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OPSIS法和秩和比法模糊联合对中医适宜技术包推广效果的综合评价

徐静;石学峰;房耘耘;石诗雯;巴合加娜尔

关键词:Topsis, RSR, 中医适宜技术包, 综合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TOPSIS法和秩和比法(RSR法)的联合使用对5种不同中医适宜技术包在基层地区推广效果评价的可行性,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排序,从而为技术包的推广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针对基层地区治疗同类疾病的适宜技术归类打包,本文共涉及5个技术包:“颈肩腰腿痛”包(A包)、“妇科疾病”包(B包)、“小儿腹泻”包(C包)、“慢性胃病”包(D包)以及“肿瘤疾病”包(E包).选取投入费用、专家人次数、高级职称人次数、专家下基层指导人次数、培训学时数、培训人次数、评价率和使用人数8个评价指标,使用TOPSIS法、秩和比法以及二者模糊加权联合对5种中医适宜技术成果包在基层的推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通过TOPSIS法得出Ci值由大到小分别为A包0.76、D包0.66、B包0.49、C包0.44和E包0.00;通过秩和比法得出RSR值由大到小分别为A包0.90、D包0.80、C包0.58、B包0.53和E包0.20;同样通过二者的模糊联合法得出的结果也是A包值大,D包其次,E包值小.所以TOPSIS法、秩和比法以及二者模糊联合的方法对各成果包的推广评价结果基本一致,A包和D包排名前2位,情况较好;E包排名后,推广效果相对较差.结论 TOPSIS法和RSR方法的联合使用能够更客观合理的评价中医适宜技术包在基层地区推广取得的成效,故可以作为同类研究的评价方法.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拇指指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拇指指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并与带蒂皮瓣及游离皮瓣手术方式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纳入宁波市宁海县中医医院手外科2011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拇指末节组织缺损患者30例,采用拇指指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术治疗:根据受区特征,以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穿支与拇短伸肌腱外侧缘或拇长伸肌腱外侧缘的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设计皮瓣,对指腹指端缺损者,将指背神经支与指神经吻合重建感觉;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0~55岁,平均30.5岁.损伤原因:冲床伤15例,压机伤8例,电锯电刨伤4例,热压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h~7d,平均8h.拇指皮肤缺损范围(1.0 cm× 1.5 cm)~(2.5 cm ×3.5 cm).结果 术后拇指指动脉穿支皮瓣均成活,1例远端小部分坏死,疤痕愈合.患者随访2~12个月,平均5个月.皮瓣外感质地柔软,弹性良好,基本接近正常,2例热压伤病例创缘疤痕明显,患指无明显疼痛.皮瓣静止两点辨别觉为11~ 16mm,平均13mm.拇指各关节活动良好,手功能ATM评定:优27例,良1例,可2例.结论 拇指指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指动脉,皮瓣成活率高,外观良好,术后疗效满意,预后较佳.

    作者:吴敏杰;娄仁山;潘亚斌;魏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治疗术式分为ERCP组与PTCD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并发症、治疗成本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及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74% vs.71.43%、84.21% vs.100.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及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分别为98.25% vs.78.57%、68.42% vs.92.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DBIL、TBIL术后2周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CP组与PTCD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26% vs.17.1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黄疸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 vs.28.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治疗费用分别为(13.54±2.54)d vs.(20.14±3.38)d、(2.62±0.15)万元vs.(2.15±0.41)万元、(4.82±0.69)万元vs.(5.04±0.71)万元,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低位梗阻首选ERCP治疗,高位梗阻首选PTCD治疗.

