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周玉森;武玮;梅艳洁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 2型糖尿病, 大血管病变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2组,其中单纯糖尿病(DM1组)40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DM2组)40例.另外同时选择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液生化等指标.以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作为因变量,以年龄、血脂、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Hcy等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DM1组Hcy比NC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2血清Hcy的水平高于DM1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肽、TG、TC、HbA1c、Hcy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有关,高Hcy血症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af激酶抑制蛋白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5年生存率有明显提高.然而,远处转移仍然是其常见的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寻找可靠、有效的分子标记来筛选具有鼻咽癌高转移风险的患者,并为这些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策略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张磊;江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3例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策略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灶清除后病理学证实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情况.方法 对有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行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常规行病变节段脊柱正侧位X线片用于鉴别、排除脊柱肿瘤及结核等病变;MRI扫描均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状位扫描,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范围,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及其对硬脊膜、脊髓的侵犯与压迫;CT及三维重建除明确椎体的侵蚀破坏及病灶对椎管的侵犯范围,协助MRI检查,进一步明确手术指证.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经2名以上高年资脊柱外科及影像科医生阅读,明判病情及手术指证,待手术指证明确后行病灶清除等手术治疗,术后常规送病理学检查,用于病变的后确诊.结果 收治的23例排除结核、肿瘤的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炎性肉芽肿,有泡沫样组织细胞增生,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灶区有出血及结缔组织增生.区别于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物及肿瘤的病理改变.结论 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及特征至关重要,MRI、CT等检查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不仅对区别排除结核、肿瘤等相关性疾病异常必要,而且在显示病灶侵犯的范围、对脊髓的影响及病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在脊柱不同层面上显示椎体及椎管的破坏侵蚀情况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后病理学结果与前者结合可予以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明确诊断.

    作者:甫拉提·买买提;梁亮;米日古丽·沙依提;朱松青;张健;盛伟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40例原发性失眠对患者的睡眠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

    目的 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对患者的睡眠的改善情况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80例睡眠有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的初始剂量为5 mg/d,在早饭之后服用,根据患者病情的加重逐步增到20 mg/d,唑吡坦片初始剂量为5~ 10 mg/d,睡前服用,疗程为8周.对照组仅采用唑吡坦片初始剂量为5~10 mg/d,睡前服用,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的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在第8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SQI总分比对照组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PHQ-9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在第8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HQ-9总分比对照组低(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不严重,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2.5%,对照组为2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得到有效改善,但是震颤、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

    作者:王静;胡艳丽;徐伟杰;沈文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治疗术式分为ERCP组与PTCD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并发症、治疗成本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及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74% vs.71.43%、84.21% vs.100.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及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分别为98.25% vs.78.57%、68.42% vs.92.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DBIL、TBIL术后2周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CP组与PTCD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26% vs.17.1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黄疸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 vs.28.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治疗费用分别为(13.54±2.54)d vs.(20.14±3.38)d、(2.62±0.15)万元vs.(2.15±0.41)万元、(4.82±0.69)万元vs.(5.04±0.71)万元,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低位梗阻首选ERCP治疗,高位梗阻首选PTCD治疗.

    作者:张小坚;张联合;张士良;李东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安徽省2011年0~6岁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评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效果.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安徽省16个县(市、区)的0~7岁年龄组的1 754名儿童,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所有调查对象均有脊灰疫苗免疫史,96.41%的调查对象接种3~5次;调查对象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9.43%、99.20%、98.8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s,GMT)分别为1:193.40、1:117.26、1:85.03;98.29%的调查对象3种型别抗体均为阳性.各型间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的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均>97%,随年龄增长抗体GMT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皖北、皖中、皖南地域脊灰抗体阳性率均>98%,不同地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FⅡ之外,P<0.05);多元分析发现年龄、地域和3种型别均阳性对抗体GMT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徽省学龄前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均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脊灰疫苗接种,已建立牢固的脊灰免疫屏瞳.

