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晖
p53-p21-CDK-Cyclin途径是细胞周期中针对DNA损伤的经典途径,p53、p21、CyclinD1、Rb分子在细胞周期调控中又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们的表达调控失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各指标的联合监测对肿瘤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艳萍;李立平;张颖;刘嘉琳;高伟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1994~200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五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与这些药物的年用量,探讨用药量和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1994~2003年5种抗生素的年用药频度(DDDs)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0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增长,而且耐药率增加均大于12.5%.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对这两种药物耐药率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与该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也有相关性.结论: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的年用量不仅与铜绿假单胞菌对这两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其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与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也呈正相关性.
作者:罗燕萍;沈定霞;裴保香;徐雅萍;白立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6例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和肺爆震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6名伤员在伤后 3.5~6 d 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5名需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通气, 3例接受机械通气 2.5 d 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过综合治疗,所有患者的肺部感染均得到治愈.结论: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和营养支持,积极处理创面都是治疗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伟;宋斌;孙建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介绍循证医学的概念、国内外发展及其现状,强调采用好的研究证据为临床实践服务;并详细地阐述了循证医学文献的来源与检索,其证据包括原始研究证据、二次研究证据、三级来源.
作者:王含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用荧光金逆行标记法评价视神经切开减压对SD大鼠视神经不完全损伤的疗效.方法:夹持大鼠左眼视神经30s建立不完全损伤模型,分视神经切开减压(ONID)和视神经鞘膜切开减压(ONSD)两组,应用荧光金逆行标记法,对比两组在术后1月、 2月、 3月、 6月时存活视神经节细胞(RGC)的数量,评价ONID的疗效.结果:ONID组术后各时间点RGC记数均高于ONS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NID对不完全损伤的视神经有保护作用.在延长节细胞存活方面,ONID较传统的ONSD更有效.
作者:刘婉莹;张卯年;鞠躬;黄厚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北方汉族HLA-DRB和-DQB1基因位点与Eales病及病情严重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相关分析方法,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基因分型技术对北方汉族30名健康个体和21例Eales病患者(均无血缘关系)进行HLA-DRB和-DQB1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Eales病患者中DRB1*04的频率为(0.57)显著高于对照组(0.20), χ2=7.46, P<0.01,比数比(OR)为5.33.DRB1*11的频率(0.05)显著低于对照组(0.30), χ2=4.99,P<0.05,OR为0.17.DRB1*04阳性患者终平均视力明显低于DRB1*04阴性患者,并且DRB1*04阳性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频率高于DRB1*04阴性患者,但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北方汉族HLA-DRB等位基因与Eales病相关,DRB1*04可能与Eales病易感相关;DRB1*11可能在发病中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成;王瑛;魏世辉;杨素霞;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临床病例 女性患者,40岁,10个月前车祸后昏迷数小时,醒后双眼内斜,不能外转,同时伴有复视.头颅及眼眶MRI检查均未见异常.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多种维生素及血管扩张药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作者:辛秀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全静脉麻醉方法在支撑喉镜声带手术中的应用.方法:44例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声带手术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A组采用瑞芬太尼-异丙酚,B组采用芬太尼-异氟醚.观察麻醉诱导、支撑喉镜置入、麻醉恢复各时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停药到拔管到苏醒时间;比较停药 10 min 后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结果:①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但在支撑喉镜置入后、拔气管导管时,两组血压、心率均呈升高趋势.其中A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B组P<0.05;两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②两组停药到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停药到苏醒时间短于A组,P<0.05.③B组麻醉恢复评分明显高于A组.结论:选择芬太尼、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的全静脉麻醉用于该类手术,较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苏醒快,恢复质量高的优点.
作者:王晓琳;赵峰;张宏;叶亚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0~2004年化疗药物渗漏致局部皮肤损害共47例,男性35例,女性1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岁.所渗的化疗药物均为盖诺、表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顺铂、卡铂、丝裂霉素等,四肢均有发生.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
作者:祁淑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 30例完全性葡萄胎、15例侵袭性葡萄胎取自解放军252医院病理科1993~2002年存档的石蜡包埋标本,完全性葡萄胎为吸宫标本,侵袭性葡萄胎为子宫切除标本.蜡块均经 4 μm 厚连续切片.
