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老年病科患者意外发生率的探索

胡晓芳;郝立新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 老年患者, 意外发生率, 护理
摘要: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患者意外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42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4例,对照组194例,两组药物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比较两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意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意外的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10.8%减少至实施后的4.1%(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意外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分析健康成年体检者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对鼻咽癌诊断的意义

    目的:分析健康成年体检者中血清EB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对鼻咽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179例于该院体检中心进行血清EB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健康成年体检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EB病毒核抗原1(NA1)IgA与EB病毒Rta蛋白抗体IgG的阳性检测率。此外,对入组者进行年龄分组,21~30岁、31~40岁、41~50、51~60、61~70岁共5组,分别比较各组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检测阳性率。结果血清NA1-IgA检测阳性率为5.60%,血清Rta-IgG检测阳性率为2.97%,两组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9.008,P>0.05);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阳性率在年龄21~30岁、31~40岁、41~50组为较高,51~60、61~70岁以上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A1-IgA与血清Rta-IgG检查阳性率与年龄因素相关,且和临床鼻咽癌发病以35~50岁为主相吻合,因此对于年龄21~50岁的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EB病毒NA1-IgA及Rta-IgG抗体检测,对鼻咽癌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刘晔;姚海延;谢晓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25例剖宫产术后疤痕部位妊娠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疤痕部位妊娠的诊断方法,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要2012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患者25例,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观察组10例,对照组1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切除疤痕病灶的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经腹腔切除疤痕病灶的手术方式,并对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而且术中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的患者来说,应用阴道彩超可进行及时的诊断,在明确诊断后,采用经阴道瘢痕病灶切除的手术方式,手术比较安全,患者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出血量也比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春玲;罗一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妊娠合并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对妊娠合并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抽取该院在2011年4月要2013年4月收治的妊娠合并阑尾炎患者40例,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给予其中20例患者临床常规护理(对照组),另2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整体护理干预(观察组),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经护理之后,在新生儿体制状况上,观察组19例良好,1例较差,良好率为95%。对照组有12例良好,8例较差,良好率为6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有2例,占10%,对照组有7例,占3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心理情绪上,观察组19例良好,1例较差,良好率为95%。对照组有11例良好,9例较差,良好率为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够使妊娠合并阑尾炎患者的情绪得到快速稳定,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降低,能够对新生儿体制进行保证,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作者:刘金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52例,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52例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采用临床眩晕药物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观察统计分析得知,对照组52例患者中治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5%;而治疗组52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见,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和手法复位配合临床眩晕药物治疗对比,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法复位可以作为无明显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红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去骨瓣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患者去骨瓣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处理措施。方法选取到该院就诊的55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术患者,患者术后均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加强护理措施。结果55例重型颅脑外伤行去骨瓣术患者,经良好护理,1例患者堵管,1例脑脊液鼻漏,未出现感染情况,没有发生拔管情况,经对症治疗,均康复,治愈率100%。结论患者在行去骨瓣术后,加强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引流成功,减少术后引流并发症,缓解患者痛苦,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作者:王其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转归

    目的:观察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IC好发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上患者占69.2%,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82.1%,32/39),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症状,病变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多数患者预后良好,39例患者中5.1%(2/39)于住院期间死亡,1例患者于随访期间出现复发。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早期IC的主要方法,IC复发率低。

