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艳华;尹良伟;王苏平;王颖;于环
目的:探讨与分析唑唻磷酸及云克治疗骨性疼痛的临床观察。方法收集2012年1要12月该院收治的58例骨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唑来膦酸组13例,云克组45例,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半个月后,唑来膦酸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云克组64.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唑来膦酸组总有效率84.6%高于云克组2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唑来膦酸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云克组,高35.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疼痛患者中唑来膦酸是一个比较有效、安全、方便的辅助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实际中的推广使用。
作者:谭树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护理单对糖尿病患者足部评估与护理指导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护理单对其足部予以评估,并实施合理护理。结果330例村子糖尿病足危险因素,住院糖尿病者危险因素筛查达到100%,经糖尿病足护理单护理,大部分患者能够掌握其预防护理方法,具有良好生活行为。结论临床中使用糖尿病足护理单,可以尽快筛选出具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且对于予以有效护理,此方法简便易行,在临床中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李晓光;武红玲;段丽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方法该院妇产科2009年6月要2012年12月实施人工流产190例,随机原则分为异丙酚芬太尼联合应用组(联合组)和异丙酚单用组(对照组),联合组静注异丙酚1.5 mg/kg,芬太尼50滋g,对照组仅单用异丙酚2~2.5 mg/kg进行诱导,观察镇痛效果并监测记录诱导前及诱导后2 min,术毕平均动脉压(MAP)、SBP、DBP、HR、SPO2等指标。结果联合组镇痛总优良率99.1%,对照组总优良率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诱导后2 min与诱导前相比MAP、SBP、DBP、HR、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诱导后2 min与诱导前相比MAP、SBP、DBP、HR均显著降低(P<0.05),SPO2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异丙酚镇痛效应不明显,单用时用量较大,联合芬太尼能减少异丙酚的使用量,提高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克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儿科下呼吸道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住院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分离、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290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获得阳性标本1653例,阳性率38.5%;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441例占阳性标本26.7%,革兰氏阴性菌1212例占阳性标本73.3%。分布比位居前5位菌株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较高耐药性,在春季和冬季分布比例较高。结论儿科下呼吸道主要细菌具有多药耐药性,临床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庞伟斌;李琴;赵锁林;汤淑斌;王红武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2月要2013年2月在该院诊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3例,予常规肿瘤作对照组,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作研究组,分组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等相关指标、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生存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1.82%,比对照组57.5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和48周研究组ALT和Child-Pugh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21.21%,比对照组发生率45.45%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存时间的估算值以及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估计值,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疗效显著且生存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作者:万兆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对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的好处。方法将出生的新生儿采取母婴同室的126例设为观察组,非母婴同室的12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的产后恢复及健康状况。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量≥500 mL的人数所占百分比1.59%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500 mL的人数所占百分比13.6%;观察组1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数所占百分比98.41%高于对照组1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数所占百分比24%;观察组新生儿腹泻数所占百分比1.59%低于对照组新生儿腹泻数所占百分比9.6%。结论母婴同室有助于母婴健康。
作者:闻一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析胎盘早剥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情况。方法入选该院胎盘早剥产妇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盘早剥42例中顺产16例,剖宫产26例;27例早剥I度,2例产后出血;11例早剥II度,4例产后出血;4例III度早剥,全部产后出血,1例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予以子宫切除术。胎盘早剥42例孕妇,均为单胎,导致新生儿窒息16例(38.1%),死胎2例(4.8%),胎盘早剥分度引发的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胎盘早剥的临床特征及诱因予以重视,定期进行辅助检查,早期诊治胎盘早剥。
作者:梁白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两种肌肉注射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的患者为观察对象,两组均采用氨甲喋呤治疗,随机分为单次注射组和分次注射组,各48例,单次注射组采用氨甲喋呤单次给药;分次给药组采用氨甲喋呤分次给药,10 d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种特征、治疗后成功率及重复给药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停经天数、治疗前β-HCG值和异位妊娠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7.5%,分次注射组的成功率为89.6%,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重复给药例数和β-HCG值恢复正常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给药组的重肌肉注射次数均明显低于分次给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肌肉注射氨甲喋呤与分次注射氨甲喋呤的疗效相当,但单次肌肉注射更方便,疗程短,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作者:徐嵘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结合了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的特点,有效地改善了传统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凭其麻醉见效快、麻醉完善、肌松良好等优势,逐步取代了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在临床中的常用地位,成为世界某些国家各种下肢和腹部手术的首选麻醉法。