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2的研究进展

张敏

关键词: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2, 肥胖, 胰岛素抵抗, 炎症
摘要: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2(CTRP12)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与脂联素高度同源的脂肪因子,主要作用于脂肪组织和肝脏.CTRP12可分别通过增强胰岛素信号和直接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耱摄取的方式调节全身糖代谢发挥抗糖尿病作用;CTRP12还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发挥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另外CTRP12可能有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脑胶质瘤诊治技术新进展

    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复发率、病死率高.随着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灌注成像技术、波谱成像技术、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等逐渐应用于临床,同时术中超声、神经导航、术中核磁共振、电生理检测技术、染色显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得到推广,再结合放化疗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胶质瘤的综合疗效得到一定改善.

    作者:陈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肱骨近端骨折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当骨折移位明显或骨折不稳定时常需手术方法治疗.骨近端骨折大多无明显移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段;对于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上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经皮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针、肩关节置换等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骨折类型和术后并发症,需要医师根据惑者的情况作出判断.

    作者:李永全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及伴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也是神经内科门诊多见和难以治疗的疾病,患病率为5%~10%.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不仅长期受头痛的折磨和困扰,其导致的焦虑、抑都及睡眠障碍等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给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来更大的影响,同时使得偏头痛的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偏头痛患者生存质量的认识水平相当重要.该文就偏头痛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伴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王森;杨莹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对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对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宫颈机能不全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对照组采用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5±5) min比(34±5)min,(3.6±0.6)d比(7.3±1.3)d],术中的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18±3) mL比(32±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流产率、早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68% (3/31)比35.48%(11/31)、12.90% (4/31)比41.94% (13/31)],新生儿存活率及分娩孕周≥37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32% (28/31)比48.39%(15/31)、70.97%(22/31)比45.16% (14/3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424±361)g比(2532±23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机能不全患者采月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进行治疗,手术时间和治疗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流产率、早产率较低,新生儿存活率较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的妊娠结局可得到改善.

    作者:郭燕子;何锋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巨噬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心血管急症发生及致死的重要原因.As的发生是一个慢性长期的病变过程,不同分期阶段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认为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贯穿了致病的全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巨噬细胞作为炎症反应中的重要功能细胞,其分化、吞噬、分泌及凋亡功能在As的不同阶段影响着疾病的进展.

    作者:安豫;党海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脱发研究新进展

    脱发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影响美容、心理和健康的疾病.目前,脱发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毛囊结构、毛乳头细胞及毛囊干细胞异常可能与脱发性疾病密切相关.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将外源性转录因子导入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重新编排形成的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全能性的多潜能细胞,在临床医学和再生医学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PSC可分化为毛乳头细胞、毛囊干细胞及再生毛囊,为治疗脱发性疾病开辟了新道路.

    作者:罗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端粒酶反转录酶启动子突变在肿瘤发生中的研究进展

    端粒酶催化端粒延长能维持染色体组的完整性,是肿瘤发生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是端粒酶中的催化亚单位,其活性在多数体细胞中受到抑制,在肿瘤细胞中TERT基因过表达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在黑色素瘤细胞中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且具有较高的复现率.另外,TERT启动子突变还广泛存在于神经胶质瘤等多类肿瘤中,可激活TERT,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刘浚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水通道蛋白9与肝脏糖脂代谢及肝脏肿瘤的研究进展

