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希如;单巍松;张国荣
CD23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信号传导通路十分复杂,涉及蛋白激酶C、磷酸肌醇、cGMP及cAMP通路、NOS通路等,并和一系列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如CD21/CD19/TAPA-1/Leu-13复合体、HLA-DR、p59fyn、CD11b和CD11c等.现在一般认为,IgFc受体除受体分子外,还存在若干辅助分子,这些辅助分子在维持受体构型、识别配体及传导信号等方面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CD23是否具有辅助分子,目前仍无确切报道.
作者:晋康新;王卫莉;陈建;徐德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稳定可靠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电解损毁法,主要损伤大鼠第10胸椎节段脊髓双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受损脊髓组织学变化及大鼠运动功能改变,并用HRP逆行标记技术,以大脑运动皮层标记神经元计数来反映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结果:1mA,210s的损伤电流,可在脊髓后索造成神经组织坏死,形成空腔,使双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受损;术后1周、2周、3周观察,电损毁组大鼠运动功能显著低于假手术组,表现为后肢运动评分下降,Ashworth肌张力评分增大,斜板实验角度下降;电损毁组运动皮质标记神经元计数也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结论:电解损毁在适宜参数下能损伤双侧脊髓皮质脊髓束,引起双后肢的不完全性截瘫,结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为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唐晓青;万有;黄志华;韩济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是目前已知强的内源性血管收缩物质[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具有强大扩张血管作用的肽类物质[2],二者均在脑循环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ET-1和CGRP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血浆ET-1和CGRP含量进行检测,以观察二者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高晨;李美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急性炎性脱鞘性多神经根神经(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AIDP)为一种主要累及脊神经、颅神经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病变部位神经髓鞘脱失,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严重时可有轴索变性;巨噬细胞、MHCⅡ类分子阳性的抗原呈递细胞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活化T细胞亦在局部大量聚集.研究表明活化的T细胞在AIDP的病理损伤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发挥作用,TCR基因经过V-D-J-C区的基因重排显示多样性和特异性.对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TCR基因呈限制性基因重排,与疾病的发生或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在AIDP的病理机制中是否也存在类似机制目前尚无定论[1].
作者:王立军;钟延丰;康德瑄;王盛兰;杨金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多导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 acupoint nerve stimulator,HANS)对海洛因成瘾戒断症状、海洛因注射疤痕综合征及脱毒后复吸率的影响.方法:28例自愿戒毒者随机分为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BPN)组或HANS(选用4对穴位,每天刺激2~4次)加低剂量BPN组(简称HANS组).两组所用的BPN剂量均以患者不出现戒断症状为标准,连续治疗14d.结果:(1)14d后,2组患者尿样吗啡分析、纳络酮催瘾试验均呈阴性.(2)在14d脱毒期内,BPN组每人对BPN的平均总需要量为(12.90±1.34)mg,而HANS组为(1.01±0.11)mg,比BPN组的平均总需求量降低了92.18%(P<0.001).(3)BPN组患者的注射疤痕综合征(静脉壁纤维性增厚、静脉干疤痕、静脉塌陷等)总评分治疗后降低了22.0%,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HANS组注射疤痕综合征总评分治疗后降低62.8%,与该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7±11vs73±7,P<0.05).(4)在脱毒期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了跟踪追访.第1、第2和第3个月,BPN组的复吸率分别为92%、100%和100%;而HANS组的复吸率分别是57%、71%和78%,均显著低于BPN组的复吸率(P<0.05).结论:多导HANS仪的2/100Hz电刺激(1)可使整个脱毒期BPN用量降低92.3%;(2)加速海洛因注射疤痕综合征的消失;(3)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吸率.
作者:吴鎏桢;崔彩莲;韩济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分离并克隆大鼠吗啡依赖相关基因.方法:SD大鼠用递增剂量的吗啡作皮下注射,形成吗啡依赖的动物模型.分离鼠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伏核、纹状体等核团,提取总RNA,用mRNA差异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 PCR,DDPCR)的方法,筛选吗啡依赖大鼠特异表达产物的cDNA片段.用3组锚定引物(T12MN,M=A,G,T或C,N=A,C或G)和6组随机引物(AP1~AP6)作不同组合进行PCR扩增.结果:获得了80余个差异表达产物的cDNA片段,经斑点杂交初步筛选,克隆了10个阳性片段,选取4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获得了4个cDNA片段.结论:通过BLAST数据库序列比较,现已确认获得了4个吗啡依赖表达的新基因片段.
