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山东省立医院2011-2013年门诊及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王景鸿;刘义庆;张培莉;邹建文;王盛华;栾芳;王勇;张炳昌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五项, 定量检测,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感染模式
摘要:目的 分析山东省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结果,了解患者的乙肝感染状况,为乙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3年226 19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分别按年份、性别、年龄和乙肝五项模式进行分组,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HBsAg阳性14 069例,HBsAg阳性率为6.22%(14 069/226 193).2011-2013年HBs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4%(4974/74 959)、6.18% (4410/71 399)、5.87% (4685/79 835),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HBsAg阳性检出率为7.43%(8855/119 181),明显高于女性的4.87%(5214/107012).0~19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低,为1.28% (364/28 355);30~39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高,为8.21% (2694/30 129).共检出12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乙肝小三阳”检出率高,为60.63% (8530/14 069);其次为“乙肝大三阳”,检出率为26.05% (3665/14 069);再次为1、3、4、5阳,1、5阳,1、2、4、5阳,1、2、3、5阳,检出率分别为5.52% (777/14 069)、2.84% (400/14 069)、2.04%(287/14069)、1.26%(177/14069);还检出了6种罕见模式:1阳,1、2、3、4、5阳,1、3阳,1、2、5阳,1、2阳,1、2、3阳,检出率均低于1%,分别为0.80%(113/14069)、0.46% (65/14 069)、0.23%(33/14069)、0.08%(11/14069)、0.07% (10/14 069)、0.01%(1/14069).结论 山东地区乙肝感染具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和大三阳为主,多种感染模式并存.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与家庭硬环境状况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医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分析其与家庭硬环境的相关性,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医学生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的本科生为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1080个学生.利用学习动机量表,对医学生的家庭硬环境与学习动机进行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 医学生的学习动机外生动机分数为(22.850 ±0.201)分;内生动机平均分为(27.030 ±0.218)分.“自评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的学生的外生动机得分高为(27.000 ±1.421)分,“对本专业很喜欢”的学生内生动机得分高为(30.850±0.5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与外生动机分数及内生动机分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动机与家庭硬环境的关联性分析得出自评家庭经济情况与外生动机分数呈负相关(r=-0.122,P<0.05),与内生动机分数呈负相关(r=-0.145,P<0.05).结论 医学生的总体学习动机状况一般,家庭硬环境越好,医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越高.

    作者:黄美琪;李玉婷;黄志杰;周志衡;王家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声双重造影在进展期胃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研究

    目的 双重造影为一种临床检测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双重造影在进展期胃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评估2005-2012年间超声双重造影与二维超声对进展期胃癌诊断的准确度,同时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经手术及放化疗治疗后,超声显示胃壁的基础强度(BI)及峰值强度(PI)的变化.所有诊断均病理确诊,其中,150例患者采用了超声双重造影进行诊断,120例患者采用了二维超声诊断.结果 超声双重造影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84% (126/150),二维超声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68.3% (82/120),二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展期胃癌经手术切除后并予以放化疗,再经超声双重造影复查,结果示术前患者肿瘤区域胃壁的超声基础强度(BI)为(25.04 ±2.14)dB,术后经放疗或化疗治疗后胃壁的基础强度(BI)为(22.11±2.35)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示术前患者肿瘤区域胃壁的超声峰值强度(PI)为(17.36±2.74)dB,术后经放疗或化疗治疗后胃壁的超声峰值强度为(14.23±2.12)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双重造影有助于进展期胃癌的术前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作者:洪勇强;战微微;杨继东;叶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131I治疗老年与非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