    水通道蛋白9(AQP9)对水、甘油等小分子物质具有通透性,在肝脏中表达为丰富.AQP9通过通透甘油参与肝脏糖脂代谢(包括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另外,AQP9还可通过通透水分子及甘油参与调节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等生物学行为,进而参与肝脏肿瘤的进展.研究AQP9在肝脏耱脂代谢、肝脏肿瘤的表达及调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作者:李传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靶向survivin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凋亡及药物敏感性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靶向survivin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N)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凋亡及药物敏感性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MCF-7人乳腺癌细胞株分为正常组、脂质体组、正义组和反义组,正常组常规培养,并用Opti-MEM培养液代替转染液进行转染;脂质体组采用Lipofectamine 2000-Opti-MEM代替转染液进行转染;正义组采用survivin正义寡核苷酸进行转染;反义组采用survivin基因asON转染.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分别用紫杉醇处理MCF-7细胞株,并检测紫杉醇处理后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抑制率.结果 asON转染后,MCF-7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中反义组survivin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脂质体组和正义组(0.34±0.10比0.63±0.10、0.74±0.20、0.73±0.10),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脂质体组和正义组[(51.32±7.42)%比(3.72±0.10)%、(4.12±0.10)%、(4.5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反义组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2/M期;其中反义组G2/M期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脂质体组和正义组[(34.9±2.7)%比(21.5±2.8)%、(19.4±2.6)%、(18.8±1.9)%],反义组细胞凋亡率亦显著高于正常组、脂质体组和正义组[(16.3±1.2)%比(5.1±0.4)%、(5.3±0.5)%、(5.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经紫杉醇处理后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和细胞抑制率均显著增加,与不加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反义组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脂质体组和正义组(0.62±0.15比1.37±0.33、1.47±0.33、1.33±0.26),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脂质体组和正义组[(84.75±9.62)%比(36.44±3.73)%、(41.45±5.36)%、(40.82±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rvivin基因与MCF-7细胞增殖、抗凋亡、化疗耐药等生物学行为有关,通过asON下调survivin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增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示survivin基因是乳腺癌基因治疗的主要靶点之一.

    作者:高砚春;陈竞;李金穗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脉冲电磁场治疗骨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研究进展

    脉冲电磁场作为一种可施加于人体的外来物理因子,现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脉冲电磁场刺激治疗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已经使用多年,因其无创伤性、无感染、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外针对脉冲电磁场在不周领域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该文阐述了脉冲电磁场治疗骨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研究的进展及应用,并对本领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者:吴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Notch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多基因遗传与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疾病.Notch信号通路作为重要的信号系统,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及炎症过程,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主要介绍Notch信号通路,并总结近年来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岩;谢新明;韩冬;栾春红;王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异维A酸胶囊对中度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维A酸胶囊对中度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寻常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口服异维A酸胶囊治疗,每次10 mg,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维胺酯胶囊治疗,每次50 mg,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皮损数量及皮损积分,采用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4、6周,观察组皮损数量少于对照组[(28±5)枚比(32±6)枝,(21±4)枚比(27±5)枚,(15±2)枝比(18±3)枚],皮损积分低于对照组[(11.7±3.2)分比(13.5±2.9)分,(9.4±2.6)分比(11.4±3.0)分,(7.4±1.5)分比(9.8±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自我感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4±2.1)分比(6.9±1.7)分,(14.3±2.9)分比(11.9±2.5)分,(10.1±1.3)分比(8.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干燥、皮肤瘙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2/60)比13.3% (8/60),8.3%(5/60)比28.3(1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7% (55/60)比81.7% (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维A酸胶囊治疗中度寻常痤疮疗效较好,安全性更高,且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跃莉;叶俊儒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长链非编码RNA H19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H19是早发现的长链非编码RNA分子之一,H19在机体生长发育、肿瘤发生、发展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H19在许多肿瘤中异常表达,其致瘤机制错综复杂,因此进一步明确与H19有关的特异性肿瘤谱以及分子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该文着重介绍H19的分子机制及在常见肿瘤中的差异表达,以期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尤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顾小波;何彬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M2型巨噬细胞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M1型巨噬细胞,具有促进炎症的作用;在Th2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M2型巨噬细胞,在寄生虫免疫应答、创伤愈合、组织重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对于机体预防感染和维持正常生理很重要,其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M1型巨噬细胞不仅与感染性疾病和炎性疾病相关,还与动脉硬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相关性疾病相关.M2型巨噬细胞同样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

    作者:赵智刚;唐忠志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盆腔氧化压力损伤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

