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肾炎患者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变化的临床意义

王力增;黄雯;姜丽萍;代浩洁;王颖

关键词:慢性肾炎,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肾小球滤过率
摘要:为探讨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慢性肾炎肾衰竭失代偿期的病理意义及其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关系,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6例慢性肾炎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血及尿中的ET和CGRP质量浓度,同时测定GFR.结果:慢性肾炎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ET质量浓度血浆为(72.45±20.65)ng/L[对照组(47.72±5.95)ng/L],尿为(23.72±5.18)ng/L[对照组(18.55±2.83)ng/L];CGRP质量浓度血浆为(90.01±29.77)ng/L[对照组(51.73±15.22)ng/L],尿为(58.33±22.53)ng/L[对照组(26.21±7.22)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尿中ET呈正相关(r=0.341,P<0.05).血、尿中CGRP呈显著正相关(r=0.516,P<0.001).血ET与CGRP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01),与GFR呈显著负相关(r=-0.593,P<0.001);尿ET与GFR呈显著负相关(r=-0.330,P<0.01).血、尿CGRP与GFR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92、0.412,P均<0.01).提示:慢性肾炎患者病程发展与血及尿中ET、CGRP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4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40例大肠癌组织中,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5%,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提示: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作者:田德清;于跃明;单保恩;李春仲;王桂英;安广权;马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电切手术前后子宫VEGF、KDR表达及MVD的变化

    为探讨子宫内膜电切手术的分子学机制,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经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手术(TCRE)前后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变化,并以正常增生中晚期子宫内膜为对照.结果:单纯增生电切术前子宫内膜VEGF、KDR的表达和MVD与手术后子宫内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子宫内膜增生手术后子宫内膜的VEGF、KDR表达和MV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子宫内膜电切手术对子宫内膜VEGF及KDR的表达起降调节作用,并影响术后子宫内膜的微血管生成.

    作者:杨保军;冯力民;张华;孙海梅;景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芪丹颗粒剂对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时TGF-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

    为探讨芪丹颗粒剂对平阳霉素所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采用平阳霉素[5 mg/(kg·d)]气管内注入建立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观察芪丹组[250 mg/(kg·d)]与氢化可的松腹腔注射组[25 mg/(kg·d)]治疗后肺组织病理学、胶原蛋白沉积、TGF-β和TNF-α的表达.发现:芪丹组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胶原纤维沉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激素组.正常组TGF-β、TNF-α弱表达,模型组强表达,芪丹组的表达显著少于模型组和激素组(P<0.01).提示:芪丹颗粒剂可明显减轻大鼠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程度,而且明显优于激素组.

    作者:辛洪涛;宋秀杰;徐少华;牟晓燕;王静;靳长俊;黄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低出生体质量儿相关因素的分析

    为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与母亲孕产期等因素的关系,收集和分析1988年至1997年我院分娩的低出生体质量儿215例的有关资料.发现:10年中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平均发生率为1.60%,有逐年下降趋势;低出生体质量儿与母亲的分娩年龄、分娩孕周以及妊娠并发症有关.提示:加强围生期保健,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尤其是高危妊娠的管理,有利于降低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及围生儿的病死率.

    作者:吴庆庆;张李松;岳书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阵列、DNA微集阵列等,是生物芯片技术的一种,具有快速、高效、高通量、高度并行性及高度敏感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基因芯片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生物技术,前景十分乐观.

    作者:胡蝶;廖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及其在低氧研究领域内的进展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s)是目前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它是一类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且在生物进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即从酵母到哺乳动物具有相同的MKKKs→MKKs→MAPKs的3级级联激活模式.MAPKs激活通路在真核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参与细胞的增生、分化和凋亡等.本文就MAPKs激活通路的组成、分类及其在低氧研究中的进展等做一简要概述.