    作者:张小坚;张联合;张士良;李东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2组,其中单纯糖尿病(DM1组)40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DM2组)40例.另外同时选择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液生化等指标.以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作为因变量,以年龄、血脂、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Hcy等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DM1组Hcy比NC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2血清Hcy的水平高于DM1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肽、TG、TC、HbA1c、Hcy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有关,高Hcy血症是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玉森;武玮;梅艳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剂量吗啡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小剂量吗啡对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且需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后,以0.05 ~0.15 mg/(kg·h)维持;给予舒芬太尼0.1 μg/kg后,以0.03 ~0.06 μg/(kg·h)维持;观察组患儿静脉给予吗啡40 μg/kg后,以10~30 μg/(kg“)静脉维持.首要观察指标是Ramsay评分、吸气峰压(PIP)、氧合指数、肌酸激酶(CK-MB)、机械通气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血气、PICU入住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2组患儿均达到完善的镇静状态.机械通气后,PIP逐渐降至正常,但在插管后12h(T12h)和插管后1 d(D1),观察组PI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P=0.03);患儿的氧合指数也逐渐改善,观察组在T12h、D1时间点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4);肌酸激酶也在机械通气后逐渐降低,但对照组患儿肌酸激酶在T12h、D1和拔管前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 =0.05;P=0.05;P=0.03).此外,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2);观察组PICU入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2),住院费用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 机械通气期间给予小剂量吗啡和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均能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达到满意的镇静程度.小剂量吗啡能较快地改善患儿的缺血缺氧症状和心肺功能,明显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时间、PICU的入住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王林霞;王敏;汤鲁明;严纯雪;潘国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射波刀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射波刀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CT或MRI检查,排除脑部肿瘤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照组采用伽马刀治疗,研究组采用射波刀治疗,靶点位置为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前2.5 mm处,准直器标准为4 mm,剂量曲线区间为70%~ 90%,中心剂量为66.50~ 84.25 Gy,边缘剂量为60 ~66Gy,靶点大小为4.0mm×3.0mm,4.0×(3.7 ~5.0)mm2.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二次治疗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2个月,研究组2例靶点确定不精确,经CT脑池造影重新确定靶点,进行二次治疗,二次治疗率为5%,对照组4例进行二次治疗,二次治疗率为10.0%,研究组二次治疗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伽马刀相比,射波刀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戴毅;吴建新;倪晓影;钱伟;蔚华;胡金华;冯兴刚;吴玉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检测HCV-Ab临界值附近标本的结果探讨

    目的 对于用ELISA法检测HCV-Ab结果在临界值周围的可疑标本,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进一步检测,以探讨不同方法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检出率及其感染的危险性.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中经2种不同的HCV-Ab ELISA法试剂①或试剂②检测结果S/CO≥0.4至<1.0的血清标本24份,其金标试纸条法检测均为阴性,分别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A)测HCV-Ab法进行检测.结果 24份用ELISA法检测S/CO值处于临界值的标本,经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法检测阳性16份(阳性率66.67%),CLIA测HCV-Ab法检测阳性16份(阳性率66.67%),HCV-Ab ELISA法试剂①阳性6份(阳性率25.00%),试剂②阳性10份(阳性率41.67%).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与ELISA法试剂①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ELISA法试剂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对HCV的检出率高于ELISA法和金标试纸条法,因此,对ELISA法检测HCV-Ab结果在临界值周围的可疑标本,可能存在感染性,应对这些可疑标本做进一步的检测,可选择性的应用核酸扩增及微流芯片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A)法等方法联合进行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防误检和漏检.

    作者:陈娜云;姚仁南;马继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血清胃蛋白酶原及CA199、CA242、CEA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 Ⅰ、PG Ⅰ/PGⅡ)及糖蛋白抗原199(CA199)、糖脂类抗原242(CA242)、癌胚抗原(CEA)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PG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CA199、CA242、CEA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分别检测130例胃癌患者(均有病理学诊断明确为胃癌患者)、30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120例正常健康体检人群的水平,统计学分析3组间的差异;并比较上述各单一肿瘤指标与联合肿瘤指标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的差异.结果 相较于胃部良性疾病患者组和正常健康体检对照组,胃癌组血清中各肿瘤标志物PG Ⅰ及PG Ⅰ/PGⅡ和CA199、CA242、CEA含量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所有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相比较,联合检测5项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为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特异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PG Ⅰ及PG Ⅰ/PGⅡ和CA199、CA242、CE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远远高于单一肿瘤标志物项目检测的灵敏度,血清的PG Ⅰ及PG Ⅰ/PGⅡ和CA199、CA242、CEA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联合检测对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检出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胜;单绿虎;束新华;叶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血清LTB4、LTC4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重度AD患儿102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34例.A组使用0.05%地奈德乳膏,B组使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涂抹患处皮损,C组采用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涂治疗.3组均治疗至皮损“消除”后1周或治疗达3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结束,进行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周/结束时检测血清LTB4、LTC4,采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3周/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了解AD复发情况.结果 A、B、C组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结束EA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C组EASI评分均低于A、B组(P<0.05或P<0.01);治疗3周/结束后,A、B、C组有效率分别为65.63%、63.64%、87.10%,C组有效率均高于A、B组(P<0.05);治疗3周/结束后,B、C组血清LTB4、LTC4均降低(P<0.05或P<0.01);依A、B、C组的顺序,血清LTB4、LTC4及DLQI评分均依次降低(P<0.05).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63%、36.36%、12.90%,A、B组均高于C组(P<0.05);随访3个月,A、B、C组复发率分别为34.38%、9.09%、3.23%,A组复发率均高于B、C组(P <0.05或P<0.01).结论 中药药浴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儿童中、重度AD具有较好的疗效,有效消除了皮损症状,降低了血清LTB4、LTC4的水平,提高了相关生活质量,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优于糖皮质激素、他克奠司软膏单纯外涂治疗的效果.

