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肺癌的疗效及影像分析

蒋建文;张军曙;吴世行;刘海燕;陈勇

关键词:肺癌, 氩氦刀,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摘要: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肺癌的影像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利用CT引导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90例肺癌患者.结果:肺部肿瘤冷冻后CT显示病灶区出现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随着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时间延长,大部分肿块较前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疗效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以CT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随访,有效率分别为89.9%、85.9%、80.0%、66.2%.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我国技术市场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文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行了调研,并针对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中认识到把技术市场仅仅理解为从事技术交易的场所,或把它看作是一项单纯的商业活动,更有甚者把技术市场看成仅仅是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是一种狭义甚至是狭隘的简单化的认识.对技术市场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起初它不会是完美的,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它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来逐步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高雷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在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慢性肺部感染中的功能变化.方法:选取54只小鼠,将含有铜绿假单胞菌(PA)的琼脂糖珠经气管灌注小鼠,建立PA慢性感染的动物模型为PA组(30只).将给予无菌琼脂糖珠灌注气管的小鼠设为对照组(24只).检测两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23(IL-23)的浓度,观察肺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CD11c的表达情况,对部分肺匀浆行细菌培养.结果:PA组出现病理改变,肺匀浆培养出PA.对照组病理改变不明显,细菌培养阴性.PA组肺泡灌洗液IL-23的浓度、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11c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多(P<0.05),它们在3 d达到峰值,7 d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在小鼠的PA慢性肺部感染中,突树状细胞对宿主的免疫系统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与其分泌的免疫调节因子IL-23有很大的关系.IL-23可能是阻止慢性炎症反应的一个有效靶标.

    作者:朱松雷;丁凤鸣;沈策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肺癌的疗效及影像分析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治疗肺癌的影像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利用CT引导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90例肺癌患者.结果:肺部肿瘤冷冻后CT显示病灶区出现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随着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时间延长,大部分肿块较前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疗效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以CT平扫和增强扫描进行随访,有效率分别为89.9%、85.9%、80.0%、66.2%.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蒋建文;张军曙;吴世行;刘海燕;陈勇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HPLC法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其氯霉素二醇物含量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其分解产物氯霉素二醇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Eclipse XDB-C18柱(5 μm,4.6 mm×150 mm);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40.0∶60.0∶0.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2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结果:氯霉素与氯霉素二醇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8%、100.36%,RSD值分别为0.40%、0.42%;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0.96~109.60 μg/ml(r=0.999 9),氯霉素二醇物的线性范围为1.95~39.00 μg/ml(r=0.999 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建议作为医院制剂含量测定的检验方法.

    作者:倪晓霞;郑绍忠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护理进展

    小儿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小儿影响较大,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有利于促进疾病痊愈.本文从对该疾病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护理依据.

    作者:梁红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Tei指数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评价甲亢患者左心功能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临床确诊为甲亢的63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分为单纯甲亢组(n=35)和甲亢心组(n=28),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测算出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及E/A;Tei指数.并与正常对照组(n=34)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相比,甲亢心组的LVDD、LVS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相比,甲亢心组的LVEF及LVF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甲亢心组的E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心组的A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亢心组的E/A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甲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甲亢各组的Tei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甲亢心组高于单纯甲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甲亢患者早期即有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变;Tei指数能敏感、客观、无创、早期评价甲亢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异常.

    作者:唐文峰;范存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萍乡市区2008~2010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现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本市区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率、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分布及性别因素,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湘雅萍矿合作医院、萍乡市人民医院及萍乡市妇幼保健院三家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3 756例患儿采用明胶颗粒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中MP-Ab滴度.结果: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检测患儿3 756例,其中,阳性1 266例,阳性率为33.71%.MP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季多发,男、女患儿阳性率分别为30.67%和38.60%,二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岁以内患儿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年龄段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8~2010年间萍乡市区MP发病率除个别月份偏高外,基本稳定.结论: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体之一,好发于1岁以上儿童,2008~2010年萍乡市区MP发病率基本稳定,但临床上应加强对MP感染的监控,特别是对婴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邹机朝;熊升华;程均;华锋;黄婷;陈桃秀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辛伐他汀凝胶骨架缓释片制备工艺与体外释放考察

    目的: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辛伐他汀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并考察其制备工艺、体外释放条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通过Ritger-Peppas模型探讨缓释片的释放机制.结果:缓释片体外释放受到溶出仪转速的影响,转速越大,药物释放越快;制粒方法、片剂硬度与溶出装置对体外释放无显著影响.缓释片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12 h释放度达到80%以上,其释药过程为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共同作用.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简便可行.所制备的辛伐他汀缓释片释放缓慢、平稳,符合制备要求.

    作者:石雷;范长春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肝胆外科T管引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究肝胆外科T管引流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以及对应的护理措施改进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02年6月~2010年3月进行胆道T管引流的2 3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应的护理缺陷,并讨论改进方向.结果:2 356例患者中共39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T管脱落13例,T管堵塞12例,胆道感染8例,胆漏5例,胆管十二指肠瘘1例,均于治疗后好转.结论:T管引流是我国肝胆外科术后常规使用的引流方式,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并发症,护理工作者必须在工作中提高警惕,对各种并发症提高预见性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作者:钟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湿润烧伤膏与磺胺嘧啶银霜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湿润烧伤膏(MEBO)暴露再生疗法与磺胺嘧啶银霜(SD-Ag霜)抗炎疗法在修复烧伤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不同原因、不同分度、于伤后0.5~12.0 h入院的6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烧伤创面采用MEBO暴露再生疗法,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磺胺嘧啶银霜抗炎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时间、感染发生率、手术植皮例数及瘢痕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第3、6、9、12天创面愈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16.20±5.47)d,对照组为(20.50±5.24)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瘢痕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患者需手术植皮,对照组13例患者需手术植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烧伤创面修复中,美宝湿润烧伤膏暴露再生疗法优于磺胺嘧啶银霜抗炎疗法,不仅能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还能降低瘢痕发生率,减少手术植皮患者比例.