作者:崔振中;梁德勇;金蕾;罗非;王晓民;韩济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甲基苯丙胺的位置偏爱效应并探讨其受体作用.方法:采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方法,训练程序为倾向性程序.结果:腹腔注射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0.5、1、2、8mg*kg-1,大鼠在对伴药盒产生了位置偏爱效应,而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偏爱程度有所增强.皮下注射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0.04,0.08,0.16mg.kg-1),均可拮抗MA(2mg.kg-1)的偏爱效应.皮下注射D2受体拮抗剂舒必利(40和80mg.kg-1)也可拮抗MA(2mg.kg-1i.p.)的偏爱效应.结论:MA可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D1和D2受体在调节MA偏爱效应中均发挥作用.
作者:郭东文;郑继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发育的超微结构,提出其突触发育可塑性的形态学特征和参考突触数密度.方法:采用连续超薄切片,观察突触发育的形态特征,结合体视学disector法测量突触总体及穿孔突触数密度.结果:突触生后发育过程中,形态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穿孔突触的突触接触区曲面凸向突触前区域,20日龄曲度大于30日龄.可见突触小泡偏侧分布现象.20日龄突触后致密物质比30日龄组厚,均可见T-terminals和C-terminals两种类型突触下致密小体分布.海马CA1区生后20至30日龄突触数密度增加.结论:穿孔突触接触面曲度较大,并凸向突触前区域,突触后致密物质较厚,可见突触下致密小体,均可作突触发育和可塑性突触的形态特征.
作者:沈丽;买鸿宴;南燕;张琳;王淑玲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肝硬化易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48%~95%[1].本病的临床表现、腹水检查很不典型,故其诊断十分困难.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6(interleukin-6,IL-6)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炎症反应方面亦有重要作用[2],感染的早期即有增高.我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其在肝硬化并发SBP时腹水中的变化及其对诊断、治疗的意义.
作者:蔺小红;席宏丽;斯崇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氨基酸,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高Hcy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已证实Hcy具有损伤血管内皮、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和促进胶原合成等生物学效应.Hcy细胞损伤作用的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已知与其通过自身氧化对组织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李淑莲;李载权;张英;薛琳;许松;王晓红;唐朝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应用北京医科大学培育的听源性癫痫易感大鼠P77PMC,以癫痫不易感大鼠Wistar为对照,系统研究了NMDA受体亚单位Ⅰ(NR-1)与白细胞介素-1(IL-1)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实验在整体、脑片、神经细胞培养及分子水平进行.所得较有意义的结果如下:(1)在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整个发育过程中脑内NR-1mRNA的表达,以及成年鼠脑内NMDA受体活性(MK-801结合)都高于对照组Wistar大鼠.惊厥后P77PMC脑内NR-1mRNA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惊厥后24h比惊厥前增加111%~202%;NR-1反义寡核苷酸脑室注射(每μl10μg)可显著减轻P77PMC大鼠惊厥程度,并可对谷氨酸引起的体外神经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谷氨酸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由此证实NR-1参与惊厥的发生发展,并与P77PMC大鼠的遗传性癫痫易感性关系密切.(2)在神经细胞培养中IL-1β可明显剂量依赖性地(1~25U.ml-1)提高NR-1mRNA的表达,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可阻断此效应;IL-1β可剂量依赖性地提高NR-1受体活性,因此提示IL-1具有兴奋性神经调质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脑内NR-1基因表达与受体功能.(3)应用缺陷型单纯疱疹病毒(HSV)pHSVLac载体(由哈佛大学Geller教授惠赠)构建含IL-1racDNA的pHSV-IL-1ra载体,进行转基因表达IL-1ra.侧脑室注射pHSV-IL-1ra假病毒(5×105pfu)可显著抑制P77PMC大鼠的惊厥发作.相关脑区有IL-1ramRNA及蛋白的表达,可长达6周以上,说明HSV载体可有效地将IL-1ra基因转移入脑内.