    作者:黄文晖;王崇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3例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策略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灶清除后病理学证实为椎管内炎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情况.方法 对有症状及功能障碍的椎管内占位患者行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常规行病变节段脊柱正侧位X线片用于鉴别、排除脊柱肿瘤及结核等病变;MRI扫描均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状位扫描,更好地显示病变结构范围,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及其对硬脊膜、脊髓的侵犯与压迫;CT及三维重建除明确椎体的侵蚀破坏及病灶对椎管的侵犯范围,协助MRI检查,进一步明确手术指证.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经2名以上高年资脊柱外科及影像科医生阅读,明判病情及手术指证,待手术指证明确后行病灶清除等手术治疗,术后常规送病理学检查,用于病变的后确诊.结果 收治的23例排除结核、肿瘤的椎管内占位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炎性肉芽肿,有泡沫样组织细胞增生,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病灶区有出血及结缔组织增生.区别于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物及肿瘤的病理改变.结论 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及特征至关重要,MRI、CT等检查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不仅对区别排除结核、肿瘤等相关性疾病异常必要,而且在显示病灶侵犯的范围、对脊髓的影响及病灶与周围软组织的毗邻关系、在脊柱不同层面上显示椎体及椎管的破坏侵蚀情况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后病理学结果与前者结合可予以椎管内炎性肉芽肿明确诊断.

    作者:甫拉提·买买提;梁亮;米日古丽·沙依提;朱松青;张健;盛伟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社区多种骨质疏松简易筛查工具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率随预期寿命的延长及年龄相关疾病的出现而上升[1],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不仅危害个人,也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2-3].由于骨质疏松症具有隐匿性,很多患者出现髋部骨折后才被诊断,Guglielmi G[4]研究认为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作者:沈菲;李忆鲁;沈文忠;沈雁红;徐蓉;陆斌;顾娟;丁海光;平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胎膜早破患者fFN和G-CSF水平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患者宫颈分泌物纤维连接蛋白(fFN)和外周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方法 以107例胎膜早破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有无绒毛膜羊膜炎及感染程度分为无绒毛膜羊膜炎组(A组)、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B组)和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C组),并以33例正常妊娠者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采取外周静脉血和宫颈分泌物,于产后取胎盘组织,测定G-CSF和fFN水平.结果 A、B、C三组宫颈分泌物与胎盘组织fFN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与C组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者宫颈分泌物fFN水平与胎盘组织fFN水平呈正相关性(R2=0.521,P<0.001).A、B、C三组血清和胎盘组织的G-CSF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与C组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者外周血清G-CSF水平与胎盘组织G-CSF水平呈正相关性(R2=0.865,P<0.001).宫颈分泌物fFN和外周血清G-CSF水平对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和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价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分泌物fFN和外周血清G-CSF对亚临床阶段的绒毛膜羊膜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普查对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作者:楼建义;郑秀娟;庄顺红;吕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Vimentin、Ki-67蛋白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波形蛋白(Vimentin)及Ki-67蛋白的表达及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进一步分析两者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imentin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5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imentin阳性表达率为75.4% (43/57),平均得分为(2.41±1.52)分;Ki-67阳性表达率高达100.0%,平均得分为(4.48±1.59)分.Ki-6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Viment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60,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imentin与Ki-67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 =0.984,P=0.000).Ki-67、Vimentin表达均与患者有无局部侵袭、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 =0.003,0.000,0.017;P=0.001,0.003,0.008),而与年龄、肿瘤大小和分期无关(P>0.05).结论 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67呈高表达,Ki-67、Vimentin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于宫颈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剑琴;周清;郑飞云;包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miRNA分子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微小RNAs (miRNA)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肺结核患者、30例潜伏结核感染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活动组)、潜伏结核感染患者(潜伏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5p的表达水平,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活动组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5p表达水平分别为2.11 ±0.43、4.74±1.29、3.17±0.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潜伏组(P<0.05);潜伏组血浆miR-155-5p表达水平为0.96±0.2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潜伏组血浆miR-29a、miR-21-5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9a、miR-21-5p、miR-155-5p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ROC曲线图下面积分别为0.732、0.846和0.9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69.2%、73.3%和82.9%、86.7%和90.0%.结论 在活动性肺结核及潜伏结核感染患者中血浆miR-29a、miR-21-5p和miR-1556p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蔡青山;陈园园;夏强;孙亚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采血方法对血透半永久导管华法林抗凝者出凝血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以颈内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抗凝进行出凝血监测时,以来自颈内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标本代替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检验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血透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华法林抗凝的患者30例次,对每一例次患者同一时间段抽取3个不同的血标本:①常规外周静脉抽血作为对照组,②经颈内半永久导管静脉端抽取20 ml血后留取血标本(以下称方法一),③经颈内半永久导管静脉端抽取40 ml血后留取标本(以下称方法二),比较3组血标本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值的差异.结果 方法一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T)3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方法二与对照组比较,PT、INR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以颈内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进行出凝血检验时,应尽量由外周静脉抽取血标本,当由外周静脉抽血存在实际困难时,可以用方法二由颈内半永久导管留取血标本来代替外周静脉抽血,但必须在送检标本上注明抽血方式以便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吴瑶瑶;徐武敏;黄筱燕;金领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B7-H1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检测B7-H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ting检测46例胰腺癌组织和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B7-H1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B7-H1和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发现46例胰腺癌标本中,B7-H1阳性率为56.5%(26/46),而正常胰腺组织中,未发现B7-H1阳性显色.Westem-blotting结果显示在胰腺癌组织中B7-H1蛋白呈高表达(0.512±0.125);正常胰腺组织仅微弱表达(0.122±0.027),P<0.05.结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发现,B7-H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无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肿瘤组织中B7-H1表达与血清CA19-9表达有正相关性(r=0.63).生存曲线结果显示B7-H1阴性组胰腺癌患者较阳性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B7-H1的表达是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人胰腺癌组织中存在B7-Hl高表达并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是胰腺癌病情评估和预后监测的独立指标.

