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宫颈炎1867例临床治疗分析

周可欣;陈建萍

关键词:慢性宫颈炎, 临床, 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上皮内瘤变, 慢性官颈炎, 妇科常见病, 治疗方法, 聚焦超声, 患者, 宫颈糜烂, 溃疡散, 宫颈癌, 副作用, 发病率, 多发病, 外用, 门诊, 电灼, 程度
摘要:慢性宫颈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慢性官颈炎十分必要.慢性宫颈炎发病率高,治疗的方法也多,为了探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宫颈糜烂患者适宜的治疗方法,我们将我院门诊慢性宫颈炎患者分别用电灼、聚焦超声、外用溃疡散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cy对ECs氧化应激及调节DCs粘附功能的作用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Hcy调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ells,DCs)对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粘附和迁移功能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Os和HUVECs,用不同浓度(0.01、0.05、0.1、0.5、1.0mmol/L)的Hcy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干预HUVECs 24h,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测HUVECs对产生活性氧簇(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的影响,用细胞粘附试验检测DCs对HUVECs粘附功能的影响,用细胞迁移试验检测DCs对HU-VECs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 浓度高于0.05mmol/L的Hcy干预HUVECs表达ROS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浓度高于0.1mmol/L的Hcy干预后的HUVECs上粘附的DCs的数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迁移通过ECs的DCs的数量也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此作用均能被SOD所阻断.结论 Hcy能通过诱导ECs产生ROS,促进DCs粘附和迁移,这可能是其诱导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伟燕;朱建华;朱伟国;李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观察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癌前病变,其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发病年龄日益年轻,治疗手段也日趋多样化.传统的宫颈冷刀锥切(CKC)用于治疗CIN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其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为患者带来诸多不利.

    作者:沈伟;李鼎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后腹壁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 2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在子宫腔外出现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和腹膜.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术后腹部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外报道的发病率为0.03%~0.40%[1],而北方协和医院报道的发病率为0.044%[2].

    作者:潘琼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卵巢平滑肌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是一种很少见的卵巢良性肿瘤[1],常发生于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有时亦发生于年轻妇女.临床常无症状,少数患者感腹痛、腹胀不适.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卵巢平滑肌瘤患者,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楼卓鑫;张信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肺原发性滑膜肉瘤1例

    肺原发性滑膜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占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5%[1],迄今国内报道67例,现结合经我院诊治的1例,就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许先荣;叶芃;潘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LPT检查联合阴道镜下活检在宫颈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于它有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因此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使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1].据报道,传统巴氏宫颈涂片存在10%-15%的漏诊率,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LPT)检查可提高宫颈上皮内病变的检出率,提高细胞学检查对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降低假阴性比例,是目前一种较准确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理想的宫颈癌筛查方法[2].

    作者:任立新;高缨;周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CD14基因多态性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血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基因C(260)T多态性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24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技术检测CD14基因多态性并测定Hs-CRP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240例冠心病患者CD14基因C(260)T多态性:呈丌基因型106例(44.2%)、TC基因型82例(34.1%)、CC基因型52例(21.7%).Hs-CRP水平:TT基因型患者Hs-CRP(4.5±2.1)mg/L与TC基因型患者[(2.7±1.2)mg/L]及CC基因型患者[(2.9±1.1)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8.85,均P<0.05);Hs-CRP>3.0 mg/L的TT基因型高危患者占79.2%,与TC基因型高危患者(50.0%)及CC基因型高危患者(3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17.75、28.04,均P<0.05).结论 T等位基因纯合子可能是冠心病炎症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CD14基因变异可能与冠心病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洪本谷;徐耕;应志强;金国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假单胞菌中常见的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目前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监测细菌的重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其耐药性及耐药水平发展较快,已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耐药菌之一.临床治疗十分困难,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

    作者:施凯舜;潘发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118例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房颤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尤其是栓塞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脑栓塞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蔡宏文;华军益;叶武;毛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治疗术后应用妈富隆的临床疗效观察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3.0%-10.0%生育年龄妇女患有此病[1].其临床表现主要是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和不孕,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容易复发,常予药物治疗.口服避孕药除了用以避孕外,也是早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激素类药物[2].