作者:刘书哲;寇素茹;檀艳丽;高伟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 31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活动后气短11个月来院就诊.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无其他不适.常规心电图示:
作者:马淑英;王春兰;栾桂芹;魏留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胚胎大鼠腹侧中脑区域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的分离、培养、传代及鉴定的方法.方法:分离E14.5胚胎大鼠腹侧中脑组织,用机械吹打方法形成细胞悬液,接种到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asic,bFGF)、B27(B27 suplement)的DMEM/F12(1∶ 1)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待形成原代克隆球后,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细胞克隆和传代扩增,以获得大量来源相同的NSCs克隆球,并且进行Brdu和Nestin检测;然后取培养细胞诱导分化后行GFAP,NeuN,TH检测.结果:E14.5胚胎大鼠腹侧中脑组织细胞培养两周后可以形成较多的悬浮生长的神经球,经单细胞克隆和传代扩增后得到大量的同源细胞克隆球.经过Brdu和Nestin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90%以上的细胞呈阳性;诱导分化后细胞呈GFAP,NeuN阳性,少量细胞呈TH阳性.结论:从E14.5胚胎大鼠腹侧中脑组织分离得到的细胞具有不断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是胚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NSCs,并可以分化为TH阳性神经元.
作者:王磊;曾水林;雷志年;朱建宝;李涛;闫福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肺泡上皮Ⅰ型细胞在特点及功能上均不同于Ⅱ型细胞,由于Ⅰ型细胞在整个肺泡区中所占比例及其与血管内皮的特殊关系,使得它在肺的多种基本功能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另外,对Ⅰ型细胞的分化来源、基因表达、信号传导以及特异性表面蛋白的研究所得,将给急性肺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带来新的启示.
作者:朱敏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高变区1(HVR1)模拟表位的串联基因免疫后在小鼠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特点.方法: 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试验组给予pCDNA3.1-target gene质粒免疫,对照组给予pCDNA3.1质粒免疫.采用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并检测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4、 10,IFN-γ,TNF-α)水平.结果:肽1、肽 5、肽 6、肽 7 刺激基因免疫小鼠脾细胞后,小鼠脾细胞平均增殖指数(PI)分别为71.45±3.1、 12.64±2.5、 10.05±1.9和31.20±2.4.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4,白介素-10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基因免疫使Th1和Th2类细胞因子水平都有所升高,诱导产生了表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苏海滨;迟淑萍;李靖;陈昊;舒翠莉;赵军;高蓉;程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 46岁.于2005年2月左腕部被自家狗咬伤,左腕部掌背侧各有一犬齿痕,伤后在当地医院肌注TAT及狂犬疫苗.
作者:袁贤赟;梁雨田;崔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唐山市工人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下颌第一磨牙缺失伴前牙反牙合的患者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18~36岁,入选条件:①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距治疗时间为2~10年;
作者:杨湲波;董青;杨金晖;刘明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内梭形动脉瘤的影像特点及血管内治疗. 方法:对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颅内梭形动脉瘤35例的DSA影像、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Ⅱ级30例, Ⅲ级4例, Ⅳ~Ⅴ级1例.均经DSA确诊,血管内栓塞12例,外科手术8例,动脉瘤自发性闭塞3例,仅做影像学评估12例.治疗的20例中治愈15例,好转4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神经功能缺失2例.DSA复查动脉瘤消失16例,缩小4例.门诊或电话随诊6月至4年,无新的责任症状发生.结论:采用血管内栓塞或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是诊断该病和检验治疗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生;李宝民;许百男;周定标;曹向宇;王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声带息肉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声带息肉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R组采用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F组采用芬太尼诱导和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观察2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紧张素Ⅱ和苏醒期苏醒质量及相关时间.结果: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循环波动较小,苏醒及清醒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声带息肉手术的麻醉.
作者:洪道先;徐海霞;马传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无水乙醇处理大鼠肠黏膜的远期结果.方法:以无水乙醇浸泡 0.5 min、 1 min 或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1 min,四种方案处理大鼠小肠黏膜.在大鼠膀胱扩大术模型中观察处理后肠段组织学的变化;在大鼠代膀胱模型中观察处理后肠段黏膜功能的变化.结果:以无水乙醇浸泡 0.5 min、 1 min 或无水乙醇涂抹 1 min 处理后5月,肠段发生了明显纤维化和不同程度皱缩;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处理后的肠段没有皱缩,肌层纤维化不明显.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处理后1月,代膀胱内黏液残留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后2月~5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1月和5月,代膀胱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分泌或吸收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水乙醇组织穿透力强,容易在肠黏膜处理的同时损伤大鼠肠段肌层,大于 0.5 min 的处理将造成处理后肠段纤维化.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不损伤肠壁肌层的适度处理,只能在术后早期减少黏液的分泌量,不能改变肠黏膜远期的分泌和吸收功能.
作者:高金龙;王晓雄;洪宝发;徐阿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托槽是固定矫治器中重要部件,随着固定矫治技术日益成熟,托槽的黏接强度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总结学者们近年来对于托槽黏接强度的研究,阐述了黏接强度的影响因素,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作者:王琤;曾文贵;王东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