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臭氧、透明质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黄霄汉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神经肌肉电刺激, 臭氧, 透明质酸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臭氧、透明质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K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 KAO 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臭氧、透明质酸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臭氧、透明质酸治疗,臭氧关节腔内注射,40 mg/L,每次15 mL,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随后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每次2.5 mL∶25 mg,每周1次,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总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压痛、肿胀、浮髌试验、下蹲试验评分及症状总积分分别为(1.0±0.4)分、(1.1±0.3)分、(1.2±0.5)分、(0.9±0.3)分、(1.2±0.6)分、(5.5±1.1)分,对照组分别为(1.9±0.4)分、(2.0±0.3)分、(1.5±0.5)分、(1.4±0.5)分、(1.8±0.5)分、(8.7±1.3)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2%(41/47)比66.0%(3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臭氧、透明质酸在缓解患者KAO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方面优于臭氧、透明质酸,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TET家族蛋白在神经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人类基因组中DNA的5-甲基胞嘧啶(5-mC)在人类发育、衰老和疾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TET家族蛋白能够将5-mC 转化成5-羟甲基胞嘧啶(5-hmC),成为一个导致DNA脱甲基作用和维持细胞本身的潜在机制。 TET家族蛋白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该文将揭示TET家族蛋白在不同目标基因中的 DNA脱甲基、转录调节以及在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 TET家族蛋白有可能成为神经胶质瘤治疗方法的新靶点。

    作者:何光旭(综述);李仙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与恶性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是细胞内许多重要信号转导通路的枢纽,参与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迁移等),其功能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以mTOR为靶点的抗肿瘤基础研究已是当前热点。上皮间质转化( EMT)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受多种转录因子以及Wnt、转化生长因子β、Notch等信号通路的调控。 mTOR结合蛋白、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均参与恶性肿瘤EMT进程, mTOR可正性调控EMT,改变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能力。

    作者:金凤(综述);刘延庆;钱亚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新进展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全球范围内的疾病,也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支原体肺炎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越来越占有主导地位,发病率攀升,难治或重症病例增加,这部分病例急性起病,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棘手,已成为儿科医师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国内外尚无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诊疗指南,临床上存在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的现象。合理、有效的诊治重症支原体肺炎,减少后遗症发生,改善疾病预后是每一位儿科医师的期望。

    作者:李乐(综述);艾荣;蒋加磊(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 DCs)作为免疫应答的启动者,是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炎症性疾病,而且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DCs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但相关研究并不深入。临床医师和学者们应进一步研究DCs与 COPD 的关系,为 COPD 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从而降低COP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婧(综述);欧阳瑶(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纳米技术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起病隐匿,确诊多为中期晚,致死率高。纳米材料因其直径小、分布均匀,经表面修饰后的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以及靶向定位能力,日益成为卵巢癌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纳米药物不同载体的特性、纳米技术在卵巢癌肿瘤细胞特异捕获及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在化疗、放疗和基因治疗中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刘思思(综述);周英琼(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及靶向治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与传统的化疗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较少的不良反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在肺癌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在靶向药物中的疗效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EGFR的突变状态是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预测因子,是使用靶向药物的先决条件。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 EGFR 突变检测的临床推广受到限制,因此寻找可能替代或辅助EGFR突变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音(综述);陈宏(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及抑癌基因p5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7(CK7)以及抑癌基因 p53三项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肿瘤切除术后的NSCLC 患者44例病变组织作为观察组,另选3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 TTF-1、CK7及p53在NSCLC及肺良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 NSCLC中该3项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44例NSCLC患者中的TTF-1、CK7、p53在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20/44)、45.5%(20/44)、52.3%(2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1/35)、5.7%(2/35)、2.9%(1/35)(P<0.01)。男性患者TTF-1、CK7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 P<0.05);无吸烟史患者TTF-1、CK7阳性率显著高于有吸烟史患者(P<0.05);高分化患者TTF-1、CK7、p53阳性率显著低于中低分化患者(P<0.05)。 N0患者TTF-1、CK7、p53阳性率显著低于 N1+N2患者(P<0.05)。生存时间≤3年患者 TTF-1、CK7、p53阳性率显著高于生存时间>3年患者(P<0.05)。结论 TTF-1、CK7以及p53在 NSCLC 组织中呈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王红莉;曲延刚;李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小脑延髓池径线的超声检查价值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小脑延髓池径线的超声检查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12月沈阳市妇婴医院产科诊治的孕产妇242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产前超声检查,分析孕周与小脑延髓池宽度的关系。对所有孕妇进行随访,观察小脑延髓池宽度与胎儿预后的关系。结果32周及之前,小脑延髓池宽度与孕周间呈正相关(r=0.724,P <0.05);33周及之后,小脑延髓池宽度与孕周间呈负相关(r=-0.721,P<0.05),小脑延髓池宽度<8.0 mm及8~10 mm的胎儿发生畸形的比例分别为0.58%(1/172)和3.08%(2/65),均显著低于小脑延髓池宽度>10 mm的胎儿畸形的比例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小脑延髓池发育与孕周存在密切关系,当小脑延髓池宽度明显增大至>10 mm,胎儿畸形发生概率明显增加。