    作者:陆婕;朱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病毒性心肌炎呈巨R波型ST段抬高1例

    巨R波型ST段抬高是心肌缺血时心电图表现的一种,在动物实验中较为常见,但在临床上尚属少见[1].其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也可见于不稳定型及变异型心绞痛、运动负荷试验、心房起搏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在严重脑挫伤、食物中毒及急性脑血管病等中也可见到.

    作者:李岳春;林加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误诊分析

    为减少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误诊、漏诊,现对我院收治的误诊、漏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成人气管、支气管异物症的认识,从而达到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的目的.

    作者:陈文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4例分析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diomyopathy,ARVC)又称右室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是一种右室发育不良导致的心肌疾病,患病率较低.ARVC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现将我们所收治的致心律失常性

    作者:姜庆军;叶明;葛世俊;周建庆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慢性宫颈炎1867例临床治疗分析

    慢性宫颈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慢性官颈炎十分必要.慢性宫颈炎发病率高,治疗的方法也多,为了探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宫颈糜烂患者适宜的治疗方法,我们将我院门诊慢性宫颈炎患者分别用电灼、聚焦超声、外用溃疡散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可欣;陈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非侵入式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非侵入式机械通气是指不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而进行的无创伤性机械通气,可以避免与此相关的并发症.经鼻(口)面罩进行的非侵入式正压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lon.NIPPV)目前常应用,具有简便易行、无创、痛苦小、舒适性较好等优点,其治疗非阻塞性病因如胸腔限制和神经肌肉疾病等引起的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意义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关于它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创伤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作者:孙陟中;施小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痉挛伴反复晕厥1例

    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一过性、痉挛性收缩,使冠脉血流量下降,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心肌坏死.多发生于休息或日常活动时,尤以午夜至清晨多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后果.

    作者:池菊芳;郭航远;彭放;杨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3种内径硅胶管用于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疗效观察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主要手段.而对治疗时选用引流管的内径大小及其相应效果,国内少见报道.

    作者:朱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的特点及缬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用缬沙坦80-160mg/d治疗12周.观察心脏变时性功能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运动中大心率(Max HR)未达年龄预测大心率(220-年龄)的85%和心脏变时指数(CRI)<0.8、心率储备率[HRR)<80%为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Max HR(132±22)次/min、CRI 0.70±0.20、HRR(57.5%)明显低于对照组(160±17)次/min(t=2.899,P<0.01)、CRI1.22±0.24(t=3.209,P<0.01)、HRR(2.5%)(X2=28.81,P<0.01);经过缬沙坦每天80~160mg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Max HR(144±18)次/min、CRI 0.81 0.21、HRR(37.5%)明显高于治疗前MaxHR(t=2.131,P<0.05)、CRI(t=2.024,P<0.05)、HRR(x 2=3.21,P<0.05).结论 观察组患者存在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情况,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受损有关,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有效的提高心脏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有可能减少心律失常性死亡.

    作者:包丽芳;胡申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艾司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室率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快室率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为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快速有效地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可预防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及脑栓塞、心脏骤停的发生,为总结艾司洛尔注射液治疗快室率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将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骆高江;朱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一步阐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 子宫内膜息肉组患者40例,设为内膜息肉组;同期选择24例输卵管因素不孕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材前半年未曾口服任何激素类药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同时在月经第3~5天进行血抑制素B(INH-B)、促卵泡素[FSH)、雌激素(E)和孕激素(P)的检测.结果 ER、PR在内膜息肉组和对照组中均有表达.PR在内膜息肉组中腺上皮细胞(3.050 4±0.714)和间质细胞(2.850±0.700)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中腺上皮细胞(3.542 4±0.588)和间质细胞(3.417±0.654)的表达(U腺上皮细胞=-2.695,P<0.05;U间质细胞=-3,082.P<0.05).血FSH、E、P水平在子宫内膜息肉组分别为(7,84±2.64)nmol/L、(181.78±105,48)nmol/L、(4.094±3.65)pmol/L,对照组分别为(7.25±1.73)nmol/L、(183.13±78.27)nmol/L、(2.84±0.91)p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FSH=0.761,P>0.05;tE=0.06,P>0.05;tp=1.694,P>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PR的表达较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表达低,而使孕酮对子宫内膜增殖的负调控作用减弱,PR可能参与了息肉形成的病理过程.

    作者:胡庆伟;俞文菊;朱玉蓉;杜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浙江医学杂志

浙江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