 胃大部切除, 外科手术, 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
摘要:目的:比较单纯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在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单纯修补术组及胃大部切除术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单纯修补组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总有效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穿孔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疗效优于胃大部切除术,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奥曲肽0.1mg +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的混合溶液静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模式上再增加40mg的奥美拉唑,采取100ml静滴。2次/日,12小时/次。3天为1个治疗周期。采取统计学方式对两组治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志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140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将6ml疏血通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匀,静滴,1次/日,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200mg,3次/日,连续治疗21天。结果:两组ESS评分在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王文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妇产科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焦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妇产科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作者:于克芝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与催产素、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与催产素、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产后出血产妇8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在临床效果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用药之后,宫缩效果明显,出血量明显减少,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宫缩乏力的产后性出血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沈粉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确诊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的常规性腹部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措施,包括抗感染治疗、维持患者正常的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机体需求的胃肠外营养,维持肠胃的压力减少,并禁止患者喝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每8小时给予奥曲肽0.1mg进行皮下注射治疗,以促进患者的粪便和气体的排放。比较两组术后治疗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转外科手术率、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肠胃减压量、腹胀腹痛缓解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肠胃减压量、腹胀腹痛缓解时间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伟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研究

    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通过以下几项工作进行论证。首先,根据实际案例,确认潜在或者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其次,根据当下的工作要求,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系的问题;第三,制定全新的工作,预防潜在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今后的药物调剂工作,可以融入临床药学的指导工作,为患者提供符合治疗的药物,实现更快康复,降低疾病的复发概率。

    作者:刘小妮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予大剂量维生素C、抗病毒、辅酶Q10、辅酶A、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观察两组临床疗效、CK-MB、BNP、TnI、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K-MB、BNP、TnI、CRP含量明显下降,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丙种球蛋白在治疗VMC患儿中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郑晓玲;周武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光动力联合甘草锌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光动力联合甘草锌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予光动力联合甘草锌治疗,对照组28例仅予光动力治疗,治疗时间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评估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87%,对照组8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联合甘草锌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徐丽红;钟萍;柴宝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早期持续监测婴儿期血红蛋白以进行喂养指导

    目的:通过早期并持续监测婴儿期血红蛋白,结合身高和体重变化,评估婴儿的营养状态,进行喂养指导,从而降低贫血患病率。方法:对117例婴儿,从满3个月开始血红蛋白检测,在满6个月、9个月和1岁时进行持续检测,同时测量身高和体重,评估婴儿的营养状态,进行喂养指导。结果:3个月及6个月出现贫血的婴儿,在9个月和1岁时血红蛋白明显提高,有效率分别为72.55%和92.31%。由于提前进行有效管理,117例婴儿在9个月和1岁时新发贫血率仅为5.98%和2.56%。结论:在临床上对母乳营养素状况没有成熟的检测方法,其是否与婴儿生长发育需求相匹配,在没有明确的监测指标的情况下,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以作为衡量婴儿生长发育及喂养状态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提早于婴儿满3个月、6个月、9个月持续检测血红蛋白,结合婴儿的身高及体重的变化,早期发现不当的喂养方式,进行干预,可以减低贫血的患病率。

    作者:王友爱;周计平;於杨;李雪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

    目的:通过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包括精神原因、穿刺疼痛原因、晕血和晕针原因、空腹献血、献血者献血知识缺乏以及献血环境原因等,找到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做好献血知识的宣传工作、严格的体格检查、改善献血场所环境、提高采血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等,从而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使无偿献血队伍得到壮大。

    作者:冯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口腔鳞癌组织中IG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 IGF-1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口腔鳞癌患者癌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IGF-1的表达。结果:①高、中、低分化口腔鳞癌IGF-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1%、53.6%和72.2%(P>0.05);IGF-1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s=0.245)。②IGF-1表达阳性率在Ⅲ~Ⅳ期组、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明显高于Ⅰ~Ⅱ期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0.05)。③IGF-1阴性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3年生存率(71.4%)明显高于阳性者的(29.0%)(P<0.05)。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IGF-1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