    目的 探讨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的131 I治疗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与非老年人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进行131I治疗的38例DTC肺转移患者,将其分为老年组17例和非老年组21例,采用胸部CT、131I显像及Tg变化综合判断131I治疗效果差异,并对可能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131I治疗有效率老年组为9例(52.9%),非老年组为18例(85.7%,P=0.0364,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合并其他脏器远处转移(P =0.0126)及肺病灶类型(P=0.0211),均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P=0.8634)、肿瘤病理分类(P =0.6475)及颈部淋巴结转移(P =0.9177),均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DTC肺转移的131I治疗效果不及非老年,其主要影响因素与非老年略有差异,但其仍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崔学军;张蓉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电话随访对外伤脱位牙再植患者术后医从性和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话随访对外伤脱位牙再植患者术后医从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外伤脱位牙患者126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脱位牙再植入手术及常规护理,通知出院后复诊时间,观察组通过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术后情况并及时对患者进行指导.复诊时采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评分(M DAS)评价2组患者焦虑程度和采用自行设计的医从性量表评价患者的医从性,比较2组患者复诊次数及复诊等候时间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7天MD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5.0±3.1)分vs.(16.2±3.3)分]、术后第14天的MD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0.5±3.6)分vs.(14.0±2.8)分],术后42天MD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2±1.9)分vs.(10.1±2.6)分],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的医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1.9±4.8)分vs.(29.4±5.0)分],术后14天医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8.8±4.6)分vs.(22.4±5.7)分],术后42天医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8.3±4.2)分vs.(18.4±3.9)分];对照组患者术后15 ~ 42d复诊次数89次,平均(1.41±0.74)次,显著高于观察组的复诊次数59次,平均(0.94±0.29)次,对照组复诊总次数(3.73±1.83)次,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95 ±1.40)次,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复诊1~7d、8~14 d、15~42 d及总等候时间均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结论 电话随访可有效改善外伤脱位牙再植入手术患者的牙科焦虑情况,提升其医从性,减少复诊次数及复诊等候时间,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便利的服务.

    作者:薛秀红;董刚;蒋段林;李爱平;胡承华;肖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新生儿窒息患儿血清胱抑素C监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监测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变化,早期发现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并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无窒息史、无肾脏疾病的住院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2组婴儿于分娩后治疗前采血测定血清胱抑素C浓度,同时测定血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分析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窒息组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胱抑素C升高值比率上升40.87%,显著高于血肌酐、血尿素氮升高值比率(x2=9.86、7.64,P均<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患儿血清胱抑素C、血尿素氮、血肌酐检测值均明显升高,而且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更显著,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监测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之一,其敏感度优于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

    作者:李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未足月特发性羊水过少的临床处理及妊娠结局

    目的 探讨未足月特发性羊水过少的临床处理、妊娠结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2013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前检查的晚孕单胎妊娠孕妇(28~36+6周),按照羊水指数(AFI)进行分组:羊水过少组(27例)、羊水偏少组(47例)及羊水正常组(70例).对羊水过少组及偏少组给予补液治疗,对3组的妊娠结局以及补液治疗效果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 ①母体结局:补液治疗总有效率51.35%.补液治疗明显延长羊水偏少组的妊娠时间.早产为主要的并发症.羊水过少组的早产发生率为37.04%,主要为医源性早产.羊水过少组及羊水偏少组均以剖宫产为主要的终止妊娠方式,且2组的引产率均明显增加.②围产儿结局:羊水过少组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为44.44%.羊水过少组新生儿体重低.但如果期待治疗至37周后分娩,则3组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治疗效果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及剖宫产率与治疗效果无关,治疗有效孕妇早产及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降低、可维持的妊娠时间及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结论 有效的补液治疗对于改善未足月特发性羊水过少的妊娠结局可能是有益的.治疗有效及≥37周后分娩对未足月特发性羊水过少妊娠结局的改善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包影;欧荣英;周美茜;李莹;张文淼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临床医师执业能力量化考评模型构建初探