    作者:张佳莹;谢冬玲;王辉;于久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老年病科患者意外发生率的探索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患者意外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42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4例,对照组194例,两组药物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比较两组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意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意外的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10.8%减少至实施后的4.1%(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意外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胡晓芳;郝立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糖尿病肾病1~4期临床特点观察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以及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1~4期DN患者100例,按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为3组院A组(<30 mg/24 h)、B组(30~300 mg/24 h)和C组(>300 mg/24 h)。另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D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肾脏大小、血流速度及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A、B、C组患者肾脏大小与较D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B、C组各级动脉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A、D组均明显增高;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低血流速度(Vmin)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级血流频谱参数较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N从1~4期,肾血流显像逐渐减少,A、D组为1级或2级,B组为3级,C组为4级。结论DN患者的临床进展与UAER的水平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反应DN患者肾脏大小、血流灌注和肾血流动力学变化,对DN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颜宇晴;钱慕周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要2012年12月于该院实施治疗的晚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6例)实施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26例)实施常规化疗+艾迪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观察组的总缓解率(88.5%)明显高于对照组(61.5%),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不良反应发生率(11.5%)明显低于对照组(42.3%),且在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卵巢恶性肿瘤,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的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缓解身心痛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祝艳华;尹良伟;王苏平;王颖;于环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蛋白代谢、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肠内营养剂对神经重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46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自制匀浆膳食作为对照,实验组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作为干预,监测患者入院第1天、第14天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等各项营养指标的改变。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时,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14 d,与对照组相比,肠内营养剂干预组血红蛋白、白蛋白下降程度较轻(P<0.05),而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两组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曹杏;沈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两种肌肉注射方案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两种肌肉注射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两组均采用氨甲喋呤治疗,随机分为单次注射组和分次注射组,各48例,单次注射组采用氨甲喋呤单次给药;分次给药组采用氨甲喋呤分次给药,10 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种特征、治疗后成功率及重复给药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停经天数、治疗前β-HCG值和异位妊娠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7.5%,分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9.6%,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重复给药例数和β-HCG值恢复正常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给药组的重肌肉注射次数均明显低于分次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肌肉注射氨甲喋呤与分次注射氨甲喋呤的疗效相当,但单次肌肉注射更方便,疗程短,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作者:徐嵘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9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组(观察组)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91.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张永忠;薛希相;崔建平;郭晓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连续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大剂量卡马西平中毒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采用连续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大剂量卡马西平中毒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该院于2006年5月要2012年12月收治的15例卡马西平中毒患者,给予患者连续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5例卡马西平中毒患者,均获得成功救治。结论采用连续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大剂量卡马西平中毒,可迅速有效改善患者中毒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作者:赵毓敏;鲁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术中孕妇循环及新生儿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术中孕妇循环以及新生儿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该院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剖宫产的60例孕妇(观察组)以及椎管内麻醉失败之后进行全身麻醉下剖宫产的孕妇60例(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对比两组孕妇在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时间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在麻醉前后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情况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插管率以及新生儿脐动脉pH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新生儿出生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孕妇,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身麻醉运用于剖宫产术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的出生时间,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新生儿身体状况,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吴水良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3种牙髓摘除术对磨牙急性牙髓炎疼痛控制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3种牙髓摘除术对磨牙急性牙髓炎疼痛控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90颗磨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A、B、C三组,每组患者各30例(30颗磨牙)。给予A组患者手用不锈钢K锉拔髓后封Ca (OH)2糊剂;B组患者则通过手用不锈钢 K锉预备后封Ca (OH)2糊剂;对C组患者实施ProTaper机用镍钛锉预备后封Ca (OH)2糊剂。对3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指数和治疗后疼痛不缓解的例数以及复诊时根管内探诊疼痛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该组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在术前、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以及术后72 h疼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诊时有14名患者发生根管内探诊疼痛,根管内探诊疼痛发生率为46.67%;B组有2名患者发生根管内探诊疼痛,根管内探诊疼痛发生率为6.67%;C组有1名患者发生根管内探诊疼痛,根管内探诊疼痛发生率为3.33%;A组患者复诊时根管内探诊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复诊时根管内探诊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有疼痛不缓解的病例,并主要是遗漏根管。结论3种牙髓摘除术对磨牙急性牙髓炎疼痛控制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采用根管预备的方式能将病变牙髓更加彻底的清除掉,可作为首诊根管预备。

    作者:陈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微创PCCP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PCCP(经皮加压钢板)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50例该疾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微创PCCP治疗组(A组)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院(4.31依1.35)cm、(172.9依43.6)mL、(56.1依12.3)min、(5.26依1.08)d,与B组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B两组患者髋关节评分为院(90.21依1.49)与(89.48依2.1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优良率为96.00%,B组为72.00%(优秀12例,良好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PCCP治疗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法相比,更能保证手术治疗质量,治疗时间更短,产生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勇;王继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临床路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路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该院收治的8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治疗以及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便秘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便秘情况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会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疗效显著。

    作者:李晶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文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复方肾炎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根据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症状在采取常规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希望采用复方肾炎片与贝那普利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并检测联合用药是否安全。方法将该院常规住院症状类似病46例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常规的治疗上采取复方肾炎片合贝那普利联合用药。结果干预组经治疗后有效好转率为87%,对照组经治疗后有效率为52%,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联合用药安全。结论采用复方肾炎片合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孙秀梅;西桂杰;王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