    作者:鲁长来;薛孝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盐酸戊乙奎醚与瑞芬太尼应用于老年麻醉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针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使用盐酸戊乙奎醚与瑞芬太尼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老年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戊乙奎醚麻醉,而试验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程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疼痛计分低于对照组,而术后1小时后的疼痛计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麻醉患者采用盐酸戊乙奎醚与瑞芬太尼药物进行麻醉均有显著效果。

    作者:乔良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瘢痕子宫中期引产用药分析

    目的:探索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及卡前列甲酯栓终止妊娠中期瘢痕子宫的效果。方法:选择瘢痕子宫再次妊娠20~27周21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10例和对照组105例。研究组口服米非司酮25mg,服药150mg后经腹羊膜腔注入依沙吖啶100mg,产后肛塞卡前列甲酯栓;对照组单用依沙吖啶100 mg 经腹羊膜腔注入,产后肌注缩宫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至胚胎娩出时间、胎盘娩出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结果:两组引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至胚胎娩出时间、胎盘娩出时间、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期瘢痕子宫引产在排除用药禁忌证后,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及卡前列甲酯栓进行引产安全有效。

    作者:王磊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美托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基础治疗(ACEI、利尿剂、洋地黄类),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及美托洛尔治疗。在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反应蛋白(CRP)、心率、血压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功能好转,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延长,E/A 增加,CRP 明显下降,心率、血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同时,加用辛伐他汀、美托洛尔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远期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申小晴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传统胆囊切除术中出现并发症5例治疗探讨

    目的: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是基层医院门急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急腹症,患者就诊时往往疼痛难忍,一旦确诊,根据患者全身情况,胆囊切除术是急诊首选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效果很好,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术中容易造成胆总管结石漏诊残留、因解剖变异改变手术方式、胆管误损伤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要严格掌握胆囊切除的适应证。

    作者:杨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何谓非选择性蛋白尿?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微小病变时由于某致病因素使较多阴离子丢失,静电屏障作用减退,因此,大量较小、带负电荷的白蛋白由尿中丢失,形成“高选择性蛋白尿”。在其他病理损伤较明显时,比如肾病综合征,毛细血管壁除存在一定的电荷屏障损伤外,还存在分子大小选择性屏障的损伤,所以,分子大小不等的各种蛋白由尿中丢失,形成“非选择性蛋白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彩超诊断胎儿脐带异常附着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彩超在胎儿脐带异常附着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胎儿脐带异常附着患者42例,对该组患者的产前彩超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提示边缘性附着32例(76.19%),帆状附着10例(23.81%)。彩超结果检出36例,诊断符合率85.71%,其中28例边缘性附着,8例帆状附着;漏诊6例(14.29%)。结论:产前彩超检查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胎儿脐带异常附着的手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刘培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1例

    目的: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为少见疾病。通过报道1例IAS及文献复习,讨论IAS的诊治及预后。临床上对伴有自身免疫疾病、服用含巯基药物的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患者,应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以避免误诊和不必要的手术。

    作者:王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支气管哮喘酸碱失衡3个阶段是怎么形成的?

    绝大多数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间,都会产生程度、性质不同的酸碱失衡(一项重要的病情变化指标),且形成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3阶段”。“3阶段”的形成及大致规律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推广简易高危儿筛查法在儿童保健服务工作中的体会

    通过落实村医对高危儿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落实镇(街)基层儿保医生高危儿知识业务培训,邹城市推广各级儿保门诊开展了高危儿脑损伤简易筛查工作。简易高危儿筛查法能早期发现脑损伤的高危儿,筛查出引起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其他疾病。因此,应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全面开展简易高危儿筛查法,以提高儿童系统化保健服务工作实效。

    作者:郭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