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芳;武远鹏;徐宗荣;赵月泉
目的:对比分析醋酸钙与碳酸钙对慢性肾脏病所致高磷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所致高磷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醋酸钙组(36例)和碳酸钙组(35例),分别服用含元素钙剂量为1000 mg/d(血磷1.94~2.26 mmol/L)或1500 mg/d(血磷2.27~2.75 mmol/L)的醋酸钙片及碳酸钙片,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血磷、校正血钙、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不良事件等。结果醋酸钙组治疗后血磷明显低于碳酸钙组[(1.38±0.41)mmol/L 比(1.84±0.56)mmol/L],对药物有响应率明显高于碳酸钙组[52.8%(19/36)比31.4%(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校正血钙、钙磷乘积、钙磷乘积达标率及治疗后血磷达标率、高钙血症发生率、iPTH、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所致高磷血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以给予醋酸钙进行治疗,与碳酸钙有着相同的降低钙磷乘积及 iPTH 的疗效,且降低血磷的能力更胜碳酸钙,主要的不良事件为轻中度的胃肠反应。
作者:武孟宇;姜涛;高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重症脑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重症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rHu-EPO 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rHu-EPO 组加用 rHu-EPO,对照组加用安慰剂(0.9%氯化钠)。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和3个月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指数进行功能测评,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红蛋白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 NIHSS 评分和 Barthel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u-EPO 组治疗后1和3个月 NIHSS 评分和Barthel 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12.27±5.26)分比(15.36±4.34)分、(8.17±2.40)分比(13.90±2.54)分;Barthel 指数:(54.36±21.87)分比(43.47±20.29)分、(69.71±23.08)分比(52.56±2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Hu-EPO 组未发生明显发热、皮疹、瘙痒、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结论手术联合 rHu-EPO 治疗重症脑出血安全有效,rHu-EPO 具有确切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肖以磊;赵阳;李忠民;朱建新;种宗雷;朱树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3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是指发生在食管胃解剖交界线上下5 cm 区域的腺癌,具有与食管癌、胃癌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近年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1-4]。国际上参照 Siewert 提出的分型将其分为三型,Ⅰ型:齿状线以上1~5 cm,实为胸下段食管腺癌;Ⅱ型:齿状线以上 l cm 至下2 cm,实为传统意义的贲门癌;Ⅲ型:齿状线以下2~5 cm,实为近端胃癌。由于遗传等因素不同,西方以Ⅰ型患者偏多,而我国以Ⅱ、Ⅲ型为主。外科手术一直是主要治疗方法,肿瘤完整切除+区域淋巴结彻底清扫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了解其淋巴结转移特点可以明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Siewert Ⅱ型 AEG 淋巴结转移有向腹腔和胸腔转移两种途径,以向腹部转移为主。对于腹部淋巴结清扫,大多数外科医师采用 D2站淋巴结清扫。但对于胸腔淋巴结清扫范围仍无统一的标准,多数外科医师仅行采样术。现就 Siewert Ⅱ型 AEG 的胸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手术方案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胸腔淋巴结清扫的重视及为制定合理的外科处理策略提供参考。
作者:汪金钱;梅新宇;魏大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我们又迎来了2016年。2015年的钟声似乎还在回响,新一年的阳光已经升起。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全体编委及工作人员,向辛勤坚守在医疗和科研一线的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新年问候!
作者:姒健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原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在亚洲人群中,其发病率高达30%[1]。目前,针对 ICH 的患者,除了对症支持治疗外,尚无特异治疗方法。近年,国内外众多研究也都聚焦在早期识别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急性期的血压管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手段上,旨在防止ICH 后的继发损伤。 ICH 后脑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前者是指血肿的占位效应直接压迫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所致的损伤,而后者主要是指血肿的扩大或血肿周围水肿形成对周围脑组织及全脑乃至全身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血管源性以及细胞毒性损伤。
作者:于垚;高旭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多靶点穿刺结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和额颞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2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出血量在40 ml 以上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多靶点穿刺结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对照组行额颞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排空率、置管引流时间、术后甘露醇用量、术后第3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 d 血肿排空率和术后甘露醇用量均少于对照组[(67.5±8.0) min 比(109.3±9.6) min,(18.6±4.2) min 比(23.3±5.9) min,(59.7±9.2)%比(80.4±11.6)%,(668.6±83.5)g 比(1430.4±107.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 d 血肿排空率、置管引流时间和术后第3天 G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 GOS 评分分别为5分9例,4分10例,3分8例,2分5例,1分4例;对照组分别为5分4例,4分4例,3分7例,2分9例,1分6例,试验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Z=2.318,P=0.020)。试验组颅内积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7.8%(10/36)比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靶点穿刺结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创伤小、手术适应证宽、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甘露醇用量少、术后病死率低、生命质量高的优点。对于年龄较大,合并脏器功能减退,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乔善海;冯春华;黄齐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联合微填塞及全身对症处理综合治疗鼻出血的效果。