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展望

汪其贇(综述);张俊峰;江伟(审校)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镇痛, 隐神经阻滞
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剧烈疼痛对于骨科和麻醉医师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目前,主流的术后镇痛方式是以股神经阻滞为中心的多模式镇痛,与此同时股神经阻滞产生的股四头肌肌力阻滞也成了热议话题,因此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仍在不断探索中。隐神经是股神经的纯感觉分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神经阻滞展开了研究并将其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Septin9基因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Septin9是一类具有三磷酸鸟苷酶活性的保守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与染色体分离、DNA 修复、迁移和凋亡等许多细胞功能有关。 Septin9与诸如恶性肿瘤等人类疾病发生密切相关,且 Septin9已成为现阶段肿瘤相关研究的新热点。 Septin9基因在结直肠肿瘤组织中高度甲基化,其甲基化异常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分子特征,而其在外周血和粪便中的改变可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志永(综述);徐心(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近视的中医体质及防治进展

    近些年我国近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传统中医对于近视有独特的理解与防治方法。中医治疗近视以外治研究为主,主要有针刺、敷贴耳穴、推拿等方法。通过刺激穴位、通经活络、调节经气、补益气血等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对近视患者视力改善均有不错的效果。而且中医偏颇体质为近视的易患因素,可以通过改善中医偏颇体质和防止久视伤血损伤视力来预防近视。

    作者:吴田英;翟晓蔚;吴咏梅(综述);何建成(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κB、环加氧酶2、前列腺素E2的关系

    慢性炎症为肿瘤发生的关键促进因子,炎症相关基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核因子κB(NF-κB)、环加氧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增殖、凋亡、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调节,启动相关信号通路,共同参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促进NSCL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研究AMPK/NF-κB/COX-2/PGE2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可能为NSCL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为 NSCLC的三级预防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作者:张相民(综述);李韶今(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布地奈德喷雾剂联合脱敏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喷雾剂联合脱敏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12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64)和布地奈德组(n=64)。布地奈德组应用布地奈德喷雾剂(每次1~2吸,每日2次,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布地奈德组的基础上应用脱敏疗法,治疗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87%(62/64),布地奈德组的总有效率为81.25%(52/64),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布地奈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流涕、鼻塞、喷嚏、鼻痒等症状评分分别为(0.8±0.1)分、(0.7±0.1)分、(0.8±0.1)分、(0.8±0.2)分,低于布地奈德组的(2.0±0.2)分、(1.6±0.4)分、(1.6±0.4)分、(1.8±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 CD4+Th17细胞比率低于布地奈德组[(1.1±0.2)%比(1.8±0.3)%],Th17/Treg、CD4+CD2+5 Treg细胞比率高于布地奈德组[(32.8±4.2)%比(10.8±0.2)%、(27.0±3.0)%比(7.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地奈德喷雾剂联合脱敏疗法能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任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研究进展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作为中医安神剂名方,因其立法精妙、适用范围广泛,近年来在文献理论、临床应用、实验药理等方面均有较多论述。作为近代方剂药学研究的重点,资料未免有些繁杂,其在诸多疑难杂症中的广泛应用和卓越疗效均未进行系统整理及分析归纳,缺乏系统全面的联系和总结。在现代基础研究领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相信随着对其基本作用机制的了解,将推动新药的研发,促进祖国医药的发展。

    作者:陈琪;杨德爽;李诗梦;卫利;刘晓芳;陈自佳(综述);王素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DNA修复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生物体基因组不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威胁仍能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与机体不同类型的DNA修复功能密切相关。但是,当DNA修复功能异常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受损的DNA进行修复时,基因组的稳定性就会受到挑战,从而导致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终导致肿瘤的发生或者进展。因此,对 DNA修复功能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治疗、延缓肿瘤进展。

    作者:白莎莎(综述);祁小飞;陈子兴(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诊疗进展

    根据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及解剖特点,决定了修补手术为其唯一治愈的方法,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术后一些并发症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比如复发率逐渐下降,而术后慢性疼痛比率却相对增加,究其原因错综复杂,较为常见的慢性疼痛原因包括术前即存在的高危因素,术中神经的损伤及不同材质补片的使用,术中固定补片的方式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这已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将目光从原来的单纯手术转移到如何减轻患者术后慢性疼痛上来。除此之外,从治疗上看,现阶段主要是对症处理,关键是重在预防。