    作者:熊毅;关云萍;项宇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宫腔粘连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宫腔粘连( IUA)主要是由子宫内膜受损所致,可致不孕及流产等。近年来,由于宫腔操作增加以及对IUA认识和诊断水平提高,IUA发病率逐年上升。因其手术风险大,复发率高,预防再粘连手段有限,严重威胁育龄期女性身心健康。现有治疗对子宫内膜生理功能修复并不理想,内膜修复障碍可能是IUA发生的主要机制。目前对IUA内膜修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如果能破解IUA发病机制,或许可为IUA防治提供思路。

    作者:戚亚琴(综述);王素敏(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铁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9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根据不同病程阶段分为初治组40例、缓解组32例和复发组22例,另选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清铁蛋白、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铁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40.4%(38/94)比7.5%(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缓解组、复发组血清铁蛋白高于对照组[(648±78)μg/L、(390±74)μg/L、(680±102)μg/L比(122±26)μg/L],初治组、复发组高于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治组和复发组 CD3+、CD4+及 CD4+/CD8+低于对照组[(52±6)%、(54±6)%比(72±7)%;(25±6)%、(27±56)%比(45±6)%,0.9±0.4,1.0±0.4比1.6±0.5],缓解组CD3+、CD4+及CD4+/CD8+[(69±6)%、(43±4)%、1.6±0.3]高于初治组,复发组CD3+、CD4+及CD4+/CD8+低于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检测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玮;刘烨;黄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生长因子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后肺纤维化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肺部系统疾病中病死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的严重肺部顽疾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预后。 ARDS后肺纤维化的发生是 ARDS病情进展的重要一环,同时生长因子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血清学水平与肺纤维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生长因子在ARDS后肺纤维化的具体机制,以期从生长因子角度出发来防治ARDS后肺纤维化。

    作者:黄贵川(综述);刘代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APACHEⅡ评分、动脉血乳酸、氧合指数、CRP、D-二聚体等指标对重症肺炎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 Ⅱ)、动脉血乳酸( Lac)、氧合指数、C反应蛋白( CRP)以及D-二聚体预测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岳池县人民医院ICU病房的106例重症肺炎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55例),测定两组患者入住ICU后APACHE Ⅱ、Lac、氧和指数、CRP以及D-二聚体等指标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入ICU时,死亡组患者的年龄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和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 SCAP)比例、机械通气比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种类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APACHEⅡ、氧和指数、Lac、CRP以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3±4.2)比(27.5±5.1);(278.1±25.3)比(257.4±29.0);(3.3±1.1) mmol/L 比(4.3±1.3) mmol/L;(72.0±28.9) mg/L比(105.5±32.7) mg/L;(3.5±1.2) mg/L比(5.2±2.1) mg/L](P<0.01);死亡组中APACHEⅡ>30分(69.2%)、氧合指数<250(68.4%)、Lac>4 mmol/L(69.1%)、CRP≥100 mg/L(74.4%)以及 D-二聚体≥5.0 mg/L (73.2%)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存活组[分别为(30.8%、31.6%、30.9%、25.6%以及26.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PACHEⅡ、氧和指数、Lac、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与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超越临界值患者的死亡风险较高,临床在诊疗时应密切注意。

    作者:昌盛;郑仁虎;向玲;熊勤攀;金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I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类似趋化因子的功能,在固有免疫、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MIF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受下丘脑-垂体的调控,低氧、内毒素、炎性因子等均可诱导其表达。 MIF及其基因多态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关系较为密切,它参与了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痴呆、胶质瘤、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朱可(综述);赵冬雪(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漏订2016年《医学综述》杂志的读者可以补购