    氧化压力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过程.经血逆流可将大量红细胞、巨噬细胞及子宫内膜细胞等带入盆腔中这些被带入盆腔内的物质是盆腔中氧化压力产生的重要刺激因素.盆腔腹膜液中氧化压力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进而激活涉及机体免疫与炎症反应的核因子κB通路,并调控许多细胞的增殖、凋亡、黏附、侵袭以及局灶血管的生成,从而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刘秀妮;任青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从肝郁脾虚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以证候分型为基础,不同的证型治则治法各有区别.以较为常见的肝郁脾虚证为例,目前将采用中药内服、穴位中药外敷、穴位埋线、针灸等内外合治的中医综合疗法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有效措施,其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阻断病情进展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陈延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康复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腰腿痛,它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年龄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针对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刺、手法、牵引、训练、理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注射、手术和微创等疗法.中西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不仅可操作性强,还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许敬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糖尿病膀胱病变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糖尿病膀胱病变(DCP)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8例糖尿病合并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膀胱病变分为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57例)和DCP合并BPH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功能障碍情况、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膀胱大容积(MCC)、初始尿意容量(FDV)、膀胱顺应性(BC)、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结果 DCP合并BPH组IPSS中排尿不尽、尿频、尿中断、延迟排尿、排尿无力、夜尿次数以及症状总得分均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4.8±0.4)分比(3.7±0.3)分,(4.7±0.5)分比(3.7±0.4)分,(3.3±0.2)分比(3.1±0.2)分,(3.8±0.3)分比(2.9±0.1)分,(3.1±0.4)分比(2.2±0.2)分,(3.9±0.3)分比(3.8±0.2)分,(28.3±3.7)分比(23.9±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尿流变细得分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4.7±0.5)分比(4.6±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P合并BPH组不稳定膀胱、低顺应性膀胱以及膀肮感觉减退发生率均高于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58.5% (24/41)比35.1% (20/57),36.6%(15/41)比17.5% (10/57),61.0% (25/41)比33.3%(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DCP合并BPH组MCC、BC、PdetQmax与单纯BP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V、PVR较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升高[(203.5±15.7)mL比(149.5±10.4) mL,(148.6±10.6) mL比(74.6±5.3) mL],Qmax较单纯糖尿病合并BPH组降低[(3.6±0.4)mL比(6.1±0.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P并BPH患者FDV、PVR显著升高,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可见尿动力学检查能够为DCP合并BPH患者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作用.

    作者:顾鑫;王岸迪;薛秀荣;景立伟;李永禄;王元松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院前急救对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抢救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抢救效果.方法 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三二○一医院收治的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8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急救组,各39例.中毒送至医院后对其采取抢救措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院前抢救措施治疗的患者作为急救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急救组患者在症状消失时间、阿托品用量、阿托品化时间、氯磷定用量、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润低于对照组[(66±17) min比(112±20) min、(4.1±1.5) mg比(6.1±1.6) mg、(487±123) min比(599±145) min、(13.6±2.5)g比(22.1±3.5)g、(64±20)h比(100±30)h、(7.5±1.5)d比(12.6±2.6)d,P<0.05].急救组阿托品中毒、中间型综合征、呼吸衰竭显著低于对照组[2.56%(1/39)比20.51%(8/39)、5.13% (2/39)比20.51%(8/39)、2.56% (1/39)比15.38% (6/39),P<0.05].对照组入院前死亡6例(15.38%),其中包括患者服毒时间过长,呼吸困难所致心跳停止死亡2例,毒物导致消化道出血死亡4例,总病死率为23.08% (9/39);急救组入院前死亡2例(5.13%),包括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胃穿孔死亡1例,总病死率为10.26% (4/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对于抢救危急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中毒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范新;牛庆学;李伟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病证结合模型是中医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素材,只有复制出满意的病证结合模型,才能使研究更深入.历来中西医研究者一直在努力制造出更贴近人类疾病的模型,方法较多,评价指标也日新月异,因此始终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对病证结合模型的沿草、制作方法、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评述,掌握该领域的新动态,同时认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取长补短,以使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更加规范、科学.

    作者:郭春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