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RNA( miRNA)广泛参与癫痫病理机制中的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凋亡、胶质细胞功能异常、突触重构等过程。 miRNA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α等参与癫痫炎症反应;机体通过上调促凋亡miRNA和下调抗凋亡miRNA的表达影响细胞凋亡,促使癫痫发作;miRNA调节胶质细胞发育,引起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癫痫发作;miRNA也可以通过合成蛋白质、共价修饰已有蛋白质及再利用膜受体等方式影响突触重构而促发癫痫。
作者:刘婷婷;尹明康;黄鹏如;蔡玉洁;崔理立(综述);赵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对比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效果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依据抽签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治疗采用甲巯咪唑(口服,初始剂量30 mg/d,后以5~10 mg/d 的维持剂量继续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对照组治疗采用丙硫氧嘧啶(口服,初始剂量为250 mg/d,后以40~90 mg/d的维持剂量继续治疗,连续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肝功能异常率与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甲状腺功能指标(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46±0.14) nmol/L 比(2.78±0.18) nmol/L、(121.64±5.30) nmol/L比(125.73±5.32) nmol/L、(9.21±1.24) pmol/L比(10.28±1.17) pmol/L、(29.16±2.53) mol/L比(30.48±2.41)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2.18±1.16) U/L比(23.20±1.08) U/L、(37.80±4.12) U/L比(39.85±5.06) U /L、(84.46±5.24) U/L比(87.38±4.30) U /L、(14.41±1.36)μmol/L比(15.28±1.5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肝功能异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5%(7/40)比75.0%(30/40)],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5%(39/40)比85.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运用甲巯咪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确切,治疗效率与安全性较高,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荐运用。
作者:沈玉国;仝淼;王晓剑;陈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维生素D在机体钙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维生素D对免疫/炎症系统也有调节作用。低维生素D水平可增加发生急性感染的风险,并加重其不良结局。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哮喘、炎症性肠病、慢性肾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的发病中具有多效性,其在炎症性疾病的炎症/免疫应答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卫晶晶(综述);邬月琴(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子宫腺肌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过多、痛经、盆腔痛。目前,根治手段仍为经腹或腹腔镜切除子宫。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及阴道超声等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子宫腺肌症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越来越多育龄期患者因生活质量等因素迫切希望保留子宫的完整性和生育能力,因此诸多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骶前/骶神经切除术在缓解子宫腺肌症痛经方面疗效显著。
作者:江彩霞(综述);程忠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500 mg/次,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艾塞那肽(5μg/次,1次/d )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臀围、腰围、体内脂肪比、体质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显著低于对照组[(93±5) cm比(95±6) cm,(80±4) cm比(84±5) cm,(23±3)%比(25±4)%,(23±2) kg/m2比(25±3) kg/m2,(8.3±1.3) mmol/L 比(10.3±1.9) mmol/L,(9.0±2.3) mmol/L 比(11.5±2.9) mmol/L,(2.45±0.24) mmol/L 比(3.02±0.37) mmol/L,(4.7±0.5) mmol/L 比(6.03±1.11) mmol/L,(2.4±0.4) mmol/L 比(3.2±0.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1.62±0.42) mmol/L 比(1.23±0.2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病患者,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安全性高,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罗艳;胡桂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近些年我国近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传统中医对于近视有独特的理解与防治方法。中医治疗近视以外治研究为主,主要有针刺、敷贴耳穴、推拿等方法。通过刺激穴位、通经活络、调节经气、补益气血等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对近视患者视力改善均有不错的效果。而且中医偏颇体质为近视的易患因素,可以通过改善中医偏颇体质和防止久视伤血损伤视力来预防近视。
作者:吴田英;翟晓蔚;吴咏梅(综述);何建成(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百合是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抗抑郁作用。百合类复方抗抑郁疗效肯定,与西药联合应用既能增强疗效还可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百合类复方还能够改善抑郁动物的行为学变化,升高海马单胺类递质5-羟色胺水平,下调亢进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轴功能。百合的有效成分百合皂苷也具有升高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水平的作用。对百合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发抗抑郁新药、提高抑郁诊治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颖;陈宇霞;陈朝(综述);黄世敬(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体位性低血压( OH)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跌倒的风险。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典型症状包括头昏、视物模糊、乏力甚至晕厥等。诊断上需通过症状及病史筛查后进行详细体格检查、测量血压等,确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屈昔多巴作为一种合成的儿茶酚胺,是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该病的新药。该文就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治进展及屈昔多巴在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马文文(综述);邓辉胜(校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均给予抗凝、调脂、营养神经以及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 ,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患者凝血因子Ⅰ、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4.0%(47/50)比80.0%(40/50),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4±0.8)分比(10.5±1.0)分,(75.3±5.8)分比(64.5±4.2)分,P<0.01];观察组凝血因子Ⅰ水平、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3.8±0.4) g/L比(4.0±0.3) g/L,(6.12±0.62) mPa· s比(7.82±0.73) mPa· s,(1.32±0.35) mPa· s 比(2.13±0.40) mPa· s,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黏度,保护缺血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齐伟静;刘永刚;高爱民;杨帅;张丽;马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是主要由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分泌并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炎症过程。 Lp-PLA2的活性受遗传和外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它是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中、高危患者)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 Lp-PLA2与颈动脉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相关性。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与其降低Lp-PLA2活性呈正相关,Lp-PLA2抑制剂( darapladib)的Ⅲ期临床试验也未达主要临床终点。
