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蛋白肾病2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何灵芝;陈红波;范军芬;马红珍;张史昭;郑慧文

关键词:脂蛋白肾病, 病理, 肾病患者, 临床资料, 临床比较, 肾小球, 学习, 特征, 命名
摘要:脂蛋白肾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命名的一种以肾小球内大量脂蛋白栓子为特征的肾病,至2003年为止,世界范围内报道不足50例.回顾过去我科收治2例脂蛋白肾病患者,由于该病临床比较少见,现将患者临床资料与大家一起学习,以助我们对脂蛋白肾病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细胞移植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糖尿病人数2.23亿,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3.33亿.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成倍增长之势.发病率已接近发达国家6%的水平.此外,血糖异常或糖耐量异常的潜伏糖尿病患者例数庞大,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将难以阻止糖尿病快速增长的趋势.

    作者:谭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兔眼结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治疗结膜缺损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治疗结膜缺损的方法.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0只,右眼(10眼)为实验组,左眼(10眼)为对照组.术前2周取右眼穹隆部结膜1mm×1mm剪成0.5mm×0.5mm后种植于羊膜上体外培养;术中切除鼻侧结膜组织,实验组将结膜上皮植片移植于结膜创口,对照组结膜创口暴露.观察结膜上皮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 接种在羊膜上的结膜组织,6天左右融合成膜状,细胞为复层上皮细胞.术后实验组角膜透明,结膜移植片与周围组织完全融合,未发生排斥反应;对照组为瘢痕性愈合.结论 体外分离培养结膜上皮细胞是治疗结膜缺损的一种理想的好方法.

    作者:钟建光;卢忠;张惠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8例

    1990年,美国的Jacobs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同年Folwer进行了腹腔镜乙状结肠切除术,从此腹腔镜技术逐步运用于传统的结直肠手术,但发展速度远不如其他腹腔镜手术,主要原因是其手术难度较高、手术器械较昂贵.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发展,腹腔镜手术运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已证明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轻等优点,手术切缘与淋巴结清扫的有效性与开腹手术相同,初期的研究显示,两者的术后生存率、腹壁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3年7月以来,我院进行了8例全腹腔镜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付宝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VAMT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VAMT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经VAMT对4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手术.结果 全组均获治愈.拔管后残留少量气胸1例,经胸穿抽气后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 VAMT对于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叶书高;何毅军;陈若;朱乾坤;王永功;刘峰;郑明峰;陈静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谷氨酸受体在外周组织的表达和功能

    一、外周组织谷氨酸的作用体系外周组织的谷氨酸(glutamate,Glu)主要有两大来源:①由外周Glu能神经元产生,以Glu递质囊泡的形式由神经末梢释放;

    作者:周岚;曹济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对线粒体的影响

    目的 研究微量去甲肾上腺素(NA)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为探讨预适应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0.2μg/ml的正常培养液培养10min,再进行缺氧处理,然后继续培养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的线粒体的膜电位,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0.2μg/ml的正常培养液培养10 min后,继续培养24h,在不同的时间点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丹明123标记线粒体的膜电位.结果 Ⅰ组和Ⅱ组在缺氧处理前的荧光强度通过成组t检验,t=5.57,P<0.05;Ⅰ组和Ⅱ组在缺氧处理后荧光强度t=1.03,P>0.05;Ⅰ组和Ⅱ组在24h后荧光强度t=2.10,P>0.05;Ⅲ组在12h和24h时间点检测荧光强度t=6.03,P<0.05;Ⅳ组在12h和24h时间点检测荧光强度t检验t=1.00,P>0.05.结论 微量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使心肌细胞对损伤性刺激的耐受力增强,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具体机制是不同的.结果显示在预适应保护效应的晚时相线粒体内有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有蛋白质合成.

    作者:朱元州;常超;廖少华;卢思稼;冯义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管活性肽激酶抑制剂和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血管保护作用比较研究

    近年来有关对血管活性肽激酶抑制剂(vasopeptidase inhibitors,VPI)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s,ACEI)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较为深入,许多学者对两者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进行了比较性研究.本文就近几年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孙奥丽;孙永波;张西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难治性哮喘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15例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在给予药物治疗同时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气改变等指标.结果 15例病人中,2例放弃治疗,余13例通过BiPAP治疗救治成功.平均上机时间2h后,症状、体征及血气指标均开始改善.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难治性哮喘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病人生命.

    作者:苗淑贤;赵红;李春娣;李丽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与P53基因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变异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86例肺癌患者与8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的BALF,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PCR-SSCP法进行端粒酶和P53基因检测,同时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进行活检和刷检.结果 ①实验组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2.56%和32.56%,均高于对照组的4.48%和0(P<0.01);②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和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央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34%,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为86.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75.76%,高于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45.45%(P<0.05).结论 ①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与P53基因变异均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②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P53基因突变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③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家树;李春华;温燕;李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后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措施

    目的 分析135例重型肝炎在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感染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 把135例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应用重型肝炎和人工肝护理措施,观察组70例在此护理基础上着重应用感染的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30.00%,对照组发生率为53.85%;两组比较P<0.05.结论 采用感染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根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房颤低能量电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研究

    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了有节律的收缩,尤其快速房颤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压降低,心脏的每搏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脑、肾及人体各器官微循环与供血,快速房颤可引起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而冠脉供血减少,导致病人心绞痛、低血压、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心衰.同时,增加血管栓塞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一般房颤无瓣膜病时,中风的几率增加5~7倍,而有心脏瓣膜病时增加17倍.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因此,心脏电复律术为实用的临床治疗技术,目前仍需要简单、方便、安全的复律方法.而慢性房颤标准的经胸电复律成功率低,使用能量高.我们使用胸背铝箔电极贴片经胸电复律慢性房颤较标准手持电极板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刚;刘超;刘坤申;杜荣品;籍振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与多种肿瘤有关.本实验为了探讨HHV-6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液相同位素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20例NHL.结果 显示有12例病例组织中含HHV-6,占60%.10例P53蛋白异常(50%).提示HHV-6与NHL有关系.

