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
目的:分析无创辅助性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鼻导管吸氧,观察组采用无创辅助通气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通气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pH值、PCO2值、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Pro-BNP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PCO2值、PO2、Pro-BNP等生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因疾病治疗的需要终行气管插管术1例,而对照组中行气管插管术4例。结论:无创辅助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并能延缓或阻遏肺性脑病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肖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其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例,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而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给予相应的Epley管石复位法或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结果: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2例患者经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症状明显好转。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的2例患者经Barbecue翻滚复位治疗后1例症状完全缓解,1例症状明显改善。结论:Epley法及Barbecue翻滚法治疗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良好。
作者:王佳佳;郝冬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经可视喉镜胃管留置法在重症医学科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需要留置胃管的昏迷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应用可视喉镜引导胃管留置,对照组采用盲插法胃管留置,观察比较两组胃管留置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胃管留置成功率96.7%(29/30),与对照组73.3%(22/3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管留置用时(6.8±1.6)min,与对照组(14.0±7.8)min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困难置管8例重新经可视喉镜引导胃管留置均取得成功。结论:可视喉镜引导胃管留置法可提高重症昏迷患者胃管留置的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对于胃管留置困难患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燕;陈建芬;周曙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研究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2013年收治胃溃疡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都进行抗胃溃疡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结合硫糖铝治疗,观察组选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甲硝唑治疗胃溃疡,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季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一侧或两侧心室扩大,以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点的心肌疾病。临床以心脏衰竭、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在我国人群中约13/10万的发病率。到目前为止,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不明,病程发展缓慢,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预后很差。本文分析了38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
作者:周小燕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应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的临床急救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76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快速液体复苏法治疗,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性指标与综合性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存活率、HGB水平比对照组高,死亡率、ARDS与MODS发生率、血乳酸水平比对照组低,复苏用时比对照组短,补液量比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抢救效果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徐光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Beclin-1、Bcl-2、Bax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制作成的组织芯片中Beclin-1、Bcl-2、Bax 3种基因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Bax、Bcl-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高表达,而Beclin-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低表达,提示三者可能均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②Beclin-1与Bcl-2、Beclin-1与Bax表达呈负相关,提示Bax、Bcl-2可能通过抑制Beclin-1的表达,共同促进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③Beclin-1与Bcl-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某些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Beclin-1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可望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结论:Beclin-1、Bcl-2、Bax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水平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樊兰英;徐松;冯一中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比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不同封闭方法的动脉并发症发病率,提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动脉穿刺点封闭方法分为器械组及非器械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器械组术后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非器械组(P<0.01)。结论: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如条件允许,建议使用动脉穿刺点器械封堵法,可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方雁彬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中喉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试验组使用全身麻醉喉罩通气方式,对照组使用气管内插管进行通气。观察各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平均动脉压和时间点的心率,并将观察结果认真记录作为临床分析的依据。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与时间点的心率皆高于试验组,故喉罩通气的临床效果优于气管内插管。结论:全身麻醉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气和麻醉效果良好,操作方便,患者恢复快,且无并发症现象,相对于其他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朱海燕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无保护性会阴接生的技巧。方法: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初产妇35例,观察组18例,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对照组17例采取常规接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会阴完整9例(50.00%),一裂伤6例(33.33%),二裂伤2例(11.11%),会阴侧切1例(5.56%)。对照组会阴完整4例(23.52%),一裂伤6例(35.29%),二裂伤5例(29.41%),会阴侧切2例(11.76%),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法能有效地帮助产妇生产,并降低各种并发症。