方法对92例鼻出血患者经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并行单极或双极电凝止血,联合微填塞及全身对症处理治疗,并对出血部位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患者的鼻出血部位:鼻中隔黎氏区56例(60.87%),鼻中隔中后区12例(13.04%),嗅沟区10例(10.87%),中鼻甲8例(8.70%),下鼻道穹隆3例(3.26%),鼻顶部2例(2.17%),鼻腔后段出血部位不明1例(1.09%)。92例患者中86例经一次性鼻内镜探查找到出血点成功止血,5例经二次鼻内镜探查发现出血点而止血成功,1例鼻腔后段出血部位不明者行蝶腭动脉电凝止血治疗。92例患者中其中15例联合微填塞止血。9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同一部位未再出血,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结论鼻出血常见部位为黎氏区,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联合微填塞及全身对症处理综合措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慧茹;金杰;裘轶辉;肖汉琼;谢书华;徐永昌;董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创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方案(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半髌腱止点移位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60例(66膝)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方案治疗,手术前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分别测量 Q 角、髌骨-股骨滑车角、股骨滑车沟角、髌股外侧角以及股骨髁滑车凹的中点与胫骨结节的距离(TT-TG)以评估疗效。结果58例(64膝)患者术后获随访6~60(39.2±10.1)个月,另2例(2膝)患者失访。术后2个月有1例患者再次发生髌骨脱位(属早期病例),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复发。与术前各指标相比,术后髌骨-股骨滑车角[(-2.0±5.7)°比(24.3±6.9)°]、髌股外侧角[(10.8±4.1)°比(-1.9±5.1)°]、TT-TG [(13.5±1.9) mm 比(19.7±2.2) mm]、Lysholm 评分[(92.4±10.9)分比(45.7±4.9)分]、IKDC 评分[(94.4±8.5)分比(48.4±6.9)分]、男性 Q 角[(9.3±2.7)°比(13.3±3.2)°]、女性 Q 角[(15.3±4.6)°比(20.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关节镜下三联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疗效确切且手术创伤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湛世本;麦鸿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在2015年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出版质量评审中排名第八,并首次荣获三等奖。在2015年度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中获法定计量单位优胜奖、表组优胜奖和版权目次优胜奖。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肺外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05例MPP 患儿根据是否合并肺外并发症分为肺外并发症组(72例)和无肺外并发症组(33例),对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相关因素以及疾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婴幼儿 MPP 肺外并发症发生率68.6%(72/105),患儿主要肺外受累系统是消化系统(54.2%)、心血管系统(44.4%)以及血液系统(33.3%)。与 MPP 肺外并发症相关的20个因素中,年龄、喂养方式(包括人工、混合、母乳)、发病季节、发热天数、肺炎支原体(MP)-IgM 滴度、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开始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岁、发热天数≥7 d、MP-IgM 滴度≥1∶160、C 反应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是婴幼儿 MPP 发生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和发病7 d 内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保护因素。结论婴幼儿 MPP 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累及多个系统,年龄较长、热程较长、MP-IgM滴度高、C 反应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以及既往病史较多的患儿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要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沈睿;高琳;彭苏妍;叶志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喉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例喉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类癌1例,不典型类癌2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类癌1例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后14个月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放疗,术后3个月死亡。2例不典型类癌患者行手术治疗,1例无瘤生存18个月,1例尚在治疗中。5例喉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均行手术+术后放化疗治疗,其中1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放化疗未作进一步治疗,1例拒绝行术后放化疗,3例行术后放疗或放化疗,2例分别于术后18、14个月死亡,3例分别随访39、33、12个月,无瘤生存。结论喉部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正确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预后差异性较大。
作者:郑国峰;赵礼君;濮礼春;金晓锋;朱雪琪;朱金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脑脊液漏是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颅底骨折常伴有硬脑膜及蛛网膜的同时撕裂,脑脊液经过损伤的鼻窦或岩骨经鼻或耳流出,而形成脑脊液鼻漏及耳漏,其发病率在9%左右[1]。大多数脑脊液漏可通过常规治疗愈合。而对于长期不愈者,治疗相对棘手,因其为开放性,可致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等危及生命。现收集我院2008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难愈性脑脊液漏患者42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迅;周传广;于丽菲;崔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方法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86例,总结患者的手术效果、复发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总有效率97.7%(84例,包括延迟治愈7例),复发2例,3例术后发生听力障碍,3例发生脑脊液耳漏,4例迟发性面瘫,3例颅内感染,1例小脑内血肿。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具有效果确切、复发率低的特点,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和充分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作为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曲圣涛;马英;关俊宏;徐晓利;于炎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边缘性脑炎(limbic encephalitis,LE)系指可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边缘结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等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疾病。以往通常认为 LE 是由肿瘤的“远隔效应”所致,近年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相关抗体认识的提高,LE 的概念被重新定义。现根据目前相关研究对新型 LE 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希望提高该病在临床的诊断率,减少误诊及漏诊率。