    作者:王一松;李俊发;吕国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同价态的锰对老年大鼠体内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为观察不同价态的锰染毒后对18月龄大鼠体内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将大鼠经腹腔分别注射氯化锰(MnCl2·4H2O,Mn2+)、醋酸锰(C6H9O6 Mn·2H2O,Mn3+),连续染毒1个月后,测定大鼠脑、肝、心肌组织中的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不同价态锰染毒后大鼠脑组织MDA质量摩尔浓度、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组织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MDA的质量摩尔浓度只有Mn2+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心肌组织的MDA质量摩尔浓度、SOD活性Mn2+组、Mn3+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不同价态锰染毒对不同组织的毒性效应是不同的.

    作者:褚金花;耿荣;张淑华;刘迪;宣登峰;赵峰;张杰;李国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胰腺炎相关蛋白血清质量浓度与结直肠癌增生活性的关系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胰腺炎相关蛋白(PAP)质量浓度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以及其与肿瘤组织增生活性的关系,用ELISA方法测定27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5名健康人血清PAP质量浓度,并将其与癌胚抗原(CEA)和CA199值进行比较.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组织DNA倍体性和S期比率(SPF),以此判断肿瘤组织增生活性.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PAP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以血清PAP质量浓度>25 μg/L为异常,结直肠癌患者高于此值的占44.4 %(12/27),在这12例患者中,SPF为17.82±8.02,并有8例非整倍体肿瘤,而其余15例PAP正常患者的SPF为11.17±7.01,且仅有3例非整倍体肿瘤.两者非整倍体数和SPF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13例CEA和CA199均为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有3例血清PAP质量浓度升高.结论:血清PAP水平同CEA和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血清PAP高于25 μg/L的结直肠癌患者,其肿瘤组织有较高的增生活性.

    作者:张淑文;曹广;李非;孙家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大鼠损伤节段上WDR神经元的电生理变化

    为研究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CCP)的发生机制,将大鼠以重物坠落法造成脊髓损伤CCP模型,记录损伤平面上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进行比较.发现:具有CCP大鼠的WDR神经元的诱发电位晚成分的放电阈值、潜伏期、放电频率、放电数与对照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早成分除放电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其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脊髓损伤后上位中枢WDR神经元的高兴奋性可能是CCP的原因.

    作者:赵晓东;郑泓溶;赵峰;熊开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鼠和豚鼠离体心脏起搏及表面电图记录电极的制作和应用

    离体心脏灌流方法在生理、病理生理及药理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便于在研究中多方面获得心电活动的信息,本室研制了大鼠和豚鼠离体心脏起搏及表面电图记录电极[1,2],此电极使用简单方便,组织损伤小,性能稳定.

    作者:刘萍;钮伟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儿茶提取物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小鼠体内实验研究

    用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感染小鼠,制备小鼠肺炎模型,研究儿茶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对感染小鼠具有很好的死亡保护作用(P<0.05),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延长感染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高剂量组(12.5 g/L)的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和肺病变程度与阳性药物(病毒唑)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该儿茶提取物在小鼠体内具有有效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作者:郑群;平国玲;赵文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生儿沙门菌感染及严重并发症1例报告

    患儿,女,足月顺产,于出生第3天在新生儿室出现高热、呕吐及腹泻,于1996年5月入院.

    作者:王秀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骨科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探讨

    为探讨骨科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需要骨科手术治疗的17例并存有糖尿病的患者利用正规胰岛素进行围手术期的血糖调整,血糖控制指标为:空腹<7.8 mmol/L,餐后2 h<11.1 mmol/L.术后随访时间12~42月,平均20月.结果:无1例发生感染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骨科疾病均已治愈,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至术前水平.结果提示:胰岛素优于口服降糖药,能够及时有效控制血糖,争取佳手术时机,是骨科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的理想药物,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糖尿病的手术并发症.

