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颖;王柏颖;王满庆
近年来鼓室用药治疗内耳疾病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该方法保留了完整的内耳结构、安全性较高,是目前针对内耳局部的主要给药方式.鼓室用药优于胃肠或静脉给药,可避开血-迷路屏障直接进入内耳使得内、外淋巴液中的药物浓度较高;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实践中,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内耳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阐述了近年来类固醇激素鼓室内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方面的进展.
作者:王亚林;汪银凤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皮肤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之一.而紫外线是诱发鳞癌的主要因素,但其诱发皮肤癌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中中波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的DNA损伤是诱发皮肤癌的基础.p53、Fas/FasL、砷及免疫抑制等因素在中波紫外线诱导的鳞癌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对中波紫外线造成的光损伤又有多种修复途径.
作者:李艳茹;王晓彦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血脑屏障是阻碍药物进入大脑的主要因素,血脑屏障上皮细胞闻的紧密连接使药物很难渗透入脑.从而显著增加了临床药物治疗颅内疾病的难度.连接抗体的脂质体或免疫脂质体可作为特定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分子包裹并靶向运输到相应组织或器官内.本文将总结如何应用这种技术将药物转运通过血脑屏障,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许蓓;肖农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脑膜瘤是人类常见颅内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影像学资料是其术前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直观地、清楚地、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同时能够评价静脉窦的通畅程度和颅骨的改变,并能模拟手术入路,增加手术安全性.因此,多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运超;詹书良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采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对48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室问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 48例患者中4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8%,未成功的2例均因多出口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其中36例封堵右心室面破口,10例封堵左心室面破口,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3个月随访时均消失;术中出现脑栓塞1例,2个月后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术后6d出现问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疗3d后传导阻滞完全消失.结论 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应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长厚;牛和平;付金国;马晓丽;万艳芳;费玲;陈树平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生长因子.研究表明,其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其在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作了阐述,说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作者:雷娜;黄桂林 刊期: 2008年第19期
本文以心理社会因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身状态影响为线索,归纳整理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理因素影响的机制和危害、心理特征分析的作用、心身研究的重要进展以及中医治疗的效果,即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身研究和中医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贾锡莲;崔维强;王宝仙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肠神经胶质细胞除了对神经支持功能外,可能还具有许多复杂的内平衡调控功能.例如对肠屏障功能和内稳态的调节,神经周边内环境和肠动力内平衡的调节,钙平衡及离子平衡的调节,神经介质功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维持了肠神经系统的完整性.近发现,肠神经胶质细胞在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为大家提供重新认识这些疾病的窗口,有助于相关消化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吕健 刊期: 2008年第19期
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医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合时宜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变.本文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存在的医学英语教学工作未得到重视,从教材、师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作者:刘莉 刊期: 2008年第19期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由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多灶性脱髓鞘和轴突损伤的疾病.神经干细胞移植是一种被日渐关注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优势在于它不仅可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而且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作为一种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多发性硬化症.本文针对近几年国际上对神经干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中的研究加以总结.期望会对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吴凤岚;王正毅;刘爱莲 刊期: 2008年第19期
高血糖状态影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急性心肌梗死常因应激状态以及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高血糖具有较高的炎性反应状态,加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炎性反应,高血糖也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再灌注.故应积极控制高血糖状态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
作者:于宏颖;王柏颖;王满庆 刊期: 2008年第19期
水通道蛋白4(AQP4)是在脑高表达的一种水通道蛋白,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尤其在与毛细血管和软脑膜直接接触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丰富,是控制水进出脑组织的通道.AQP4的功能和表达的失调与大脑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包括脑水肿、脑积水、脑卒中、肿瘤、感染和癫痫等.本文综述了AQP4与脑水肿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岩;陈国忠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由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复杂性,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结节病变治疗原则各不相同,故本文对甲状腺结节病变的超声诊断进展予以综述,有望为临床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朱祥胜;李国杰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机体维持正常血压和渗透压的重要调节机制,它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近年来,对RAS系统的研究使该系统不断的被完善.包括新发现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1~7)、血管紧张素受体2(A12),组织局部的RAS系统等等,同时在以RAS系统为靶点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如醛固酮抑制剂、醛固酮合酶抑制剂,肾素抑制剂等.本文就RAS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开综述.
作者:陈杰;马向华 刊期: 2008年第19期
钠-氢交换蛋白质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的主要细胞膜蛋白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内pH值,使之保持在生理范围之内.细胞内pH值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增殖、分化和死亡,以及细胞的移动和肿瘤细胞的转移.
作者:周慧芬;刁路明;赵红刚 刊期: 2008年第19期
急性肾衰竭是急症患者中常见疾病.病死率高,缺乏有效预防措施.凋亡与急性肾损伤有关,但其调节机制不明.信号转导、生长因子、p53等途径可能参与肾脏炎症和凋亡过程.现综述凋亡与急性肾衰竭的关系.通过改变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望为临床ARF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葛成国;靳风烁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因素有脂肪代谢异常、PTEN、抵抗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脂联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Υ和胰岛素受体底物.胰岛β细胞既是胰岛素分泌细胞也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作者:曹鹏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内镜在处理胆囊切除术后对胆管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l腹痛等症状者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ERCP),对明确为胆管并发症者作以下治疗:①胆管残余结石行l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取石;②胆管部分狭窄行内镜胆管扩张后置内支架治疗;③胆总管完全横断继以外科手术治疗;④胆漏者行留置鼻胆引流管.结果 26例并发症者中,胆管残余结石19例(占76%),结石均予以取出.胆总管部分狭窄2例(占8%),随访半年,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胆总管完全横断1例(占4%),行外科手术.胆漏2例(占8%).内镜治疗后48h关闭.1例治疗失败,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肌功能不全,经乳头肌切开,症状缓解.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临床上怀疑有胆管并发症.应尽早行ERCP检查,明确病因,予以相应治疗.
作者:徐秀云;王淑萍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眼表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手术是去除本病的惟一方法,但术后复发率很高.临床上应根据翼状胬内的类型(原发性或继法性)、病变分期、程度、部位及角膜缘状态的不同而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愈后效果、降低复发率及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作者:张淑静 刊期: 2008年第19期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因复杂.遗传因素起很大作用.Nkx2.5是重要的转录因子,与心脏发育、功能维系密切相关;Nkx2.5的突变可以导致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先心病等疾病.本文就转录因子Nkx2.5与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开如;丁建东 刊期: 200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