作者:张慧芳;武远鹏;徐宗荣;赵月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7~58岁,平均42.5岁,其中17~29岁18例,30~58岁62例,按年龄和椎间盘突出程度分别进行椎间盘镜单纯椎间盘切除术8例,单侧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10例,单侧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单侧 GSS 内固定 Cage 植入术42例和单侧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双侧 GSS 内固定 Cage 植入术20例,四种术式均为后路。评价80例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 Cage 植入组的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12~20个月,平均14.3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15分法:优57例;良18例;可5例,未发现有评估为差的病例,根据 Suk 的融合判断方法,行单侧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单侧 GSS 内固定 Cage 植入术有1例未愈合,行单侧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双侧 GSS 内固定 Cage 植入术有1例出现 Cage 脱出,二次进行了 Cage 的更换及植骨,治愈。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年龄、病变特点等采取相适应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秦国强;王文革;梁旭;杨秋荟;仇志韬;杨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在进行单肺通气时给予远程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肺组织损伤的保护意义。方法将80例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完成气管插管后行远程缺血预处理,同时以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1.0μg/kg)静脉滴注15 min,再以0.5μg/(kg·h)维持静脉滴注至手术完毕;对照组未行远程缺血预处理,只输注等量的0.9%氯化钠。分别于单肺通气即刻(T1)、30 min(T2)、1 h(T3)、2 h(T4)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和呼吸指数,并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 IL-10水平。在 T1、T3、T4时收集患者呼出气冷凝液检测 pH 值。结果与 T1时相比,两组 T2~4时的呼吸指数均增高(对照组:1.16±0.12、1.02±0.10、0.97±0.12比0.49±0.06;观察组:0.84±0.15、0.72±0.12、0.65±0.10比0.48±0.08),氧合指数均减少[对照组:(287.1±21.8)、(306.8±35.2)、(312.9±25.5) mmHg (1 mmHg=0.133 kPa)比(426.5±39.0) mmHg;观察组:(335.0±34.7)、(341.1±41.3)、(359.1±38.8) mmHg 比(433.6±23.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观察组T2~4时呼吸指数均增高,氧合指数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T1时相比,两组 T3~4时 TNF-α、IL-1β水平增高[对照组:(31.4±6.7)、(38.3±7.2)μg/L 比(16.2±5.1)μg/L,(7.2±1.6)、(12.3±4.2)μg/L 比(3.0±0.7)μg/L;观察组:(21.7±5.4)、(23.4±5.1)μg/L 比(16.3±4.7)μg/L,(4.8±0.9)、(6.3±1.6)μg/L 比(2.9±0.8)μg/L],而呼出气冷凝液 pH 值降低(对照组:6.41±0.23、6.33±0.21比6.93±0.35;观察组:6.79±0.30、6.74±0.33比7.07±0.22),T4时IL-10水平增高[对照组:(30.6±6.3)μg/L 比(19.2±5.3)μg/L;观察组:(41.3±5.2)μg/L 比(19.5±4.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观察组在 T3~4时TNF-α、IL-1β水平降低,呼出气冷凝液 pH 值增高,T4时 IL-10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在单肺通气时行远程缺血预处理联合右美托咪啶可抑制炎性反应,并使气道酸化减轻,进而使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
作者:李春香;马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静脉微量泵注盐酸地尔硫(商品名:合贝爽)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发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对42例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发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微量泵注合贝爽1~4μg/(kg·min),观察给药前后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并检测给药前后血浆脑钠肽(BNP)。结果心功能总有效率为83.3%(35/42),心率总有效率为88.1%(37/42)。给药48 h 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给药前明显下降[(88±15)次/min 比(147±23)次/min、(107±10)mmHg(1 mmHg=0.133 kPa)比(126±16)mmHg、(69±8)mmHg 比(76±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48 h 后血清 BNP 较给药前明显下降[(620.6±100.6)μg/L 比(980.3±15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微量泵注合贝爽可以有效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发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
作者:陈欣;韩凌;赵燕;胡文泽;陈萍;李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应急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5月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2例,术中破裂6例,分析破裂原因,并对术中破裂出血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术中破裂原因:微导管刺破2例,弹簧圈刺破1例,支架顶破1例,血压波动1例,微导丝刺破1例。术中破裂出血的6例患者迅速栓塞后,开颅清除血肿1例,侧脑室外引流1例,腰大池持续引流2例,2例患者出血不多,术后未作任何处理。出院时恢复良好2例,轻度瘫痪1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主要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形态及术中血压波动有关。其预后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迅速而正确的救治。
作者:李祥富;王七玲;赵东刚;闫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宫颈癌是威胁广大妇女的重要疾病。据统计,世界范围每年约有50万新发病例及24万患者死亡[1]。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有10万,占世界新发病例总数的1/5,且近年呈现地区增长及发病年龄提前的现象[2],其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及重点。近几年,宫颈癌治疗原则和方法变化较大,现主要对宫颈癌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常用方式及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婷婷;孔为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