作者:王贤进(综述);赵艳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UPS)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 UPS参与真核细胞的许多生物学功能(如炎症、细胞信号转导、转录调控以及细胞凋亡等)。心肌肥厚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心肌肥厚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蛋白酶体可在心肌肥厚模型中被激活,而蛋白酶体抑制剂能阻止或逆转心肌肥厚。
作者:鄢雯;李囡;刘立新(综述);王红霞;李汇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危重症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但其有效治疗方案有限。基于脓毒症的本质是体内失控的炎症反应,脓毒症的免疫调理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过度炎症的抗炎治疗以及针对免疫抑制的增强免疫治疗。根据脓毒症患者所处免疫功能状态的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脓毒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杨桂香;杜晓刚(综述);陈雪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 Tg)对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首次确诊并经甲状腺全切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57例,术后12个月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血清Tg用于判断甲状腺癌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价术后 Tg用于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结果术后1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 Tg 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8.5±8.4)μg/L 比(9.1±2.8)μg/L](P<0.01),有远处转移患者Tg水平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39.3±7.2)μg/L 比(19.0±4.8)μg/L](P<0.01)。绘制ROC曲线,血清Tg用于诊断DT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73(95% CI 0.649~0.896,P<0.05),通过佳切点值分析得到 Tg的临界值为14.5μg/L时,其诊断的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84.0%。 Tg水平>14.5μg/L的患者和<14.5μg/L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DTC 患者术后 Tg水平有望成为预测DTC患者转移等预后的指标。
作者:杨金华;杨佃玉;王彩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肿瘤包括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三者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方面构成了从良性、低度恶性到高度恶性的谱系,且它们的生物学行为、治疗及预后均不相同。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所以术前很难确诊。加之三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也存在一定的交叉,故需结合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吕蓓蓓;魏帅帅(综述);王强修(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额肌瓣悬吊术在上睑下垂矫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汉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上睑下垂病历资料,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27例)。采用上睑提肌缩短术患者作为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5、10 d 泪液浸润湿长10 mm试纸所需的时间、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膜充血评分、睫毛角度轻微异常、障碍性睑板腺功能、测量瞬目的次数。观察近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3、5、10 d泪液浸润湿长10 mm试纸所需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充血评分、轻微异常性上睑睫毛角度及异常的睑板腺眼数、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5、10 d泪膜破裂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始终高于观察组,尤其是术后10 d,对照组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观察组[(11.21±0.74) s比(8.21±0.49) s];两组术后1、3、5、10 d眼睑闭合不全距离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始终短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0 d,观察组的眼睑合并不全为(1.41±0.21) mm,短于对照组的(2.47±0.45) mm;两组术后1、3、5、10 d瞬目次数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始终多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0 d,观察组的瞬目次数(15.02±1.32)次/min多于对照组(10.02±1.21)次/min,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矫正良好率[70.37%(19/27)]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6/3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85%(14/27)、50.00%(18/3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睑下垂患者采用额肌瓣悬吊术进行矫正,对于重度上睑下垂患者而言,效果更为明确。
作者:邬天刚 刊期: 2016年第17期
铁蛋白是一种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储铁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细胞中,它能够清除自由铁并消耗氧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血清铁蛋白可反映体内铁存储量及机体的营养状态,是判定体内铁代谢异常的可靠指标。此外,铁蛋白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因此,研究铁蛋白结构、功能,不仅有助于揭示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对其特异性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向璟;陈虹亮;滕文友(综述);代国知(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阿维A 胶囊20 mg,每日3次,根据患者的承受度以及病情状况调整药物用量,维持剂量控制在15~25 mg/d;观察组口服阿维A 胶囊10 mg,每日2次,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75 mg,每日3次。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皮肤损伤面积、严重程度指数、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肤损伤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8±1.5)分比(7.3±2.4)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8.6±1.2) ng/L比(13.6±2.9)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皮肤损伤面积及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沈跃莉;叶俊儒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并发于多种眼病,是严重损害人类视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能使视力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一直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大量体内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拮抗剂类药物能够与VEGF相结合并阻断其活性,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秦岭(综述);刘宁;宋彩萍(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睡眠障碍是困扰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睡眠障碍作为独立评价预测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和高病死率的指标日益受到重视。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日间睡眠过多、噩梦、纤维肌肉痛等),了解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学的发病机制、有效的评估方式以及治疗进展对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国娟;马金荣(综述);梁真;李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剧烈疼痛对于骨科和麻醉医师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目前,主流的术后镇痛方式是以股神经阻滞为中心的多模式镇痛,与此同时股神经阻滞产生的股四头肌肌力阻滞也成了热议话题,因此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仍在不断探索中。隐神经是股神经的纯感觉分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神经阻滞展开了研究并将其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
作者:汪其贇(综述);张俊峰;江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