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又平;秦明秀
目的 探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nm23-H1的表达及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大肠正常黏膜、腺瘤及癌中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率为66.7%;nm23-H1表达在正常黏膜、腺瘤及大肠癌各组间虽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 nm23-H1可能在大肠癌的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m23-H1基因的低表达与大肠癌发生有关,并可能与癌的进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张红;陈东;贺建业;李素云;张云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回顾1985-2000年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21例资料,就早期诊断和误诊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30~69岁。临床有血尿者16例,血尿病史长者6 a,短者半个月,始发血尿至手术时间,半年以上者10例。影像学检查肾积水或不显影15例,发现输尿管占位性病变者6例。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瘤者5例,输尿管口喷血3例,逆行输尿管插管受阻2例。尿癌细胞学检查14例中,13例为阳性。肿瘤位于左侧10例,右侧11例。输尿管上段肿瘤7例,中下段14例。肿瘤不能切除者3例。病理分级统计8例,均在二级以上。输尿管镜检查3例,其中活检1例,诊为移行细胞癌,1例直视发现肿瘤,1例未明确诊断。21例误诊疾病包括结石、结核、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癌等。
作者:仲伟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双侧髋部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70例15~86岁(平均年龄53岁)健康志愿者双侧髋部骨密度。结果 双侧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呈高度正相关(r=0.696~0.979, P<0.001),右侧骨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左侧(P<0.01),对应部位骨密度的平均差异为2%~3%;髋部除Ward’s区骨密度与体质量不相关外(r=0.037, P>0.05),其余部位骨密度与体质量呈正相关(r=0.289~0.488, P<0.05)。结论 双侧髋部各部位骨密度呈高度正相关,骨密度值高度一致。
作者:黄干;廖二元;伍贤平;邓小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分析128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QOL),探讨QOL的影响因素。方法 自诊断存活2年以上的128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6例接受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采用填表或信函问询。结果 随存活时间延长,Karnofsky计分逐步上升,依次为淋巴瘤>CML>AL>MM,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年者>化疗后缓解期超过2.5年者>移植后1年以内者>缓解期少于2.5年者。对中药或气功的总的肯定率达57.4%。结论 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年及化疗达缓解超过2.5年者生理机能明显改善,但普遍存在心理、社会问题;MM患者QOL较差;医疗费是主要的忧虑根源;有关干细胞移植的疑虑值得引起关注;应加强中医在肿瘤治疗后期的调理作用。
作者:曾慧兰;郁知非;陶瑞芳;陈子兴;吴德沛;李建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在恶性血液病(malignant hemoblastosis,M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SGF专用试剂盒检测MH患者86例。结果 MH患者血清TS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恶性淋巴瘤(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TSGF明显高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P<0.010);慢性白血病(慢淋〈CLL〉、慢粒〈CML〉恶化/加速/急变期血清TSGF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P<0.005);急性白血病(AL)、完全缓解期(CR)、骨髓纤维化(B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血清TSGF水平基本正常(P<0.050)。结论 血清TSGF水平与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潜能及负荷量呈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判断预后、观察疗效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王桂菊;李国玲;万鼎铭;张冉;孙玲;赵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0岁,工人,家住城市。因发热、腰痛、周身不适11 d,腹胀4 d,于1999年5月12日入院。患者11 d前无诱因发热,T 38 ℃,无寒战,自以为感冒在家服“严迪”等药,症状无缓解,伴腰痛、周身不适,且逐渐加重。入院前4 d持续发热并出现腹胀、食欲减退到第一医院就诊,当时查心电、胸片正常,查体后背及腋下有针尖大小弥漫性出血点,血常规总数不高、中性偏高,异型淋巴细胞0.15%,尿蛋白(),尿中红白细胞均20个左右,BUN 9.4 mmol/L,肝功ALT 120 U/L,病程中每日尿量均在1 000 ml以上,偶有头痛,无眼眶痛,故疑诊“出血热”转入我院。
作者:白贤女;王文彦;吕建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及其β链(sgp130)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PGE1治疗前后血清SIL-6R、sgp130的动态变化。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L-6R、sgp130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GE1治疗后血清SIL-6R、sgp13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 监测血清SIL-6R、sgp130水平能反映慢性重型肝炎的肝损伤程度及判定预后;PGE1能纠正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减轻肝脏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作者:周炳喜;牛秀峰;尚佳;李玉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求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方程为Y=35.859+29.324 X26-3.043X4-0.434X21+19.463X12,依次进入方程自变量为:化疗疗效、骨损部位、球蛋白增高程度、M蛋白带。结论 化疗疗效、骨损部位、球蛋白增高程度、M蛋白带与MM的生存期密切相关。
