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
目的:通过对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标本260例进行细菌检验,以探讨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问题。方法:2013年8-10月收治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60例,对所有患者的痰液进行分离及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一共分离得到164份病原菌,其中前3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相对于头孢唑啉和氯霉素的耐药性要相对好一些。结论:本次研究的结果中经过细菌标本的检验,结果多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并且不同的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临床使用药物应非常谨慎。
作者:罗微;杨薇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30例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青年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症状时无血糖监测意识。男性、体重指数超标者为发病高危人群。过度饮食,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及白酒为发病主要诱因。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脂肪肝、大血管动脉硬化及末梢神经病变出现早,大多数需要胰岛素治疗为其临床特点。结论:2型糖尿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对青年体重指数超标准者应及早实施血糖监测及相关措施,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作者:赵立平;乔永刚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9560例拟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在1956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08例,阳性率0.55%,其中男21例(0.27%),女87例(0.74%),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妊娠或输血史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妊娠或输血史患者(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Rh血型系统47例,MNS血型系统5例,Lewis血型系统7例,冷抗体10例,自身抗体18例,药物抗体3例。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确保输血安全及减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苹苹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原发性肠梗阻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原发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症状,加速康复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福翔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中医“腑以通为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50例,采取中医“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理,根据病症发作情况不同,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向为前提,帮助患者解除生命危机,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结果:中医治疗的综合性方案,让患者病死率减少了11.7%。结论:“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理,起到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唐玲玲;孙敏娴;嵇征鸿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具备的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数目及其体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脑梗死发生及其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对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图与血小板数目(PLT)进行测定,并同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体积与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明显比正常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血浆蛋白原含量与血小板体积的异常同脑梗死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体积进行有效的测定,能够当作机体形成血栓倾向的重要程度指标,并对临床医师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作者:刘宝忠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对老年性哮喘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具有风险性的相关因素加以评估和具体分析,并根据风险做出相关的护理对策,观察对策的作用效果。方法:2012年和2013年2个冬春高发季节收治老年性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试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哮喘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并加以防范,可明显使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下降,并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技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作者:万晓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在护理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护生理论知识与护理能力有机结合的好契机,同时也是护生真正认识和实践护理工作的关键阶段。基于此,本文主要总结了多年临床带教工作的几点经验。
作者:吕文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食管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4天和第8天的I-FABP、DAO、ET以及D-La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4天和第8天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同时能够维护肠道黏膜完整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建宁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了解不同血浆置换量对降低多发性骨髓瘤(MM)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9例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的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给予不同血浆置换量后球蛋白的下降情况。结果:分别以80~90 mL/kg、120~130 mL/kg、160~170 mL/kg、200~210 mL/kg血浆置换量,球蛋白平均下降分别为41.7%、58.3%、60.9%、61.7%。结论:血浆置换能迅速有效地降低MM患者的球蛋白,120~130 mL/kg的血浆置换量可能较为合理有效。
作者:林达义;郭孟贤;林聪猛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浅表淋巴结穿刺细胞学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浅表淋巴结穿刺患者120例。采用穿刺与活检对照的方法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病因以及穿刺涂片细胞学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0例浅表淋巴结穿刺患者中良性病变70例,淋巴结转移癌50例,其中,在中老年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比较多见,大部分颈部淋巴结肿大来源于鼻咽部、肺、食管、甲状腺等部位反应性或转移性病变。结论:浅表淋巴结肿大可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法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浅表淋巴结细针穿刺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患者痛苦小、准确率高的优点。
作者:张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与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相关危险因子检查,并将检测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IM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危险因素之间的IM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危险因素越多,IMT水平越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FPG、SBP、TG、HOMA-IR水平会随着其IMT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有效提示心血管病变和代谢异常,对于心血管功能和风险的评价非常有效。
作者:蔡婷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及止泻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以缩短腹泻时间并及早退热,疗效肯定。
作者:王利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人群活性维生素D水平与血糖、胰岛功能关系,为防治糖尿病提供借鉴。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143例根据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A组)、维生素D轻度缺乏组(B组)、维生素D不足组(C组)、维生素D正常组(D组),同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4组年龄、性别、BMI、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高于A组,D组高于B、C两组,C、D两组HOMA-β水平高于A组,D组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水平对血糖影响不显著,但有助于增强患者胰岛素功能,减低胰岛素抵抗水平,提示老年人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起到抑制病情进展、缓解胰岛素功能损害、促胰岛素β细胞恢复的效果。
作者:蔡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胆红素(TBiL)的变化对窒息新生儿的临床意义。方法:窒息组60例(轻度组30例,重度组30例)患儿,对照组30例,新生儿出生后第1、4、11天测定其血清CKMB及CTnI,新生儿出生后24 h、第4天测定其TBiL。结果: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窒息组CTn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之后下降。生后24 h,TBiL窒息组较对照组升高,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新生儿出生后第4天,窒息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结论:CTnI可用于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并可提示预后。胆红素作为抗氧化剂,可作为判断窒息病情轻重指标之一。
作者:薛绚;陈滇;陈小燕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STEMI行急诊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经股动脉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治疗疗效、穿刺成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PCI成功率95.00%,经股动脉组PCI成功率9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3.33%,经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穿刺成功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STEMI的成功率与经股动脉相似,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值得在急诊介入治疗STEMI中推广。
作者:陈千生;方勇;李卫国;陈开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了解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满意度,有效促进各个科室间的内部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法: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每月由专人对本院20个临床科室的工作人员做满意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整理分析。结果: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对供应室服务态度的满意度95.3%,对回收下放情况满意度95%,对有关业务的满意度96.5%,对无菌物品质量满意度98%。结论:通过专项满意度调查,有效增进了和各个临床科室间的沟通与了解。消毒供应中心转变服务理念,优化完善各项服务模式,满足了各个临床科室的要求,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作者:王芳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乳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2月收治经前期乳痛症患者50例,运用穴位埋线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5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0例,显效与有效共8例,无效2例。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女性经前期乳痛症疗效显著且后遗效应强大,此种方法简便、可行、价廉、效佳,具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文;赵绛波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螺内酯联合补钾治疗重度周期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重度周期性麻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螺内酯片2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24 h后复查血钾,治疗组血清钾4.0~4.5 mmol/L,对照组3.0~3.5 mmol/L。结论:螺内酯联合补钾治疗重度周期性麻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艳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目的:探究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孕产妇死亡,13例孕产妇获活婴,剩余1例胎死宫内引产。6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4例伴有高脂血症,剖宫产终止妊娠;2例孕28周,入院时胎死宫内,控制病情后引产。1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8例胎儿基本成熟,剖宫产终止妊娠;2例孕周较小,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4例为产后确诊。结论:胆管疾病与高脂血症是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且B超是现今为常见的检查手段;应以评估母婴安全为前提,进而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法。
作者:喻家奎;杨刚 刊期: 2014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