作者:吴希如;单巍松;张国荣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为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手术的术式及适应证,现对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4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总结.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输卵管妊娠患者266例,其中54例(20.3%)行腹腔镜手术,172例开腹手术,40例行保守治疗.5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平均年龄29.4岁(22~40岁),平均孕次3.0(1~6次),平均产次0.6(0~2次).3例合并子宫肌瘤,6例有剖宫产手术史.输卵管峡部妊娠2例,壶腹部妊娠48例,部位不清者4例.其中不全流产型39例,完全流产型4例,未破裂型9例,破裂型2例.
作者:富琪;魏丽惠;屠铮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酶类,它们被细胞外刺激因子激活后,可通过使不同的转录因子磷酸化,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转导细胞增殖、肥大或细胞分化的信号.研究表明,MAPKs家族至少有3个亚类,分别为细胞外信息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1/ERK2)、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和p38激酶,其中JNK又称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已知它可被炎症介质(TNF-α、IL-1)、应激刺激(热休克、高渗)、紫外线、缺血/再灌注等激活.
作者:蔡琪;李晓玫;王海燕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的真正病因至今不清,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系统形态及功能改变与妊高征发病有关,因此提出妊高征内皮系统受损学说.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正常妊娠孕妇和妊高征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质量浓度及NO的稳定代谢终产物硝酸盐的浓度,探讨ET-1及NO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
作者:佟秀琴;李诗兰;赵扬玉;杨茨荪;王振红;姜彦彬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病因不清.10多年前发现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导致PD[1],国外陆续有报道PD患者黑质、血小板、骨骼肌等多种组织存在线粒体酶复合体功能障碍[2~4].弄清酶复合体缺陷产生的原因,对认识PD病因与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枫;陈清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北京医科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工作是与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科研同步开展的.
作者:韩济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小鼠电针镇痛模型,在不同品系小鼠上观察各种电针参数引起的电针镇痛效果.方法:应用LH型HANS刺激仪,采用辐射热甩尾测痛法,比较了6种品系小鼠的电针镇痛效应.结果:(1)品系的差异:100Hz电针时DBA/2品系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其它品系,2Hz电针时DBA/2品系和BALB/c品系显著优于ICR品系;(2)性别差异:2Hz电针DBA/2、C57、BALB/c3种品系的雌鼠优于雄鼠,100Hz电针仅BALB/c品系的雌鼠优于雄鼠;(3)刺激强度方面:1-2-2mA组针效显著优于0.5-1.5-2.5mA组或1-1.5-2mA组;(4)DBA/2和C57品系小鼠的电针镇痛与吗啡镇痛呈正相关性;(5)纳洛酮翻转:剂量为1mg.kg-1的纳络酮能翻转2Hz电针效果;而翻转100Hz电针效果,则需剂量为25mg.kg-1的纳络酮.结论:小鼠电针镇痛存在品系(遗传背景)和性别差异.阿片受体参与了小鼠电针镇痛,低频和高频电针镇痛分别由不同亚型的阿片受体介导.
作者:黄诚;万有;王晓民;韩济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综述应激免疫抑制蛋白(immunosuppressive protein of stress,ISPS)的研究概况和进展.大鼠和小鼠在应激条件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由外周T淋巴细胞产生了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对某些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称之为应激免疫抑制蛋白.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不像是已知的细胞因子、干扰素、肽类激素、神经肽等.二是它的独特生成机制.它是在应激条件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再以交感神经为介导,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在T淋巴细胞生成的.这种生成方式尚未见到类似的报道.
作者:范少光;丁桂凤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的拷贝数量有无异常.方法:用分子杂交技术对10例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的片段缺失;但前者线粒体DNA的拷贝数量较后者明显增多.结论:在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线粒体DNA的数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与其肌肉中线粒体的异常增生相一致.这一实验方法对线粒体肌病/脑肌病的初筛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朝霞;李晓东;陈清棠;贺茂林;吴小晶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