    作者:王斌冰;张秀军;陈晓琴;柴瑜;沈永刚;刘丹青;赵月萍;晏开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托吡酯治疗癫痫患儿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托吡酯治疗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托吡酯对癫痫患儿血糖、胰岛素、皮质醇、瘦素、胃饥饿素和神经肽Y水平及对患儿体重指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0月-2013年10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进行治疗的20例癫痫患儿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给予5 mg/(kg·d)托吡酯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测定患儿空腹血糖、胰岛素、血清瘦素、神经肽Y、胃饥饿素、皮质醇的水平和患儿体重指数.结果 治疗3个月时,患儿胰岛素水平、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为(4.65 ±2.28) μU/ml和(15.87±1.90) kg/m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83±2.72) μU/ml和(16.44 ±1.84) kg/m2(p<0.05);而治疗6个月时,胰岛素水平比治疗3个月时升高,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患儿血清皮质醇和瘦素水平分别为(10.13 ±4.17) μg/dl和(2.14±2.03) ng/m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3.25 ±5.50) μg,/dl和(2.89±2.63) ng/ml] (P <0.05);治疗前后,患儿的血糖、胃饥饿素和神经肽Y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托吡酯治疗癫痫患儿,血清瘦素、皮质醇水平降低,这可能是托吡酯治疗导致癫痫患儿身体质量指数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余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miRNA分子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微小RNAs (miRNA)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肺结核患者、30例潜伏结核感染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活动组)、潜伏结核感染患者(潜伏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5p的表达水平,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活动组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5p表达水平分别为2.11 ±0.43、4.74±1.29、3.17±0.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潜伏组(P<0.05);潜伏组血浆miR-155-5p表达水平为0.96±0.2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潜伏组血浆miR-29a、miR-21-5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9a、miR-21-5p、miR-155-5p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ROC曲线图下面积分别为0.732、0.846和0.9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69.2%、73.3%和82.9%、86.7%和90.0%.结论 在活动性肺结核及潜伏结核感染患者中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6p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蔡青山;陈园园;夏强;孙亚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检测HCV-Ab临界值附近标本的结果探讨

    目的 对于用ELISA法检测HCV-Ab结果在临界值周围的可疑标本,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进一步检测,以探讨不同方法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出率及其感染的危险性.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中经2种不同的HCV-Ab ELISA法试剂①或试剂②检测结果S/CO≥0.4至<1.0的血清标本24份,其金标试纸条法检测均为阴性,分别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A)测HCV-Ab法进行检测.结果 24份用ELISA法检测S/CO值处于临界值的标本,经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检测阳性16份(阳性率66.67%),CLIA测HCV-Ab法检测阳性16份(阳性率66.67%),HCV-Ab ELISA法试剂①阳性6份(阳性率25.00%),试剂②阳性10份(阳性率41.67%).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与ELISA法试剂①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ELISA法试剂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对HCV的检出率高于ELISA法和金标试纸条法,因此,对ELISA法检测HCV-Ab结果在临界值周围的可疑标本,可能存在感染性,应对这些可疑标本做进一步的检测,可选择性的应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A)法等方法联合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防误检和漏检.

    作者:陈娜云;姚仁南;马继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上海某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应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的效果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上海某社区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73例和个体组76例.传统组应用传统家庭医生责任制,个体组应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比较2组患者管理前、后的病情及管理结束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 管理6个月后,传统组患者各不良习惯率较管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各不良习惯率显著低于管理前及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血脂和BMI情况:传统组患者各指标稍低于管理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及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满意度(88.16%)明显高于传统组(7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对自身疾病控制情况的满意度(77.63%)显著高于传统组(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管理,能更有效的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达到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效果,值得在家庭医生慢病管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徐红雨;赵晓燕;祝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儿童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的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变的自限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多形性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球结膜充血和肢端改变等,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严重,组织病理表现包括全血管炎、内皮坏死、单核细胞浸润等,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病例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发热、血象高等症状与感染性疾病的表现类似,为临床诊断增加了一定难度.KD虽属于自限性疾病,但其全身血管炎改变,高危患儿易产生心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给患儿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作者:孔慧;都鹏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采用经腹或经阴道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腹或经阴道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5年7月妇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18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08例,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210例,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肿瘤平均直径、剔除肿瘤平均重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剔除肿瘤平均直径和平均重量、子宫肌瘤数目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阴道剔除术剔除肿瘤的效果和经腹剔除术基本相同.在随访过程中,2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均已完全缓解,但观察组患者影响性生活例数略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开始正常工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无疤痕腹壁、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更快等优点,微创理念显著,因此需要临床医师严格按照子宫肌瘤的绝对适应证的前提下,在术前确定掌握子宫肌瘤部位、数量、大小直径和子宫的活动程度,然后进行个体性方法的选择,提高患者术后整体临床疗效.

