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汝林;符晓云;梁斌;谭丽莲
代谢综合征包括一些代谢性病理状态,如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常伴发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关联.现对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性进行阐述.
作者:卢细娇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是减少神经损伤、维护神经功能完整性、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手段.麻醉药物直接影响术中神经监测的质量和成功率:吸入麻醉药对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较静脉麻醉药更为显著, 并且均表现出荆量依赖性;持续输注阿片类镇痛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较小;肌松药会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大幅降低,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作者:刘海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胫骨骨折患儿,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无一例发生针道感染,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无旋转畸形及下肢短缩或过度生长,膝、踝关节的功能良好.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仲子;赵烽;柳百炼;熊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和传播主要与整合子-基因盒系统有关.它在细菌中捕获外来耐药基因水平传递,从而在整合子中形成多种耐药基因的组合和排列,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机制之一.一个整合子可捕获一个或多个基因盒,组成多重耐药整合子,介导细菌的酎药性.携带重组基因盒的整合子能插入到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中,在细菌中传播耐药性并通过位点特异的基因重组使耐药基因发生播散,它对细菌间耐药基因的扩散和多重酎药性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陶陶;姜海洋;付建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MafA)是特异表达于β细胞的一种转录因子,参与调节胰岛素合成、分泌和糖代谢等相关基因的表达.MafA特异结合于胰岛素基因C1元件,与结合于A1、E1元件的转录因子胰腺和十二指肠同源盒因子1、β细胞E盒反式作用因子共同调节胰岛素基因的转录.MafA在葡萄糖调节胰岛素基因表达过程中具重要作用,血糖变化可通过改变MafA的表达、稳定性及其与C1元件的结合活性调节胰岛素基因的转录.MafA的变异或缺失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林雅静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异位妊娠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9例异位妊娠患者的声像图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4%(151/169),其中破裂型为96.4%(81/84),流产型为82.0%(41/50),未破裂型为87.9%(29/33),陈旧型为0%(0/2),误漏诊为10.7%(18/169).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确定手术时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谢汝林;符晓云;梁斌;谭丽莲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文拉法新缓释片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文拉法新缓释片组30例,多塞平组30例,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不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及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拉法新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多塞平组.结论 文拉法新缓释片治疗广泛性焦虑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徐海春;王雪宏;高林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患者术后自控镇痛较传统术后镇痛方法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成为目前术后镇痛的主要模式.近年来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多,自控镇痛模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是两种常用的模式,具有快速起效、适用范围广、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但需专业人员操作;患者自控局部镇痛、患者自控鼻内镇痛和芬太尼HCI电离子渗入疗法经皮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
作者:刘燕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血脑屏障(BBB)是脑内维持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当然也正是由于它本身结构功能的特点,将许多治疗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药物拒之门外,难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于是,关于改变BBB通透性使药物可以顺利抵达脑组织发挥功效的研究层出不穷.包括对BBB本身蛋白基因进行调控,输注不同药物利用其不同机制增加BBB通透性,利用人工载药颗粒传递药物入脑,物理射线、超声等开放BBB以及与中医药相结合促进药物传输等方法.
作者:姜海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的一个新的细胞因子,并通过磺基转氨酶2受体介导它的生物学效应.动物实验表明,IL-33具有很强的促炎作用,且其致损伤作用有赖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干扰素γ的存在,IL-33在许多炎性疾病中大量表达,这里主要介绍类风湿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大量表达IL-33,IL-33通过肥大细胞依赖途径促进疾病从急性到慢性的转化,从而导致疾病的迁延难愈.由于可溶性ST2有助于减轻IL-33引起的炎性效应,从而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看到了曙光.
作者:黄鹤卿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心力衰竭是小儿肺炎的常见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神经体液因子、细胞、分子、基因水平阐述.大量试验研究证实,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时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血浆尾加压素Ⅱ、利钠肽等因子可随病程进展而发生变化,同时心功能下降还与心肌细胞病理损害、心肌细胞凋亡、肌球蛋白重链成分的变化、心肌细胞钙代谢障碍及血浆纤维蛋白原Bβ-455G/A基因多态性有关.
作者:彭陈岑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目前认为有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炎性细胞的参与.单核巨噬细胞能够分泌、调节多种炎性介质和蛋白,并和其他炎性细胞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炎性网络,使COPD患者肺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聚集、浸润,肺内损伤与修复交替出现,引起肺泡壁破坏和肺纤维化.单核巨噬细胞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作者:文明智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指盆底支持系统因退化、损伤所致松弛而引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困难和盆腔器官脱垂.目前,对于盆底解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解剖学,功能性解剖受到更多关注.盆底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系统,易并发多个盆腔脏器功能异常,而临床物理检查常常不够全面、准确,术后复发率较高.盆底功能磁共振全面评价盆底形态及功能性病变,为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临床依据,明显减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李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2例,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8、12、24周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各项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有效率为59.7%.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李艳彬;方勇;杜贤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近年来,侵袭性曲霉菌病(IA)发病率逐渐增高,IA的病死率高.对于I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极为重要.除了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方法外,新的诊断方法还有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抗真菌药物的不断研究更新,为临床上治疗LA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黄星辉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已经应用于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并可以利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技术、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曲面重建等多种三维处理得到支气管动脉图像,在肺癌血供的研究和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方面有初步应用.随着CT设备及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对多层螺旋CT造影认识的提高,其临床应用日益增多.
作者:王强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糖尿病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越来越受到重视.糖尿病合并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除了与高血稽状态、低血糖有关外,还与胰岛素作用不足、胰岛素抵抗、血管因素及糖尿病病程有关.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障碍,早期识别糖尿病认知障碍对早期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睛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通过其下游基因的调控,在楮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高血糖使心血管系统HIF-1α活性过高,促进心血管并发症及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加重糖尿病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打击.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程度相关.高血糖通过对肾脏及皮肤HIF-1α的水平和活性的改变,损害肾脏对缺氧状态的适应性反应,延缓皮肤创伤愈合的过程.HIF-1α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作者:商跃云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骶髂关节炎为标记性特点,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风湿性疾病.在强直性脊柱炎药物临床试验及临床治疗中,磁共振成像是评估炎症活动的有效工具,对慢性结构性病变也有一定的检测能力.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组开发评分系统来量化治疗效果.
作者:郑楠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原因之一,对ICVD或ICVD高危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在早期发现、预防及控制ICVD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早期检测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无创技术成为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热点,主要技术有: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研究肱动脉内皮损伤情况;检测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脉压和脉压指数,评估大动脉僵硬度;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测量踝臂指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上述技术的应用有助干早期诊断ICVD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李瑶宣 刊期: 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