    作者:刘嘉欣(综述);李汝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脓毒症免疫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危重症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但其有效治疗方案有限。基于脓毒症的本质是体内失控的炎症反应,脓毒症的免疫调理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过度炎症的抗炎治疗以及针对免疫抑制的增强免疫治疗。根据脓毒症患者所处免疫功能状态的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脓毒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杨桂香;杜晓刚(综述);陈雪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500 mg/次,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艾塞那肽(5μg/次,1次/d )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臀围、腰围、体内脂肪比、体质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低于对照组[(93±5) cm比(95±6) cm,(80±4) cm比(84±5) cm,(23±3)%比(25±4)%,(23±2) kg/m2比(25±3) kg/m2,(8.3±1.3) mmol/L 比(10.3±1.9) mmol/L,(9.0±2.3) mmol/L 比(11.5±2.9) mmol/L,(2.45±0.24) mmol/L 比(3.02±0.37) mmol/L,(4.7±0.5) mmol/L 比(6.03±1.11) mmol/L,(2.4±0.4) mmol/L 比(3.2±0.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1.62±0.42) mmol/L 比(1.23±0.2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病患者,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罗艳;胡桂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在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汀类药物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降脂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的推荐用药。除上述作用外,它还有非调脂性的保护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等。他汀类药物在降脂、稳定斑块的基础上,结合其非调脂性的保护机制,有助于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降低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防止心源性猝死。

    作者:朱乔燕;王光宇(综述);张庆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关于作者署名的相关事项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胶质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胶质瘤在原发性脑肿瘤中发病率高且总体预后不良。目前胶质瘤的分级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基于形态学的分类方法,但在临床中,组织学类型相同的个体其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却不尽相同。分子标志物的出现可在WHO分类系统的基础上为胶质瘤定义新的亚型,且分子标志物的状态在某些胶质瘤亚型中具有良好的预后及预测价值,故分子分类方案表现出指导临床决策的潜力。

    作者:邓春娥(综述);李荣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结肠癌患者性生活能力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结肠癌患者性生活能力以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4年6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72例,采用抽签法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36例。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开腹组行常规开腹结肠根治术治疗。通过调查问卷对患者术后性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性生活能力、胃肠道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少于开腹组[(83.2±15.4) mL 比(133.7±16.5) mL]、住院时间、镇痛时间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开腹组[(6.5±1.9) d 比(14.8±2.2) d;(1.2±0.4) d比(3.4±0.6) d;(2.5±0.4) d 比(3.6±0.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进食流质食物时间、进食普通食物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2±0.5) d 比(3.6±0.4) d;(3.5±0.9) d 比(4.7±0.8) d,(2.2±0.3) d 比(3.2±0.5) d,(2.8±0.4) d 比(3.6±0.2) 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性欲低下评分、术后性厌恶评分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并发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失眠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相比于常规开放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对性生活能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晋;于海洋;王红禄;赵振生;曹双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分子生物学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相对增加,而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术前行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可鉴别大多数结节的良、恶性,但仍有15%~30%的甲状腺结节不能明确诊断,且这部分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较高。为了避免过度诊断和治疗,研究者将一些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与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相结合来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其中,基因突变、免疫细胞化学及微 RNA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提高了甲状腺结节的术前诊断率。

    作者:杨英(综述);魏枫(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骶前/骶神经切除术在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中的应用价值

    子宫腺肌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过多、痛经、盆腔痛。目前,根治手段仍为经腹或腹腔镜切除子宫。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及阴道超声等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子宫腺肌症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越来越多育龄期患者因生活质量等因素迫切希望保留子宫的完整性和生育能力,因此诸多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骶前/骶神经切除术在缓解子宫腺肌症痛经方面疗效显著。

