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

周小燕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护理
摘要:目的: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一侧或两侧心室扩大,以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点的心肌疾病。临床以心脏衰竭、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在我国人群中约13/10万的发病率。到目前为止,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不明,病程发展缓慢,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预后很差。本文分析了38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中国参保公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该制度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作者通过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分析问题及存在的原因,进而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探讨,终提出建议与对策。

    作者:杨林;姚华;齐新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血清孕酮水平对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孕酮水平对早期先兆流产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早期先兆流产患者185例,按妊娠结局将其分为妊娠持续组与妊娠失败组。抽取静脉血检测孕妇的血清孕酮水平,予地屈孕酮或加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保胎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妊娠持续组的血清孕酮水平显著高于妊娠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孕酮水平对于早期先兆流产结局具有较大的临床预测价值。

    作者:徐亚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剖宫产瘢痕部妊娠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的诊治情况。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剖宫产瘢痕部妊娠患者18例。18例患者既往剖宫产术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均有停经史及阴道流血。3例肌注甲氨蝶呤治疗加清宫术,其中2例保守治疗成功,其中1例因突发大量阴道流血而中转开腹手术行子宫切除术。6例先肌注甲氨蝶呤后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其中5例治疗成功,1例因宫腔镜手术突发大量阴道流血中转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再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9例先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肌注甲氨蝶呤,再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结果:18例患者术后28~56 d血HCG均降至正常范围以下,除1例子宫切除的患者,其余17例患者于术后2~5个月月经来潮,术后2~4个月子宫下段瘢痕部包块完全吸收。结论:剖宫产术后的育龄期女性再次妊娠时有发生瘢痕妊娠的可能,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下剖宫产瘢痕部妊娠病灶电切术在治疗瘢痕妊娠时具有更大的优势。

    作者:王堃;秦瑞;曹璐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体会

    目的:探讨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大程度地降低ADR发生率。方法:2009-2013年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ADR 3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别,老年人发生率相对较高,ADR发生率与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报告数量偏少。结论:医院应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加强培训与监管,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作者:杨春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祛毒汤熏洗在混合痔术后应用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祛毒汤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疗效。方法:将200例混合痔患者行外剥内扎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100例,在术后常规换药治疗前,试验组给予祛毒汤肛周熏洗,对照组予常规生理盐水和碘伏冲洗,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及术后创口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和出血停止时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试验组术后创口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混合痔术后应用祛毒汤肛周熏洗可提高总体疗效,促进患者创口疼痛、水肿、出血等并发症的消退。

    作者:田文景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具有出血倾向的高危妊娠产妇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胎儿娩出后肌肉注射催产素20 IU,观察组胎儿娩出后服用米索前列醇,并进行按摩和心理抚慰。观察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情况。结果:导致高危妊娠产妇产后出血的因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问题、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观察组产妇产后2h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妊娠产妇而言,及时发现会导致出血的因素,并加强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出血的概率,降低出血量,从而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

    作者:梁国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胸腔镜手术对胸部疑难疾病的诊治价值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对胸部疑难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胸腔镜手术获得明确诊断的患者资料。结果:33例病例有32例得到病理学确诊;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诊断困难的胸部疑难疾病,胸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

    作者:赵德发;罗玉忠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方法: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5例和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5例。分析比较溃疡性结肠炎组和缺血性结肠炎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方面的不同。结果: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方面差异显著,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溃疡性结肠炎和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腹痛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内镜特点等临床特征,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成金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救分析

    目的:分析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应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的临床急救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76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快速液体复苏法治疗,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性指标与综合性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存活率、HGB水平比对照组高,死亡率、ARDS与MODS发生率、血乳酸水平比对照组低,复苏用时比对照组短,补液量比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抢救效果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徐光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全麻下俯卧位脊柱手术护士与麻醉师的护理配合体会

    本文总结了全身麻醉下俯卧位脊柱手术护士与麻醉师的护理配合体会,包括麻醉前、麻醉中及麻醉后护理配合。认为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师妥善的固定气管插管和维护全麻肌松后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至关重要,减少了因手术体位的改变所致的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麻醉平稳,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纪阴心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人性化护患沟通在预防护患纠纷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患沟通在预防护患纠纷中的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患沟通,对照组采用常规护患沟通,比较护患纠纷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1%,低于对照组的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94例、基本满意4例和不满意2例,对照组满意67例、基本满意23例和不满意10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患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增加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60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枣仁安神胶囊2.25 g,1次/d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的变化、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式太极拳干预治疗失眠症可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安全、无不良反应。

    作者:张轶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的病因及诊治

    目的:间质性肺病(炎性疾病)相对于临床治疗中的其他疾病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在临床中发现,此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且行之有效的治疗,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肺泡壁、小气道以及微血管等。同时,此病的发生原因一般不明,所以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但是,临床治疗中对于此疾病的诱发原因越来越指向药物,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作者:冯金萍;许坤;钱晓军;鲍亮;赵弘卿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2013年收治胃溃疡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都进行抗胃溃疡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结合硫糖铝治疗,观察组选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胃溃疡,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季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内分泌及免疫紊乱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内分泌及免疫紊乱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6月收治复发性流产患者3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自身免疫抗体、细胞因子、生殖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结果:试验组中免疫抗体阴性24例,免疫抗体阳性6例。试验组中均存在内分泌失调,出现单项或多项生殖激素异常。试验组子宫内膜ICAM-1阳性。结论:女性内分泌及免疫紊乱在复发性流产中可以并存,对复发性流产的患者进行生殖激素和自身免疫抗体检测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赵晓英;高美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药物对常用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药物对常用检验指标结果带来的影响。方法:从医院诊治的各类患者当中在服用药物后的检验指标结果中随机抽取,然后总结和分析选取的结果。结果:通过对患者反复地进行尿检,发现主要影响因素为治疗药物以及患者的代谢物。结论:部分患者在服用有些药物后,会直接影响临床检验指标的终结果。临床检验的治疗医师以及工作人员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患者服用药物对临床检验指标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检验结果要仔细研究与筛选。

    作者:韦剑梅;李雅琴;彭林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COPD急性加重期抗菌药物的治疗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钠)在急性加重期治疗COPD的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CO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组1和组2,组1使用头孢呋辛钠注射治疗,组2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效果。结果:组2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组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组2(P<0.05)。结论:在急性加重期治疗COPD,使用左氧氟沙星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强化疗效,安全可靠,在治疗上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杨彦武;杨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和研究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4年2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与观察组2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1.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1.4%,两组相比较,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炎性介质释放量,减轻继发性脑损害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凡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时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康复治疗的作用。方法:将102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而治疗组(50例)除给予以上治疗外,还加入康复治疗。在组期间,通过颈椎病临床评价表对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进组前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组后评分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对照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组评分(P<0.05)。同时治疗组1年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康复治疗可使患者治疗成功率提升,并且1年后复发率较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病痛。

    作者:吴文广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中的作用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在全球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本文简要介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苏晓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