    目的 筛选临床医师执业能力量化考评指标体系,构建量化考评模型,探索临床医师执业能力量化考评方法.方法 通过对临床医师执业能力量化评价现状以及实施必要性的分析,从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出发,采用文献法和系统分析法相结合筛选指标和考评框架设计,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医师临床执业能力考核指标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考评指标体系,根据医师执业能力指标体系设计指标权重调查表,对指标赋权,建立考评模型.结果 发放问卷13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分别从工作成绩、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3个维度筛选考评指标体系,终确定33项执业能力考评指标,制定了量化考评流程.提出采用SAATY的1~9标度法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进行专家咨询,两两比较作出判断,得出权重评价.结论 建立一套临床医师执业能力量化考评模型势在必行,通过对临床医师的工作成绩、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等3维度33项的指标构架符合医师执业的性质与特点,结合严格的考评流程能对医师执业的业务素质、工作质量数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系统考评,可操作性强,切合医院实际,考评模型能够满足现阶段临床医师执业能力量化评估的需要,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为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张国群;徐凌忠;马玲;王洪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自体血液回输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性价比

    目的 评估自体血液回输用于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性价比.方法 将160例择期行CPB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自体血液回输组(C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80例.CS组,手术时非肝素化期间的所有创面及纵隔出血,经抗凝后全部吸入自体血液回输机.CPB结束后的管道剩余血,直接吸入自体血液回输机;C组,手术时非肝素化期间的所有创面及纵隔出血,CPB结束后的管道剩余血,均被丢弃.鱼精蛋白拮抗肝素后5 min至术后24h,若患者HB< 80 g/L,C组予异体RBC输注;CS组先输自体RBC,若在输完后HB仍< 80 g/L,予异体RBC输注.术后若出现异常出血,按流程处理.观察CS组术中自体血液回输量及2组围术期异体血液输注情况;观察围术期凝血功能损害及术后不良事件;观察输血相关费用.结果 CS组平均术中回输自体血液497.6 ml;围术期异体RBC输注比例和数量低于C组(P =0.0002,0.0001);手术结束时肝素残留发生率及术后异常出血发生率高于C组(P =0.035,0.039);异体红细胞费用及总异体输血费用低于C组(P=0.0001,0.0007);总输血费用高于C组(P=0.0001).结论 CS应用于心脏手术,可以降低围术期异体RBC输注比例和数量,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凝血功能及增加总输血费用,因而是有效的、安全的和不具有性价比的.

    作者:谢屹红;沈社良;郑嘉寅;胡双飞;许林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于PZB模型的公立医院医生诊疗行为对患者信任影响理论基础研究

    研究以患者信任和医生诊疗行为相互关系为切入点,PZB(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理论支撑,定性、定量和多中心现场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诊疗行为与患者感知、患者满意和患者信任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方法:情景观察法.应用情景观察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观察者应尽量避免与观察对象的实质性接触.当观察对象知道自己的行为被人观察研究时,行为动机常常受到影响,以致发生不符常规及本质的行为改变.因此应用情景观察法首先要考虑的是减少或消除观察对象的反应性行为改变.主要具体内容:①情景观察法描述并分析诊疗行为.通过第三方观察医生与患者接触诊疗过程,并分析其行为内容.②PZB差距理论分析患者与第三方对诊疗相互行为的感知差异.通过诊疗过程中患者和第三方对诊疗行为的评价以及两者间差异分析,获得患者对诊疗行为的真实感知水平.③患者信任度量表衡量患者信任水平.通过患者在诊疗行为中信任度测量,分析患者信任对诊疗行为的影响.

    作者:鲍勇;鲍晓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清AFP、CA199、CA125检测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清AFP、CA125及CA199联合检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321例作为恶性肿瘤组,消化系统良性病变患者225例为良性病变组,健康体检者20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AFP、CA125及CA199阳性例数及表达水平,并计算出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恶性肿瘤组血清AFP、CA125及CA199阳性比例及水平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及正常组(P<0.05).AFP+ CEA+ CA199三项联合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提高至67.25%、84.43%、78.92%,均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时的结果(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AFP、CA125及CA199能够提高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

    作者:李丽坤;邸雅南;赵可;张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干细胞移植后致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护理