    尊敬的广大读者,感谢您们对《医学综述》杂志一如继往地支持、信任和厚爱!针对没有订阅到2016年第1期和第2期杂志的读者和单位,为保证您的全年刊期完整,我们特别作了准备,您可以直接给本刊编辑部来电来函、发送电子邮件联系补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曲安奈德对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分析曲安奈德对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以上睑退缩为主要特征的甲状腺相关眼部患者101例,共112眼,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55眼,给予患者进行上穹窿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每次用量0.7 mL,每周注射1次,连续治疗7周;对照组51例57眼,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口服泼尼松40~60 mg,连续治疗7周。在治疗前和治疗7周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睑裂高度、上睑退缩值、临床活动性评分(CAS)积分的变化,并分析其疗效,统计其不良反应的症状。结果治疗7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7%(51/55),高于对照组的71.9%(4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睑裂高度和上睑退缩值低于对照组[(8.4±1.1) mm 比(9.1±1.1) mm,(0.53±0.06) mm比(0.72±0.0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CAS积分低于对照组[(1.62±0.22)分比(3.02±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安奈德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患者,能有效且快速的降低患者的睑裂高度、上睑退缩值以及CAS积分,其疗效显著且稳定,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妍;张宏彬;庞润晖;史俊虎;白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

    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紊乱是成年人中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血糖激素;甲状腺激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对葡萄糖转运体的调控以及与皮质激素交联参与了血糖的调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内分泌平衡。然而受遗传、自身免疫、体内外环境变化诸如遗传基因易患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和细胞因子的影响,这种平衡被破坏,导致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同时或相继出现。因此,如何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方珂(综述);陆付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的观察分析

    目的:分析并探讨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C 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尿蛋白/尿肌酐结果将100例患者分为单纯型糖尿病组(<30 mg/g,n=28)和糖尿病肾病组(≥30 mg/g,n=72),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患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单纯性糖尿病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53±0.47) mg/L,C反应蛋白水平为(7.23±1.13) mg/L。糖尿病肾病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2.14±0.63) mg/L,C反应蛋白水平为(19.35±4.12) mg/L。健康对照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0.71±0.21) mg/L,C反应蛋白水平为(1.91±0.34) mg/L。糖尿病肾病组高敏 C反应蛋白和 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单纯型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蛋白尿水平的提高,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也逐渐升高( P<0.05)。小量蛋白尿组高敏C反应蛋白为(1.70±0.31) mg/L,C反应蛋白为(12.53±1.24) mg/L。中量蛋白尿组高敏 C 反应蛋白为(2.39±0.32) mg/L,C反应蛋白为(22.36±3.11) mg/L。大量蛋白尿组高敏C反应蛋白为(2.91±0.47) mg/L,C反应蛋白为(32.93±4.35) mg/L。大量蛋白尿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小量蛋白尿组、中量蛋白尿组(P<0.05);中量蛋白尿组显著高于小量蛋白尿组(P<0.05)。结论炎性因子参与了糖尿病肾病致病过程,为糖尿病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刘艳萍;韦东泉;周晓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现状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往往被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手段非常有限。索拉非尼(多吉美)是一种多靶向分子药物,其作为晚期肝癌一线的标准治疗方式,已逐渐在临床上开展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大量的临床随机试验已证明,其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使患者获益。

    作者:杨学芳;李雷(综述);沈世林;王文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33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IL)33属IL-1家族成员,可通过结合到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cP)异二聚体复合物产生激活信号。 IL-33组成性或诱导性地表达于体内多种组织或免疫细胞。其一方面可诱导表达ST2的T细胞增殖、分化,分泌辅助型T细胞( Th)2型细胞因子,另一方面可激活固有淋巴细胞分泌 IL-13,从而导致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因此,IL-33可通过激活适应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汪忆梦(综述);宋传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外周血OPN、CK-19及MUC1表达水平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骨桥蛋白(OPN)、细胞角蛋白19(CK-19)、黏蛋白1(MUC1)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中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乳腺良性肿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技术测定患者外周血中 OPN、CK-19及 MUC1表达情况,以分析三者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 OPN、CK-19及 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0%(31/50)、30.0%(15/50)和48.0%(24/50),而对照组仅2例 OPN表达阳性,其余均为阴性,健康组中三者均为阴性。观察组 OPN、CK-19及 MUC1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OPN、CK-19及MUC1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86.4%(19/22)比42.9%(12/28),54.5%(12/22)比7.1%(2/28),68.2%(15/22)比32.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OPN、CK-19及MUC1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1.8%(18/22)比42.9%(12/28),45.5%(10/22)比14.3%(4/28),54.5%(12/22)比39.3%(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N、CK-19及MUC1表达水平在乳腺癌患者中明显上调,并且在Ⅲ期和Ⅳ期患者或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更高。提示其对乳腺癌微转移有一定预测作用。

    作者:任洪伟;罗杰;罗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