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托幼园所儿童孤独症筛查工作浅谈

赵红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筛查,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摘要: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和及早的行为矫治,扩大辖区儿童独孤征的筛查范围,使更多需要求助的孤独症儿童受益,促进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提高儿童整体的身心素质。我们以服务民生、服务儿童为目的。积极组织、开展辖区内各托幼机构孤独症筛查工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病区的业务技术管理

    目的:简述病区的业务技术管理。方法对病区的业务技术进行管理。结论护理教育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培养护理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张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烧伤患者的清创术及护理

    目的:简述烧伤的清创术。方法对烧伤患者进行烧伤清创术。结论近年来,为了避免重度烧伤病员因清创术打击,加重休克期病情,主张采用简单清创术,以下简称清创术。

    作者:詹学哲;汤维波;黄大华;刘颖;刘亚男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有上升趋势,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而我院作为基层医院,专科知识比较薄弱,相对病种较少,复杂疑难手术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加强培训,共同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吴彩英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三七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具有活血止血,祛瘀止痛的功效,受现代药理研究启发,在临床上应用三七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肝脏疾患、脑血栓及外伤骨折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贾庆华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8例进行分析,均采取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为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此组患者在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术前的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复查心电图显示起搏器起搏与感知功能均处于良好状态,平均住院时间为7~10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今后生活带来了有效保障。

    作者:张爱武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老年性耳聋患者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反应,减轻其心理负担,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策,促进康复。方法对老年性耳聋患者产生的心理焦虑和抑郁进行心理分析和疏导从而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结果实施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后,老年性耳聋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结论对老年性耳聋患者心理疏导和治疗,减轻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从而战胜疾病,促进康复,是一种有效必要的方法。

    作者:韦凤荣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静脉留置针采血标本与静脉穿刺同步进行方法及健康宣教

    静脉留置针的优点是材料韧性好,对血管刺激性小,操作简单,保护血管,减少患者每天因输液时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为采集血标本,输血,输液提供了方便。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用静脉留置针为病人穿刺成功后退出针心,用透明敷贴固定针柄。其优点是:①简单方便快捷,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②避免反复穿刺采集血标本,减少病人痛苦,保护血管。③减少了因输液及用药因素对化验结果影响。在留置针期间加强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触痛,有无渗血渗液、脱落等,如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作者:秦晓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危重心肌梗死病死率高,预后差。笔者查阅国内外资料,发现C反应蛋白(CRP)、血浆脂蛋白-a(Lp-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成为了AMI患者新危险因素的前三位;60岁以后的女性发病及死亡率高于男性;中青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率成上升趋势;负性精神因素同样对心梗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高危人群及时的予以鉴别干预,对提高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桐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稳心颗粒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稳心颗粒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稳心颗粒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延长,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87%,对照组为56%,差异明显。结论稳心颗粒具有较好的抵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安全、疗效确定,与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使用时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哈斯毕力格;娜仁图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具体介绍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手术患者的术前与术后护理方法。结论掌握正确的护理流程与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常秀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儿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儿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对患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取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在本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1年内对100名患儿家属进行调查,调查的方法与实施前一年的调查方法相同,将患者满意度调查的结果与实施前一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1%提高到98%,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表扬和感谢明显增多。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的发展。

    作者:胡慧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2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三种治疗方案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为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2008年6月到2013年2月216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数字表随机为三组。A组采用2HREZ/7HRE方案治疗;B组采用2HREZ/7HRE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拉米夫定;C组采用9HL2E方案治疗,且强化期服用左氧氟沙星。观察三组的疗程完成情况、X线胸片病灶的显著吸收率、痰菌的阴转率肝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等。结果 A、B、C组的显退率分别为40.28%、12.50%和8.60%,2个月末的病灶显著吸收率及痰菌阴转率分别为26.98%、76.19%、77.14%和36.51%、80.95%、90.00%。A、B、C三组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72.22%、12.50%和20.83%。B组与A、C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组和C组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炎患者治疗效果好,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低,患者易坚持,耐受性较好,且较安全。