    作者:孙洁;白图门;杨素芬;董迅;郝志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评价

    目的 分析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R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方法 对自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导管的258例老年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PICC-RI的发生情况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以70岁为界分组)、性别、季节(春秋/夏冬)、穿刺方式(直接/赛丁格穿刺)、留置时间(以7d为界)、导管移动(有/无)、并发症(是/否)、周期性导管维护(有/无)、免疫功能(正常/低下)等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有31例患者出现术后PICC-RI,感染率为12.0%,分离出2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6株(57.1%),革兰阳性菌11株(39.3%),真菌1株(3.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导管移动、并发症、导管维护、穿刺方式、留置时间、季节、免疫功能等发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夏冬季节、直接穿刺、有并发症、留置时间超过7d、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低下等危险因素可引起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将以上因素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夏冬季节、有导管移动、留置时间超过7d、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低下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主要的因素,同时感染发生同样和留置时间超过7d、有导管移动、冬夏置管、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徐洪恩;贾勇士;吴树强;吴颖;高惠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衰竭,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从而引起典型症状或体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CHF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改善CHF患者预后,尤其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能显著降低CHF患者病死率[1-2].因此,卡维地洛被认为是治疗CHF的首选β受体阻滞剂.本文主要就卡维地洛在CHF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乾配;谢波;李一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胸交感神经调制对原发性手汗症患者术后交感神经兴奋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胸交感神经调制对原发性手汗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交感神经兴奋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9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初次行胸交感神经调制术的原发性手汗症患者40例(P组)和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C组).P组分别于T0(术前)、T1(术后10 min)、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术后72 h)时刻抽取患者静脉血,C组在T0时刻抽取静脉血送检,检测血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 +/CD8+的比值.结果 P组患者术后(T1)双手末梢灌注指数上升了(8.70±1.10)倍,双手温度平均上升了(2.92±0.86)℃,且双手多汗症状完全消失.所有患者疗效均能持续6个月以上,1年内复发率为7.50% (3/4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P组T0时刻比较,血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在T1、T2、T3、T4时刻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0时刻血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P组T0时刻比较,CD3+、CD4+和CD4 +/CD8+在T1、T2、T3、T4时刻升高,CD8+的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0时刻的CD3+、CD4+、CD8+和CD4 +/CD8+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胸交感神经调制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并可降低患者术后的交感神经兴奋水平,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费勇;黄冰;姚明;过建国;倪华栋;凌晨;王寒琪;许世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瑞舒伐他汀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干预阿霉素损伤小鼠肝脏的研究

    目的 探讨Sirt1/NF-κB信号通路在阿霉素诱导小鼠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瑞舒伐他汀对该通路的干预效果.方法 3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预先给予瑞舒伐他汀悬液10 mg/(kg·d)5d,与模型组分别给予阿霉素15 mg/kg建立肝脏损伤模型,干预组继续瑞舒伐他汀干预5d.末次灌胃24h后处死全部小鼠,半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血脂、肝功能;同时检测肝组织匀浆SOD、MDA含量;HE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Sirt1、NF-κB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C、TG、LDL-C、ALT、AST明显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匀浆MDA增多,SOD降低(P<0.05),肝细胞肿胀,血管拥挤,淋巴细胞浸润,Sirt1表达减少,NF-κB增加(P<0.05).干预组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ALT、AST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SOD增多,MDA降低(P<0.05),肝细胞结构完整、炎细胞减少,Sia1表达增加,NF-κB降低(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通过调控Sirt1/NF-κB表达,有效保护阿霉素诱导的肝脏毒性损伤.