作者:武琼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后颅凹减压加脑室外引流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4年6月收治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78例,患者取俯卧位,采取全身麻醉,沿枕下正中开6.0 cm×7.0 cm窗口,行右侧枕角脑室外引流术,切除部分软化坏死的脑组织,缝合切口。术后进行重症监护,1周后拔出脑室外引流管。结果:78例患者术后第2天均恢复意识,无死亡病例发生,经过3个月~5年的随访,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physis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进行评定:Ⅰ级46例(59.0%),Ⅱ级14例(17.9%),Ⅲ级8例(10.3%),Ⅳ级6例,Ⅴ级4例(5.1%)。术后并发症情况:出现眩晕11例(14.1%),吞咽困难11例(14.1%),听力下降5例(6.4%),共济失调16例(20.5%),声音嘶哑5例(6.4%)。结论:后颅凹减压加脑室外引流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疗效显著,手术简便易操作,值得推广。
作者:马清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间质性肺病(炎性疾病)相对于临床治疗中的其他疾病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在临床中发现,此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且行之有效的治疗,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肺泡壁、小气道以及微血管等。同时,此病的发生原因一般不明,所以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但是,临床治疗中对于此疾病的诱发原因越来越指向药物,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作者:冯金萍;许坤;钱晓军;鲍亮;赵弘卿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纤维喉镜下微波治疗声带小结与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声带小结及声带息肉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纤维喉镜下实施微波治疗,观察本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全部在表面麻醉下成功实施手术,无一例出现声带损伤、呼吸困难、声带粘连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诊断完全符合,诊断符合率100%。术后随访3个月,痊愈52例,好转44例,总有效率100.0%。随访半年显示,复发4例,复发率4.2%,复发病例均与患者用嗓过度或发音不正确有关。结论:应用纤维喉镜行微波治疗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具有显著的疗效,该治疗方法具有痛苦小、安全性好、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军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35例MM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LDH和β2-MG值。结果:分别对不同分期患者血清β2-MG和LDH进行比较,二者表达均为Ⅲ期明显高于Ⅱ期,Ⅱ期明显高于Ⅰ期,Ⅰ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与化疗后(有效组)患者β2-MG与LDH相比,后组明显低于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2-MG和LDH水平与MM患者分期相关,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指标。
作者:闫冬梅;桑威;何徐彭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在全球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本文简要介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苏晓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陶瓷及纳米复合陶瓷材料对义齿稳定性的影响,评估其理化性能,判断其修复效果。方法: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磨牙缺失患者50例(100颗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40颗牙),观察组30例(60颗牙)。对照组采用传统陶瓷作为牙冠修复材料,观察组则采用纳米复合陶瓷作为牙冠修复材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及义齿的稳定性。结果:义齿佩戴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咀嚼能力、固位稳定及舒适程度评分均稍高于对照组,且佩戴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评分提升幅度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科修复中,采用纳米复合陶瓷作为新型的牙冠修复材料有其强度高、可塑性强、韧性好等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史燕萍;陈玉荣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结核病临床特点,以降低漏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4年7月收治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ELISA法查HIV抗体监测,并经上级确诊,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诊,结核病的确诊依据:痰涂片检查、胸部X线检查、血沉、结核抗体以及结核DNA检查,并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组80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民工34例,个体15例,学生6例,工人7例,夜总会人员18例。传播途径:经血液传播36例,经性传播43例,母婴传播1例。患者主要表现持续发热、咳嗽、咳痰、皮疹等。结核分布一侧肺32例,双肺均有48例。结核类型:浸润型肺结核69例,其中有空洞6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11例。80例患者中痰涂片查到抗酸杆菌16例,阳性率20.0%,阴性64例(80.0%),结核抗体阳性51例(63.75%),血沉20~100 mm/h,平均56.6 mm/h,PPD强阳性42例,弱阳性28例,阴性10例。结核DNA均阳性,HIV检查结果:80例患者均经初筛实验阳性,并上报上级实验室均确诊,均为HIV-1阳性。CD4T淋巴细胞<100/mm 319例,100~200/mm 339例,>200/mm 322例。结核病灶明显吸收50例,死亡16例,病情恶化14例。结论:血沉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结核DNA检查是确诊结核感染的主要依据和HIV免疫印迹法检查是确诊HIV感染的主要方法,治疗原则是抗结核与抗病毒联合治疗。
作者:李永琦;钟磊;张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超分别对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3.3%,对照组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软斑27例,硬斑3例,混合斑30例,颈动脉狭窄57例。对照组动脉粥样斑块软斑2例,硬斑10例,混合斑1例,颈动脉狭窄1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且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范围和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于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的诊治情况。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剖宫产瘢痕部妊娠患者18例。18例患者既往剖宫产术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均有停经史及阴道流血。3例肌注甲氨蝶呤治疗加清宫术,其中2例保守治疗成功,其中1例因突发大量阴道流血而中转开腹手术行子宫切除术。6例先肌注甲氨蝶呤后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其中5例治疗成功,1例因宫腔镜手术突发大量阴道流血中转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再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9例先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肌注甲氨蝶呤,再行宫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电切术。结果:18例患者术后28~56 d血HCG均降至正常范围以下,除1例子宫切除的患者,其余17例患者于术后2~5个月月经来潮,术后2~4个月子宫下段瘢痕部包块完全吸收。结论:剖宫产术后的育龄期女性再次妊娠时有发生瘢痕妊娠的可能,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下剖宫产瘢痕部妊娠病灶电切术在治疗瘢痕妊娠时具有更大的优势。
作者:王堃;秦瑞;曹璐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结合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作用。方法: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单一血液透析组(HD组)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P+HD组),两组均治疗8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CD4、CD8及CD4/CD8的变化。结果:治疗前HD组与HP+HD组的CD4[(33.18%±5.20%)比(33.09%±4.20%)]、CD8[(35.22%±1.05%)比(34.10%±1.14%)]及CD4/CD8[(1.02±0.35)比(1.07±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HD组与HP+HD组的CD4[(33.53%±6.16%)比(42.92%±8.74%)]、CD8[(33.8%±8.37%)比(22.09%±7.52%)]、CD4/CD8[(1.06±0.36)比(2.2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可显著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云霞 刊期: 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