作者:李正发;常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酶标法动态检测4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 (1)直肠癌组CD3、CD4阳性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阳性数高于正常对照组;(2)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受抑与癌肿分期密切相关;(3)根治性切除术后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姑息性切除、单纯造口或探查术后免疫功能持续低下。结论 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癌肿负荷密切相关,采用T细胞亚群的动态检测对于判断肿瘤发展、手术疗效和评估预后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于东风;王光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的克隆性疾病。主要发生于高龄人群,儿童少见。1982年FAB协作组详细描述了MDS的血细胞形态学表现,并提出了分型建议和半定量的分型标准。经在成人MDS患者中的应用,已证实其实用价值,并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将此分型标准用于儿童患者时,发现并不完全适用。在此,本文结合文献综述儿童MDS目前的主要研究进展。
作者:卢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分型的价值。方法 分析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涂片与切片的观察结果。结果 骨髓活检病理观察对于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尤其在分型中有很大帮助。结论 骨髓活检是确诊早期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分型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
作者:陶英;杨梅如;刘薏芝;彭永军;袁一沁;浦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造血系统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免疫功能相关。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免疫抑制疗法是主要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即用人工措施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免疫抑制剂在血液病学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骨髓移植后排斥反应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为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
作者:翟明;于锦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次性自动荷包器与端端吻合器在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42例直肠癌患者行直肠前切除,采用美国外科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自动荷包器与端端吻合器。结果 本组发生吻合口漏2例,发生率4.76%,经保守方法治愈,无一例行结肠造口。结论 只要一次性自动荷包器与端端吻合器使用得当,即使发生漏,由于其漏口较小,通常可不行近端结肠造口。
作者:张劲光;梁怀祝;隋亚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两院自1987年1月~1999年6月对106例因左半结肠癌导致急性肠梗阻的病例施行了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4例,女性42例。年龄
作者:俞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α1-微球蛋白(α1-mG)与尿微量白蛋白(u-Alb)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放射免疫方法对31例SLE患者(尿常规正常组10例,尿常规异常组21例)及19例健康对照组的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u-Alb进行检测。结果 SLE病人尿α1-mG、β2-mG、u-Al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无论尿常规正常与否,其尿α1-mG、β2-mG、u-Alb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尿α1-mG及u-Alb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龚宝琪;齐文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免疫性血液病应包括因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血细胞及造血组织损伤或其发病主要因免疫机制介导的血液疾病,该类疾病在治疗上的主要对策为免疫调整剂。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AIHA系体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根据自身抗体作用的特点,分为温抗体及冷抗体。温抗体在37℃时作用活跃,以IgG为主,为不完全抗体。冷抗体在20℃以下,作用较活跃,主要为IgM,为完全抗体。属于后者的为冷凝集素综合征(CAS)和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
作者:张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年2月~2000年8月采用医用耳脑胶(EC)胶配合纯钛金属板螺钉治疗锁骨严重粉碎性骨折36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19例,女17例。
作者:潘哲尔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关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治疗,目前仍有争议。在美国[1],甲状腺专家依据随访研究结果,认为131碘是佳的治疗选择,我国甲状腺专家的观点也大致如此[2]。在欧洲不论年龄大小,与131碘治疗相比,医生们更推荐抗甲状腺药物,在日本对131碘治疗仍有争议[3]。在世界各地,手术治疗甲亢已不多见[4]。本文就目前甲状腺功能亢进的131碘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期望为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提供参考。
作者:张又平;秦明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肠肿瘤生物学特性及预后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PCNA表达状况同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并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Dukes AB同Dukes CD期间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存组间明显不同。结论 PCNA增殖状况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特征,可以独立预测大肠肿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炜;马鸿基;张一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疣状胃炎又称痘疹样糜烂,因病因不清一直无特效疗法。根据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结合西医报道对本病有效的药物,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30例,疗效显著。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8年4月~199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后确诊且符合中医辨证中脾胃湿热型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病灶数等均数经t检验,P>0.05,有可比性。
作者:赵立波;黄丽红;杨春晖;艾江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