    作者:杨伯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早期预防性抗生素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感染防治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感染防治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180例,其中,83例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抗生素组),97例未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未用抗生素组).抗生素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19例,未用抗生素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23例.观察抗生素组及未用抗生素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抗生素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26.5%)与未用抗生素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2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ICU天数及30 d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组糖尿病患者感染发生率为31.6%,未用抗生素组糖尿病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丽霞;杨铁城;李建国;于东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剖宫产率上升的循证评价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剖宫产率上升的循证评价.方法:本文研究了我院2000~2009年这10年间剖宫产构成比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循证医学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结果:剖宫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4.63%上升至2009年的12.34%,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巨大儿剖宫产率则由45.00%上升至72.92%,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社会因素是2000~2009年里变化明显的一个剖宫产指征.结论:剖宫产率上升与巨大儿发生率上升有关,更与非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有关.

    作者:张琳;董明珍;熊爱保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206例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的比较结果,并分析NT-proBN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不同病因患者的NT-proBN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浓度随心力衰竭的分级增大而升高(P<0.05);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P<0.05);NT-proBNP浓度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相关(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显著升高,其检测值越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其对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阿布都卡地尔·阿布都拉;阿布都乃孜尔·肉孜;艾克帕尔·阿布都克里木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结直肠癌血清CEA和CA19-9的表达与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的表达及其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52例为结直肠癌组,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均进行CEA、CA19-9检测,并对两指标表达均阳性的19例患者进行治疗后跟踪检测.结果:结直肠癌组CEA、CA19-9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EA、CA19-9单项检测均有较高特异性,两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有效性均提高,但较CEA、CA19-9单项目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指标均阳性的19例患者治疗后CEA、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绝大部分恢复正常.结论:CEA、CA19-9检测对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疗效判定及复发预测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浩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点,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本文概述了我国研究生,尤其是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进一步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导师队伍、培养过程、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并探讨了提高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新亚;柯瑜;宣江雷;赵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Snail基因与食管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索Snail基因与食管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关系.方法:体外合成Snail序列特异性双链小干扰RNA,转染人食管癌细胞EC9706,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干扰效果,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经Snail特异性siRNA干扰后细胞Snail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随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nail 基因与食管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有关,采用siRNA干扰Snail基因的表达能有效逆转食管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作者:鲁秦安;康龙丽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肺栓塞危险因素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索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我院确诊的肺血栓栓塞28例的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和疗效.确诊方法以心脏、下肢静脉彩超和肺部CT造影(CTPA)为主要依据.结果:确诊肺栓塞28例,患者平均年龄62.8岁,有相关基础疾病者26例,占92.9%.低分子肝素和(或)华法林治疗11例,尿激酶(UK)溶栓治疗17例.抗凝治疗患者10 d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溶栓治疗患者48 h内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均有明显改善,但终4例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肺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复杂,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肺栓塞的标准治疗方法有效,应当重视发病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及治疗.

    作者:王丹;赫兰学;王雁先;杜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脐血瘦素水平与几个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指标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评估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探讨脐血瘦素水平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方法:90例健康新生儿在夹闭脐带后分别采集脐静脉血2~4 ml,采用ELISA法测定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头围、计算体重指数(BMI)、胎龄.结果:脐血瘦素水平与出生体重(r=0.513,P<0.000 1)、头围(r=0.413,P<0.01)、出生身长(r=0.308,P<0.000 1)、BMI(r=0.238,P<0.000 1)、胎龄(r=0.220,P<0.01)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脐血瘦素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有关,瘦素水平出现异常可能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因素之一.

    作者:黄淑瑜;张淑清;廖敏;陈蔚瑜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与奈达铂联合5-氟尿嘧啶作为一线方案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紫杉醇(PTX)联合奈达铂(NDP)与奈达铂(NDP)联合5-氟尿嘧啶(5-FU)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研究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共42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PTX+NDP组、NDP+5-FU组.PTX+NDP组21例,给予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NDP+5-FU组21例,给予奈达铂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每3周重复1次,每例至少完成2个周期的化疗,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有效率为66.67%,1年生存率为42.86%.而奈达铂联合5-氟尿嘧啶方案有效率为38.10%,1年生存率为33.33%,两组的疗效及生存率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同的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其中,紫杉组有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及脱发.结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作为一线方案治疗中晚期管鳞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疗效高于奈达铂联合5-氟尿嘧啶方案.

    作者:谭章华;赵娇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血脉舒颗粒剂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目的:观察血脉舒颗粒剂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血栓性静脉炎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9例.治疗组给予血脉舒颗粒剂,2粒/次,3次/d;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片,75 mg/次,3次/d.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5% vs 73.6%),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脉舒颗粒剂对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可改善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活血化瘀、抗栓、消肿作用.

    作者:陈晓雷;王琳;李新新 刊期: 2011年第26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