    作者:江彩霞(综述);程忠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尾状叶与非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尾状叶与非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尾状叶肝癌手术切除的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行非尾状叶肝癌手术切除的3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病死率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断血管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33±8) min比(22±5) min、(198±18) min比(124±16) min、(14.2±2.5) d比(10.0±2.1) d],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614±82) mL比(351±46) mL、(842±102) mL比(522±7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肝衰竭、术后出血、胸腔积液、膈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年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70.3%(26/37)比43.2%(16/37)],3年的复发率也高于对照组[56.8%(21/37)比32.4%(1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的疗效相对差于非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可能与尾状叶肝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切缘不足等因素相关。

    作者:张昆鹏;李少一;任怀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屈昔多巴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研究进展

    体位性低血压( OH)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跌倒的风险。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典型症状包括头昏、视物模糊、乏力甚至晕厥等。诊断上需通过症状及病史筛查后进行详细体格检查、测量血压等,确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屈昔多巴作为一种合成的儿茶酚胺,是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该病的新药。该文就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治进展及屈昔多巴在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马文文(综述);邓辉胜(校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不同疾病背景下慢性肾脏病的流行趋势及危险因素

    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年龄及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贫血、营养不良、氧化应激、炎症状态等。慢性肾脏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相似性及重叠性,导致该人群中慢性肾脏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同时慢性肾脏病亦影响着原有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寿命。

    作者:李珊珊(综述);解汝娟;包宇实(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他达那非对感音神经性聋潜伏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他达那非对感音神经性聋潜伏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豚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他达那非组和盐酸氟桂利嗪组(阳性对照组),各20只。阴性对照组、他达那非组、盐酸氟桂利嗪组豚鼠在白噪声暴露1周后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注射液4 mL/( kg· d)、他达那非2 mg/( kg· d)、盐酸氟桂利嗪0.5 mg/( kg· d),连续给药4周。分别测试噪声暴露前1 d、噪声暴露后1、2、4周Ⅰ波潜伏期和听性脑干反应( ABR)阈值,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噪声暴露后4周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豚鼠在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给药2周后、给药4周后其Ⅰ波潜伏期较噪声暴露前基本无明显改变,阴性对照组在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给药2周后、给药4周后后较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ABRⅠ波潜伏期呈延长趋势,他达那非组和盐酸氟桂利嗪组豚鼠在给药1周后、给药2周后、给药4周后较噪声暴露后ABRⅠ波潜伏期均呈下降趋势[(1.289±0.014)、(1.747±0.020)、(1.698±0.018)、(1.628±0.018)、(1.533±0.021) ms,(1.299±0.011)、(1.760±0.016)、(1.711±0.014)、(1.640±0.015)、(1.545±0.018) ms]。正常对照组豚鼠在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给药2周后、给药4周后ABR阈值较噪声暴露前基本无明显改变,阴性对照组豚鼠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ABR阈值呈延长趋势,他达那非组和盐酸氟桂利嗪组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呈延长趋势,给药2周后其 ABR 阈值均呈不同程度下降[(23.9±0.8)、(41.1±9.9)、(43.2±1.7)、(38.8±1.8)、(29.8±2.8) dB,(24.0±0.9)、(41.1±9.9)、(41.5±10.0)、(39.2±1.7)、(30.1±2.9) dB]。扫描电镜显示,阴性对照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出现听毛紊乱、融合及缺失;而他达那非组及氟桂利嗪组耳蜗病变均较轻,听毛仅有不同程度的轻微倒伏、融合现象。结论他达那非能够减轻感音神经性聋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害,缩短其引起的Ⅰ波潜伏期延长。

    作者:梁媛;尹桂茹;马桂琴;范伟;刘春丽;张洁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小脑扁桃体切除对恢复枕大池脑脊液循环的意义

    目的:研究小脑扁桃体切除对恢复枕大池脑脊液循环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延安市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Arnold-Chiari 畸形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小脑扁桃体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小脑扁桃体电灼治疗,比较两组的脑脊液流速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2 d观察组脑脊液.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32/32)比87.5%(28/32)],观察组小脑扁桃体下缘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头向流速高于对照组[(8.17±1.56) cm/s比(6.21±1.16) cm/s],尾向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9.38±1.48) cm/s比(7.10±1.52)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9%(31/32)比78.1%(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小脑扁桃体切除能够更好地恢复枕大池脑脊液循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董永军;宋飞霞;田德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