    可逆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 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以可逆性神经精神障碍及影像学改变为特征,由免疫介导的,主要发生在脑白质的一种临床和病理现象的少见综合征.主要特征为急性起病、血压突然升高、头痛、抽搐、意识障碍等[1],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昏迷或死亡.文献报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生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比率(5%~8%)[2],国内报道甚少.为提高对本病特征的认识和护理水平,现将我科一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和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唐玉梅;许德香;孙晶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正确解读胎心监护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为提高胎心异常孕妇分娩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安徽省妇幼保健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接收的742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胎心监测正常与否,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的分娩方式选择、新生儿结局的差异,探讨正确解读胎心监护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 全部研究对象中,有胎心异常曲线者751例,占10.12%(751/7422).其中580例是在产后发现异常因素,占异常总数的77.23%(580/751);新生儿窒息219例、新生儿死亡1例,共占29.29%(220/751).胎儿窘迫的因素有脐带因素、羊水过少以及胎盘因素等.2组妊娠方式选择:观察组剖宫产率为27.56%,手术介入率为39.68%;对照组剖宫产率为6.24%,手术介入率为7.44%,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手术介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结局:观察组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脐带因素影响的比重分别为16.11%、9.45%、25.97%;对照组分别为2.50%、1.30%、3.42%,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新生儿肺炎为8.92%,新生儿缺氧性脑病5.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0%、1.27%,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产时胎心异常曲线对胎儿窘迫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有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的患者加强胎心监护,并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处理,可适时进行剖宫产,以保证产妇及胎儿的安全.

    作者:张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标准化病人在社区医患沟通能力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在社区全科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2011年在社区基地实习4周的全科医师30名,给予SP教学后,分别在第1周与第4周根据SEGUE量表进行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评估.结果 30名全科医师,男性8名,女性22名,平均年龄(26±1)岁,90%对社区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教学表示满意.SP教学后全科医师医患沟通技能较教学前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信息收集(66.6%)、信息给予(53.3%)、结束问诊(53.3%)3个方面(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合格率由教学前的23.3%提高到教学后的93.3%.结论 社区全科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可以通过SP短期教学提高,其中在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结束问诊3个方面的提高较为显著.因此,SP在社区医患沟通能力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作者:陈慎;李蓉;陈杰;黄浩;施海燕;马玉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腔镜微创术对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自然杀伤细胞(NK)及补体C3等指标水平来评价腹腔镜微创术对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手术方式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3月住院治疗的120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60例)及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60例),收集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手术前后IL-2、IL-6、NK细胞活性及补体C3水平,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LC组患者手术前后IL-2、IL-6、NK细胞活性及补体C3水平分别为(8.09±0.114 vs.7.89±0.25)、(54.87±16.02 vs.56.93±12.61)、(55.12±7.16 vs 53.99±8.11)、(1.39±0.25 vs.1.33 ±0.15),各指标手术前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C组患者手术前后IL-2、NK细胞活性及C3水平分别为(8.02±0.14 vs.5.12±0.78)、(55.62 ±7.76 vs.45.99 ±8.11)、(1.45±0.23 vs.1.02±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手术前后水平为(55.41±15.12 vs.68.93±1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较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干扰损害较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郑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晕厥的常见病因与鉴别诊断

    晕厥在普通人群中并非少见,首次报告晕厥事件年龄在10 ~ 30岁,大于65岁人群的发病率高.仅少数患者前去医院就诊.有调查显示,晕厥事件的发生率为(18.1~39.7)/(1000人·年),但前去急诊室者仅为0.7/(1000人·年).由于较大的人群基数,晕厥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存在突发性与复杂性,需要临床医生对其加强理论认识.1 晕厥的分期晕厥是一过性脑低灌注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TLOC),特点为起始快速、持续时间短和自发完全恢复.机制为患者出现一过性的收缩压下降(通常低于6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6~8s的脑血流中断,故而心输出量及总血管阻力异常都可导致晕厥.