    作者:宋福津;张延东;周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国农村老年人群血浆维生素E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血浆中维生素E水平.方法 采集长年生活于我国四川、山东两省当地农村的老年人群共计199份血样,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维生素E的含量.结果 农村≥65岁老年人群血浆中的维生素E平均含量为6.90±2.40mg/L,其中男性为(6.60±2.24)mg/L、女性为7.20±2.52mg/L.结论 本调查研究显示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群目前维生素E营养水平现况,可为进一步研究维生素E与老年人群健康的关系及开展防治老年性疾病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马凤;程义斌;金银龙;高素娟;梁超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多糖是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甙链连接在一起的多聚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真菌、藻类、细菌和动物细胞膜上的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多糖不但是生物体的主要结构成分,还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和功能.随着传统中药的多糖成分被分离和纯化,对他们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药理功能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为多糖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作者:邓旻;田国燕;史亦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urocortinⅢ的分布与生理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家族包括CRF,硬骨鱼紧张肽urotensin Ⅰ,蛙皮降压肽(sauvagine),urocortin,以及新近发现的urocortinⅡ和urocortinⅢ.CRF不仅在中枢调节应激反应,而且在外周组织中也参与炎症、免疫等反应的调节.在发现urocortin之后,相继发现了urocortinⅡ和urocortinⅢ,它们与CRF家族的其他成员有着高度的同源性,被认为是CRF家族的新成员.以下就UcnⅢ的分布及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军;樊明欣;朱大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一、三氧二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1.通过线粒体依赖性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细胞在被诱导产生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和DNA降解之前,一个普遍的变化是线粒体膜功能的改变即线粒体的通透性改变(permeability transition,PT),这是调节凋亡的中心环节.砷剂与巯基结合后,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开放,反应性氧类增加,进而导致线粒体跨膜电位(△ψm)下降.巯基是As2O3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凋亡的重要化学感受器,二硫键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明显阻止As2O3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凋亡,因此,其机制可能与巯基氧化尤其是二硫键的形成有关.MPT是细胞凋亡的调节物,可能作为细胞死亡的开关一但打开,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不可逆地进行凋亡[1-3].当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时,促凋亡因子,如细胞色素C(Cyto-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自线粒体释放入胞质,激活一些凋亡效应分子,如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caspase-9,进一步激活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Caspase即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在NB4(一种APL细胞系),U937及SH-SY5Y成神经细胞瘤等细胞系中均可见As2O3等砷剂诱导的凋亡相关的caspase激活[4,5].根据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可分为始动(上游)caspase(caspase2、8、9、10)和效应(下游)caspase(caspase3、6、7)两大类.前者在凋亡诱导信号作用下结合特异辅因子而活化,并进一步活化后者.因而caspase的活化级联形式是砷剂诱导凋亡的重要通路.综上所述,砷剂引起的MPT开放和△ψm破坏是决定细胞生存与否的关键,而caspase是砷剂诱导凋亡的下游效应物,其活化可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徐艳霞;徐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胆囊结石是一常见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无论在全世界还是在我国范围内均有明显上升趋势.据报道,西方国家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达15%~20%,我国的发病率为7%~10%,因此,探讨胆囊结石的成因,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其发生,就成了近年来医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95年以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胆汁是无菌的,胆囊结石的形成与细菌无关,直到1995年,Swidsinski等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到人胆囊结石中细菌DNA,并扩增、克隆和测序,才使人们重新考虑细菌在胆囊结石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幽门螺杆菌只能在酸性胃液中生存,是否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待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曹月敏;张万星;郭怀斌;彭彦辉;王兰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病毒趋化因子vMIP封闭人趋化因子受体作用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于人疱疹病毒8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viral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vMIP)能广谱结合CCR1、CCR3、CCR5和CXCR4等多种趋化因子受体,但不激活受体,可作为这些受体的封闭剂.由于CCR5、CXCR4是HIV在人体内感染靶细胞的主要共受体,vMIP作为CCR5、CXCR4的抑制因子可拮抗HIV感染靶细胞过程,称为HIV进入抑制剂.本课题组在针对vMIP和多种趋化因子受体相关疾病方面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已获2项发明专利证书)的基础上,完成了vMIP中试质控指标的检测、安全性评价等,并建立了稳定的中试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研究了vMIP对HIV感染的阻断作用、拮抗免疫性慢性炎症反应和对机体免疫反应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了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和vMIP抗HIV/艾滋病的临床批件.

    作者:孙晗笑;王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2例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误诊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52例功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患有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癌、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性畸胎瘤、甲亢、血小板减少症而致子宫出血的患者误诊为功血.结论 功血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仅靠传统的病史、妇科检查和诊断性刮宫不能确诊,尚需结合高分辨B超、宫腔镜、腹腔镜及内分泌检查等,协助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由病理确诊,方可降低误诊率.

    作者:武英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血肿周围水肿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疏血通注射液6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14天.于第7、14、21天复查头颅CT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采用NIHS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第14、21天治疗组的血肿体积、周围水肿体积减小(P<0.05,P<0.01),NIHSS评分明显减小(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促进血肿吸收、抑制水肿形成,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孙兴元;赵宏;蒋丽艳;迟景宏;张艳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