    作者:王秀;王志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透半永久导管华法林抗凝者出凝血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以颈内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抗凝进行出凝血监测时,以来自颈内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标本代替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检验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血透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华法林抗凝的患者30例次,对每一例次患者同一时间段抽取3个不同的血标本:①常规外周静脉抽血作为对照组,②经颈内半永久导管静脉端抽取20 ml血后留取血标本(以下称方法一),③经颈内半永久导管静脉端抽取40 ml血后留取标本(以下称方法二),比较3组血标本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值的差异.结果 方法一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T)3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方法二与对照组比较,PT、INR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以颈内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进行出凝血检验时,应尽量由外周静脉抽取血标本,当由外周静脉抽血存在实际困难时,可以用方法二由颈内半永久导管留取血标本来代替外周静脉抽血,但必须在送检标本上注明抽血方式以便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吴瑶瑶;徐武敏;黄筱燕;金领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血清LTB4、LTC4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重度AD患儿102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34例.A组使用0.05%地奈德乳膏,B组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涂抹患处皮损,C组采用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治疗.3组均治疗至皮损“消除”后1周或治疗达3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结束,进行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周/结束时检测血清LTB4、LTC4,采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3周/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了解AD复发情况.结果 A、B、C组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结束EA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C组EASI评分均低于A、B组(P<0.05或P<0.01);治疗3周/结束后,A、B、C组有效率分别为65.63%、63.64%、87.10%,C组有效率均高于A、B组(P<0.05);治疗3周/结束后,B、C组血清LTB4、LTC4均降低(P<0.05或P<0.01);依A、B、C组的顺序,血清LTB4、LTC4及DLQI评分均依次降低(P<0.05).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63%、36.36%、12.90%,A、B组均高于C组(P<0.05);随访3个月,A、B、C组复发率分别为34.38%、9.09%、3.23%,A组复发率均高于B、C组(P <0.05或P<0.01).结论 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中、重度AD具有较好的疗效,有效消除了皮损症状,降低了血清LTB4、LTC4的水平,提高了相关生活质量,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优于糖皮质激素、他克奠司软膏单纯外涂治疗的效果.

    作者:黄文晖;王崇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社区多种骨质疏松简易筛查工具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率随预期寿命的延长及年龄相关疾病的出现而上升[1],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不仅危害个人,也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2-3].由于骨质疏松症具有隐匿性,很多患者出现髋部骨折后才被诊断,Guglielmi G[4]研究认为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作者:沈菲;李忆鲁;沈文忠;沈雁红;徐蓉;陆斌;顾娟;丁海光;平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射波刀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射波刀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CT或MRI检查,排除脑部肿瘤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照组采用伽马刀治疗,研究组采用射波刀治疗,靶点位置为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前2.5 mm处,准直器标准为4 mm,剂量曲线区间为70%~ 90%,中心剂量为66.50~ 84.25 Gy,边缘剂量为60 ~66Gy,靶点大小为4.0mm×3.0mm,4.0×(3.7 ~5.0)mm2.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二次治疗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2个月,研究组2例靶点确定不精确,经CT脑池造影重新确定靶点,进行二次治疗,二次治疗率为5%,对照组4例进行二次治疗,二次治疗率为10.0%,研究组二次治疗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伽马刀相比,射波刀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戴毅;吴建新;倪晓影;钱伟;蔚华;胡金华;冯兴刚;吴玉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出院计划对早产儿的有效延续居家护理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实施出院计划对于家长抑郁焦虑程度和早产儿6个月内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100例早产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开展出院计划家居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后2组早产儿家长抑郁评分、早产儿3个月以及6个月的身高、体重情况.结果 试验组早产儿家长护理后抑郁评分为(35.8±4.4)分、焦虑评分为(34.1±0.6)分,与对照组的抑郁评分(42.7±4.8)分、焦虑评分(46.9±0.8)分相比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早产儿3个月、6个月时身高分别为(59.8±8.9) cm、(67.5±6.4) c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身高(49.5±9.5) cm、(55.5±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早产儿3个月、6个月时体重分别为(6.8±1.1)kg、(8.1±1.5)k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体重(5.1±0.8)kg、(6.9±1.3)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新生早产儿中实施出院计划的效果显著,改善了早产儿家长的抑郁焦虑症状,促进早产儿出院后体格发育.

    作者:莫敏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