    作者:石永常;刘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成人首发癫痫发作的病因学研究

    对320例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病人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因与发病时间的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癫痫组和慢性癫痫组的主要病因不同.不同分组方式的病因构成比分析显示:不同的年龄、发作类型组的主要病因分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提示:癫痫发作在许多疾病中均可出现,病因复杂,但有其内在规律.不同的发病年龄、发作形式、病因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等因素与病因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癫痫的病因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赵性泉;王春雪;王伊龙;王拥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人胎肝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为探讨人胎肝中干细胞的存在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采用原代分离法培养人胎肝细胞集落,免疫组化鉴定细胞集落分子标志物的表达.结果:从人胎肝组织中成功分离表达甲胎蛋白(AFP)、白蛋白、波形蛋白等标志物的胎肝干细胞集落.证实人胎肝中同样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原始细胞.这一发现为肝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小平;陈瑞芬;宋爱利;裴雪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肺动脉内恶性间叶瘤1例

    患者男性,45岁,于2001年7月因活动后胸闷、气短2年,加重20 d入院,伴有胸痛、间断性下肢浮肿,无咯血.查体:血压13.3/9.3 kPa(1 kPa=7.5 mmHg),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不肿.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提示主肺动脉占位、心包积液.右心导管检查提示肺动脉内阻塞性病变,血栓可能性大,肺动脉压9.3/3.3 kPa、右室压16/3.3 kPa、右房压3.1/2.8 kPa.

    作者:高志;路天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外源性巯基物质抗氧化及对胰腺腺细胞保护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为观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外源性巯基物质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对胰腺腺细胞的保护作用,将雄性Wistar大鼠(n=45)随机分成3组:A组:ANP动物生理盐水治疗组(n=18),B组:ANP动物硫普罗宁治疗组(n=18),C组:假手术组(n=9).动物分别于手术后4、6、12 h时间点杀死(A、B组各时间点各6只,C组3只),检测胰腺组织中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并观察胰腺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ANP时胰腺组织中MDA的质量摩尔浓度明显升高,外源性巯基物质能抑制腺组织中MDA的增加;ANP时胰腺组织细胞损伤严重,外源性巯基物质能减轻胰腺组织细胞的损伤,尤其能减轻腺细胞粗面内质网的损伤.提示:ANP时外源性巯基物质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并能保护胰腺组织细胞,尤其是保护腺细胞内质网结构的作用突出.

    作者:崔培林;周婷婷;孙异临;杨昭徐;张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鼠肝硬化门腔静脉分流术后皮质脊髓束变化的研究

    采用铜银法溃变纤维染色技术,研究大鼠肝硬化门腔静脉分流术后皮质脊髓束的变化.结果表明,肝硬化门脉分流术后大鼠脊髓后索腹侧部可见黑色溃变纤维,大鼠肝硬化门脉分流可引起皮质脊髓束的脱髓鞘变化.

    作者:万华瑛;高秀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早孕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情况调查

    为调查早孕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北京妇产医院门诊2 138例早孕(孕5~10周)人工流产者术前常规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情况.结果: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为7.17%;不同年龄组的阴道念珠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颈不同炎症程度组的阴道念珠菌感染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9孕次组的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率较1~2孕次组为低.

    作者:王莉;孟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Graves病患者胰岛素、真胰岛素变化与糖耐量的关系

    选取未经治疗的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简称GD)40例、健康者11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后,用化学发光法测血清胰岛素、C肽(C-P)值,用ELISA法测血清真胰岛素(TI)值,并分析Graves病患者胰岛素、真胰岛素变化与糖耐量的关系.结果:GD组空腹血糖(BG)明显增高(P<0.001),葡萄糖刺激后基础免疫活性胰岛素(IRI)明显增高(P<0.027), 真胰岛素有升高但不明显,∑IRI/∑ BG在GD组明显增加,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与多个时点血清胰岛素、C肽、真胰岛素呈显著负相关.说明GD患者在治疗前存在高血糖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的胰岛素抵抗状态;GD患者真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减低并随GD病情加重而趋于明显.

    作者:刘薇;袁申元;王雪;潘素芳;于湄;谢荣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