    作者:陈惠平;曹克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甲氧明与麻黄碱预注射对老年患者肌松效果及生命体征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甲氧明与麻黄碱预注射对老年手术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62例老年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氧明组与麻黄碱组各81例,2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分别给予甲氧明20μg/kg与麻黄碱注射液1 mg/ml,同时给予顺式阿曲库铵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肌松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甲氧明组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为(3.2 ±0.4) min,麻黄碱组患者为(3.1±0.5)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氧明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发生低血压3例,恶心、呕吐1例,心悸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5例(6.2%),麻黄碱组患者发生低血压4例,恶心、呕吐3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8例(9.9%),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氧明与麻黄碱均可缩短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但甲氧明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且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比较稳定.

    作者:章明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DTI在放射冠及基底节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旨在探讨DTI(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对于放射冠及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参数变化与患者的发病时间及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入组患者健侧与患侧肢体参数差异,分析各检查参数与患者发病时间、患侧肢体肌力的恢复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患者健侧肢体的ADC值(t=14.89,P<0.01)、FA值(t=9.982,P<0.01)水平均显著高于患侧肢体;患者的发病时间与ADC值(r=-0.376,P=0.020)、FA值(r=-0.361,P=0.022)及rADC(r=-0.412,P=0.015)均呈线性负相关;肌力完全恢复、部分恢复、无恢复的3组患者ADC值(F=7.407,P<0.01)、FA值(F=3.874,P=0.030)、rADC(F =7.187,P<0.01)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DTI的相关参数如ADC、FA、rADC等与放射冠及基底节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肌力恢复状况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郑劼;陈波;狄幸波;王志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HA230联合HA330)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血液灌流(HA230联合HA330)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一2014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住的4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血液灌流(HA230)对照组,共25例;B组为血液灌流(HA230联合HA330)治疗组,共16例.A组予常规+血液灌流(HA230)治疗,B组予常规+血液灌流(HA230联合HA330)治疗.结果 B组的临床疗效优于A组,发生急性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炎、急性肝炎及死亡例数均少于A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行血液灌流(HA230联合HA330)治疗优于单独行血液灌流(HA230).

    作者:刘媛媛;伍德生;潘莉;吴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3年9月住院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X线,三维CT及MRI检查,了解有无脊髓压迫及是否为新鲜骨折.术前、术后测量伤椎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性12例,女性39例;年龄54~ 89岁,平均70.47岁,其中轻微外伤48例,无外伤3例,病程1 ~30 d.骨折部位:T10 1例;T11 2例;T12 15例,L1 16例;L2 6例;L3 5例;L42例,双节段4例.随访6 ~ 22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51例中发生骨水泥漏入椎管1例,出现急性心肌梗塞1例,术前VAS评分(8.7±1.6)分,术后2天VAS评分(3.5±1.3)分,末次随访日(3.8±1.5)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6,P<0.01).术前Cobb角(28.2±7.5)°与术后2天Cobb角(7.5±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0,P<0.01).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定安;俞胜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早期肠康复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对急性胃肠损伤(AGI)患者进行早期肠康复的效果,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方法 调查住院危重患者AGI的发病和肠内营养的使用情况及其效果,患者涉及ICU、神经外科、胸外科等,患者未行胃肠道手术.早期将各种必需的药物与营养制剂,通过肠内途径应用于需要营养治疗的患者,促进肠道多种功能的代偿,改善肠黏膜屏障作用、减少肠内毒素和细菌的易位,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结果 56名危重患者在急性疾病阶段及时进行了肠康复治疗,促进患者顺利渡过危急病情.经严格统计分析后认为效果满意.早期肠康复对术后并发症起到了预防作用.除提供机体能量外,在维护肠功能、改善肠黏膜屏障、减少肠内毒素、阻止细菌易位、调节肠道微生态和降低肠源性感染等方面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患者的胃内容物一次抽吸量平均为(280.00±10.17) ml/d.所有患者未发生喂食物误吸.结论 AGI患者应及早进行肠康复治疗和护理,胃内容物一次抽吸的定量管理对临床选择肠内营养的时机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急性胃肠损伤新概念的提出和分级管理有利于危重患者的康复,对肠内营养的剂量和逐步增加的时限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柳红梅;徐冬梅;王淑玲;匡荣光;王建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