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较传统麻醉方法更为安全有效,但并发症也时有发生,麻醉风险也必定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为此,本研究首先简要地分析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优点,然后较为详细地探讨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风险及并发症情况,以此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卢成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肾镜超声引导下碎石术和载线定位两种方案碎石的实际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47例肾结石的患者,这147例患者均属于本地户籍,按入院就诊顺序前71例患者采用载线定位来行碎石取石治疗(设置为X线组),后就诊的76例患者是采用在超声下微创经皮肾碎石取石治疗(设置为肾镜超声组)。结果 X线组的平均通道建立时间显著高于肾镜超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组的肾结石残留率26.76%,肾镜超声组则为26.3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72%,而肾镜组仅仅为3.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肾结石碎石术是肾结石患者的福音,不论是微创经皮肾镜超声还是载线均是临床擅长的治疗方案,但是从长远来看,微创经皮肾镜超声的引导是治疗主流,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
作者:董国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给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近端、中断效果较好,诊断冠状动脉远端效果相对较差。结论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朱本祥;王颖;孙立峰;崔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比分析多学科创伤小组与传统多科会诊处理严重创伤病人的效果,探讨多学科创伤小组的创立对于严重创伤病人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要2012年6月及2005年7月要2007年6月间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急诊室停留时间、GCS≤8或SPO2<90气管插管时间、输血、CT检查时间、不稳定病人手术探查时间、漏诊率、早期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插管、输血、手术探查时间较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漏诊病例118例,漏诊率为7.43%,而对照组患者发生漏诊病例194例,漏诊率达15.89%,组间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中仅23例死亡,早期死亡率(受伤后1周内死亡)为1.45%,与对照组(4.34%)相比显著降低。结论多学科创伤小组的创立和实施,有效地缩短了患者创伤复苏时间,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同时减少了漏诊率和早期死亡的发生,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章桂喜;丘自挺;毛志森;彭海峰;万新红;谢建雄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单样本t检验院是用样本均数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和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来观察此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性。配对t检验院是采用配对设计方法观察以下几种情形,1.两个同质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2.同一受试对象接受两种不同的处理;3,同一受试对象处理前后。从两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要对这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即方差齐性。若两总体方差相等,则直接用t检验,若不等,可采用t'检验或变量变换或秩和检验等方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结果。方法通过对在该院进行治疗的5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检查进行分析,同时与脑脊液检查和头颅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脑电图检查,广泛轻度异常32例,广泛中度异常16例,广泛高度异常2例。在50例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a波逐渐减少,频率减慢,以4~7次/s兹为基本节律,慢波首先出现前额,顶,中央,后扩展到其他区域,呈广泛性慢波节律,1~3次/sδ波弥漫性出现,在此背景上有局灶性加重;脑电图检查异常患者数较脑脊液检查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5 d脑电图的检出率较脑脊液检查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查异常患者数较脑脊液检查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检查具有方便易操作,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检出率高等特点。脑电图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冯素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IC好发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上患者占69.2%,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82.1%,32/39),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症状,病变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多数患者预后良好,39例患者中5.1%(2/39)于住院期间死亡,1例患者于随访期间出现复发。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早期IC的主要方法,IC复发率低。
作者:张佳莹;谢冬玲;王辉;于久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介导下空气加压灌肠整复婴幼儿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婴幼儿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可能引起婴幼儿复发性肠套叠的相关致病因素,鉴别特发性肠套叠与继发性肠套叠,分析高频超声介导下空气加压灌肠整复复发性肠套叠的优缺点。结果43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共复发96次,全部病例均在高频超声介导下经空气加压灌肠整复成功,整复成功后复查时发现4例存在病理诱发点,诊断为继发性肠套叠。43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中,25例可探及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结论高频彩超介导下空气加压灌肠整复婴幼儿复发性肠套叠既能发现一些引起复发性肠套叠的病理诱发点等重要相关致病因素,又能使婴幼儿避免在传统的X线电视监视下短时间内多次遭受大剂量X线照射所造成的辐射伤害。
作者:谢纯平;曹诗林;黄茂伦;聂娅;李良波;冯立文;林育成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1154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1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研究组)及10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的VEDG基因-1154G/A多态性位点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结果在110例PCOS患者及100例对照组中,VEGF-1154G/A的SNP的AA、GA、GG3种基因频率在PCOS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2.6%、26.4%、71.0%和5.0%、30.0%、65.0%。G、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PCOS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2.3%、17.7%和78.0%、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1154G/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与PCOS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李娜;杨倩英;赵曼曼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