    作者:李成会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经颅多普勒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监测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每天不同的时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监测,结合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结果评价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通过动态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速度变化,能准确评价脑血管痉挛(CVS )的发生,对脑血管痉挛(CVS )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赵艳丽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及生化的22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型以及生化相关指标检测,对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012年10月我院血液科收治并确诊的MM患者22例,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尿素氮、肌酐、血清钙以及血清蛋白测定,采用Microtech全自动电泳仪对血清M蛋白进行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在22例患者中,有21例血清蛋白电泳图谱中出现M蛋白。其中IgG型14例(63.64%),IgA型5例(22.73%),IgD型1例(4.55%),双克隆型1例(4.55%)。14例IgG型和5例IgA型MM患者血清IgG和IgA水平相应升高、且明显高于正常值;1例IgD型MM患者IgG、IgA和IgM均降低;1例双克隆型MM患者,分别有相应的IgG和IgM升高。22例MM患者血尿素氮、肌酐、钙以及总蛋白均较正常值有明显升高。结论免疫球蛋白与生化相关指标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鲁亚慧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脾切除术后继发肠扭转教训分析

    1病例介绍男,49岁,因左腰部疼痛4+天,于2006年9月13日10时入院,有受伤史和服活血化瘀中成药史,作B超检查,提示脾破裂,腹腔内有大量的积液,进行腹腔穿刺,抽出腹腔不凝之血液,查体:T36℃,脉搏116次/分,血压116/94mmHg,入院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外伤性脾破裂。入院当天中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和脾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脾纵轴全层裂伤,呈粉碎性,被大网膜和血凝块包裹,腹腔积血和血凝块约2000毫升,其余无异常。术后输液抗炎治疗,当天查血球分析:WBC 9.1×109/L 、N82.1%、HB96g/L,术后第一天的尿量2500ml。30多小时后出现恶心、想呕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后缓减,40小时出现呕吐少量褐色胃内容物,行胃肠减压,继续输液抗炎治疗,术后2天多肛门排气数次。查血球分析:中性94.3%、白细胞总数18.2×109/L、HB90g/L,术后3天,患者自觉心慌,予心电监护、吸氧等处理后缓解,术后3天下午,体温升至39.4℃,予以对症处理后,体温下降,2小时后,进少许牛奶后呕吐,嘱禁食。于术后3天多病员因感染中毒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作尸检证实:空肠上段扭转540度,扭转小肠呈暗褐色。

    作者:赵蓉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高龄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报告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70岁以上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本组除一例术后10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均好转痊愈出院。

    作者:董梅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静脉滴注不同浓度缩宫素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0引言缩宫素是加强宫缩,缩短产程,促进分娩的首选药物,可减少产力因素引起的难产,提高母儿健康水平[1],妊娠后期特别是临产前子宫对缩宫素的反应敏感,小剂量缩宫素便能使子宫平滑肌张力增加、收缩力增强、收缩频率增加并保持正常宫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同时松弛子宫颈管,致胎先露下降而分娩[2]。静脉滴注缩宫素是目前公认安全的产前给药途径,它可随时调整给药剂量保持适当的宫缩,一旦发生异常也可随时停止用药。在分娩过程中正确使用缩宫素催产,是提高母儿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3]。

    作者:吴秀佳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的CT鉴别诊断

    目的:调查研究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的CT鉴别诊断。方法将我院20例缺血性脑梗死(ICI)患者与15例出血性脑梗死(HCI)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以后的6h~7d内进行CT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CT图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例ICI患者所检查的CT图像上,有8例患者为大片形状,低密度的影内边缘较为清楚的带有高密度脑回状影称为“脑回征”。9例患者为大片形状,低密度的影内部出现淡片状且略带高密度影,即为“浮云征”。15例HCI患者CT图像显示,8例患者为大片形状,低密度的影内呈现不规则斑片形状与条索形状的高密度影,7例患者为大片形状,低密度的影内边缘具有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有效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的CT检测不同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魏秀芝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外科临床护理模拟情景教学的运用研究

    本文通过探讨模拟情景教学在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得出结论:在护理临床教学中采用模拟情景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和独立工作能力,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巩固和提高。

    作者:林静;林芬;游秋烟 刊期: 2013年第15期

  • 64排螺旋CT在泌尿系三维成像检查中的影响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泌尿系三维成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泌尿系疾病患者50例,应用64排螺旋CT分别行常规薄层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并将所得数据传输至影像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等三维重建,对其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肾或输尿管结石33例,肾、输尿管或膀胱占位8例,炎症6例,先天性畸形2例,输尿管内血块1例。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不仅能够获得清晰的双肾、输尿管及膀胱的三维重建图像,而且能够准确地显示出泌尿系统整体和局部的细微结构、形状、走形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还可对图像进行旋转、切割、放大等后处理操作,对于临床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具有可靠价值。

    作者:王强 刊期: 2013年第15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