    作者:刘军伟;卢毅;沈国樑;姚伟锋;黄东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40例原发性失眠对患者的睡眠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

    目的 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研究艾司西酞普兰对患者的睡眠的改善情况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80例睡眠有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的初始剂量为5 mg/d,在早饭之后服用,根据患者病情的加重逐步增到20 mg/d,唑吡坦片初始剂量为5~ 10 mg/d,睡前服用,疗程为8周.对照组仅采用唑吡坦片初始剂量为5~10 mg/d,睡前服用,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的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在第8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SQI总分比对照组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的PHQ-9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P<0.05).在第8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HQ-9总分比对照组低(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不严重,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2.5%,对照组为2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得到有效改善,但是震颤、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

    作者:王静;胡艳丽;徐伟杰;沈文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上海某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应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的效果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上海某社区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73例和个体组76例.传统组应用传统家庭医生责任制,个体组应用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比较2组患者管理前、后的病情及管理结束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 管理6个月后,传统组患者各不良习惯率较管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各不良习惯率显著低于管理前及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血脂和BMI情况:传统组患者各指标稍低于管理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及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满意度(88.16%)明显高于传统组(7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组患者对自身疾病控制情况的满意度(77.63%)显著高于传统组(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庭医生个体化策略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管理,能更有效的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达到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效果,值得在家庭医生慢病管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徐红雨;赵晓燕;祝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Raf激酶抑制蛋白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5年生存率有明显提高.然而,远处转移仍然是其常见的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寻找可靠、有效的分子标记来筛选具有鼻咽癌高转移风险的患者,并为这些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策略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张磊;江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外用抗菌剂洁悠神联合抗返流引流袋预防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

    目的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观察其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将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和普通引流袋,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实验组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基础上,于留置尿管表面、尿道外口、龟头和包皮处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根据使用说明书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比较2组患者第3、7天膀胱尿细菌培养的结果.结果 对照组培养细菌3d有12株,7d有30株,实验组则分别为5株和8株.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总体、3d以及7d阳性率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d与7d阳性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3d与7d阳性率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组织喷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可显著降低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提示能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其效果可维持7d以上.但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作者:南存金;苏红侠;何有华;王怡君;陈映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社交恐惧症患者社交焦虑、惧怕否定评价与面部表情识别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社交恐惧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和社交焦虑、惧怕否定评价与面部表情识别相关性.方法 采用社交焦虑量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面部表情强度识别测试分别对30例门诊社交恐惧症患者及30名正常人进行测定,并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2组间结果进行比较,用相关分析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社交恐惧组在面部识别正确数上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交恐惧组在面部正确反应时比对照组反应时要短(P<0.05);同类表情强度识别在2组间的正确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交恐惧被试对“高兴”的正确数要多于其他表情的正确数(P<0.05),其他表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组内对“高兴”的正确数同样要多于其他表情正确数(P<0.05),对“害怕”的准确数除了与“鄙视”的表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正确数要少于其他4种表情(P<0.05);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三者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可得:表情强度识别与社交焦虑程度相关系数(r =0.24,P=0.32)、表情强度识别与惧怕否定的相关系数(r=-0.10,P=0.68),2组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交焦虑与惧怕否定之间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59,P<0.05).结论 社交恐惧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无下降,不存在面部表情的注意加工偏向;社交焦虑与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惧怕否定与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不存在相关性.

    作者:林子江;林海西;林雪丹;杨天兴;王常绿;杜松妹;杨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