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枪击复合伤合并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的护理体会

李作君;仇丽娜;滑翠丽

关键词:复合伤, 十二指肠残端瘘, 护理
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枪伤致腹腔内多脏器严重损伤,双上肢贯通伤,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的护理体会,重点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抗凝方法在血液灌流中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

    通过将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血液灌流中抗凝效果、安全性以及使用肝素的实验室监测方法进行比较,认识到正确使用低分子肝素实施血液灌流安全、高效、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建业;秦伟涛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牙周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派丽奥治疗牙周病的疗效.方法:将口腔科门诊就诊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牙周基础治疗后,治疗组采用派丽奥软膏牙周袋局部上药,每周1次,共4周;对照组牙周袋内滴入碘甘油.治疗1个月结束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0.0%,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派丽奥软膏可用于牙周炎的辅助治疗.

    作者:付黎明;李萍;杨丽华;黄云;尤欣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血站关键设备的科学化管理

    目的:加强血站关键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保证血液质量安全.方法:对血站关键设备的使用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建立规章制度、做好日常维护保养校验、建立设备档案、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完善预防维修制度等.结果:通过对关键设备的有效控制,将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维修纳入血站质量体系,保证了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论:只有对关键设备的科学化管理,才能提高设备的良好状态.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作者:师玉红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贲门癌术后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目的:贲门癌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术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又相对较长,除去住院治疗时间,患者大多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对康复期患者的支持和照护是必须的.方法:家庭康复护理是多方面的、细致有条理的护理方法.护理方法是否得当、到位,直接关系到术后患者的身体、心理康复效果.结果:所有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有效正确的家庭康复护理,能巩固患者在医院的治疗效果,加快术后患者的康复,并使其积极面对自己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董广珍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骨牵引患者68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骨牵引患者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骨牵引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总结2002年1月~2010年3月68例实施骨牵引患者的资料.结果:通过采用舒适的护理,本组68例骨牵引患者的不舒服度明显降低,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骨牵引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以有效减轻骨折患者的疼痛,提高骨牵引患者卧床期间的生活质量.具有操作简便、对肢体损伤小、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作者:田竞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谈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解剖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教师很难深入讲解,从而影响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本文总结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顾隆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通过对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表现为恐慌、焦虑、抑郁、偏激和心存侥幸,分析了形成上述心理特点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阳康丽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颈椎椎板成形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对我院在2003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73例颈椎疾病患者,采用经后路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术前和患者充分沟通,手术中置患者于舒适、安全、便于操作的俯卧15°~20°头高足低位,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保持各种管道的畅通,每30分钟询问患者1次.护士熟悉手术器械名称和手术步骤和方法,积极、认真、全方位配合患者和医生完成手术.结果:73例患者顺利通过手术,无呼吸道堵塞、压疮、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术期护理,手术护士技术熟练加强术中配合,尤其是患者体位的摆放、保持呼吸道和各种引流畅通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晓倩;陈静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健康指导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指导,包括生活方式指导、用药指导、血压监测指导、出院后指导等.结果:120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不正确监测血压明显减少,能够坚持合理用药和出院后定期复查.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指导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瑞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用药干预对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用药干预对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对照组)和2009年(干预组)出院的部分手术病例,观察其围术期用药况,评价药物应用合理性.结果:干预组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的使用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药干预可显著提高本资料来源医院普通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干预后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何思森;李桢;贺国洋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超早期亚低温组(30例,术中亚低温组)和术后亚低温组(32例,对照组),前者进入手术室即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于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两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10 d,期间监测ICP、血糖、全血乳酸指标: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伤后36 h术中亚低温组血糖、全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72 h术中亚低温组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个月COS评分,术中亚低温组良好率为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率43.7%(14/32)(P<0.05).结论:将亚低温治疗提前至术中应用,较术后进行亚低温提前数小时,更有利于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代谢,减轻酸中毒,降低脑压改善脑灌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作者:郑庆棠;陈卓;解丛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PBL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的基本要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综合的相互合作和交互式学习.PBL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自学、临床操作、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文章就妇产科学专业课程在多媒体环境下开展PBL教学的条件以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以期为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作者:孙晓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内固定与外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两种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2009年6月我院骨科应用内固定与外固定方式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各46例,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30个月至骨折愈合后,平均14个月.结果: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相比,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疗中,内固定折复位好、固定可靠、更加实用、有效,内固定为首选.

    作者:林春豪;吴华贵;黄伟东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吸烟、大量饮酒、体力运动减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机体炎性反应、遗传因素这些因素很容易引发冠心病,本文对这些危险因素详细阐述,并从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病变者与自身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病变者与血脂代谢这两方面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冠心病要加强预防;并且加强多基因联合分析,找到冠心病的致病基因并指导基因治疗的研究方向.

    作者:刘海红;李海珍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阳桃叶的化学成分预试验研究

    目的:初步判断阳桃叶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方法:通过试管反应法和滤纸反应法,对其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酸水提取液及石油醚提取液分别进行化学成分预试验.通过与多种试剂反应,观察反应现象.结果:阳桃叶可能含有糖、皂苷、有机酸、黄酮、挥发油、鞣质及酚类成分.结论:此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阳桃叶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廖彭莹;卢远飞;何俞勤;杨省;王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和中医证属.方法:对3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并采用GCS预后评分表(GOS)评分.结果:36例患者按GOS评分结果,轻型患者11例全部恢复良好;中型13例,其中,恢复良好4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重型患者12例,其中,恢复良好1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2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较满意.弥漫性轴索损伤中医辨证为气闭瘀积阻脑证.

    作者:彭洪;龙中林;彭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颅内生殖细胞瘤影像学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生殖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方法.方法:应用CT扫描采用常规轴位扫描,以OM线为基线,层厚5 mm,层距5 mm,部分病例进行颅底扫描、冠状位扫描.MRI采用每位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应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行横轴位、矢位及冠状位检查;增强对比剂应用Gd-DTPA,剂量0.1 mmol/kg,经肘静脉注射.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病变位于鞍区的11例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混杂,边缘清晰,CT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均匀强化,其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略增加,同时行MRI检查,24例病变位于基底节区、松果体区及鞍区的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形病灶,T1、T2加权像呈均匀等信号.结论:CT和MRI联合应用可以有效诊断颅内生殖细胞瘤.

    作者:邓新源;梁菊香;罗志程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脑钠肽测定在心力衰竭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腩钠肽(BNP)水平在诊断心力衰竭以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BNP水平,以纽约心脏功能NYHA分级评定心功能.结果:按NYHA分级,从Ⅰ~Ⅳ级,血浆BNP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随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和心功能的恶化,BNP水平逐渐增加,二者呈正相关;血浆BNP>800 pg/ml患者2年内死亡率为75.00%,明显高于血浆BNP<200 pg/ml患者的心力衰竭死亡率(5.26%).结论:血清BNP水平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病情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应涛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HPLC测定乳酸卡德沙星中卡德沙星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乳酸卡德沙星中卡德沙星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01 mol/L柠檬酸溶液-乙腈-甲醇(84:16:10)(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5.0);检测波长:327nm;流速:1.0 ml/min.结果:卡德沙星在0.30~0.70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7%,RSD=0.4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卡德沙星中卡德沙星的质量控制.

    作者:马杰;高媛;赵玉新;李国峰 刊期: 2010年第19期

  • 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肺心病病情复杂、合并症多、病情易反复,为了提高疗效,加强对肺心病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方法:对肺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然后对方法及经验进行梳理、分析.结果:通过对肺心病患者有效、正规化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加强护理,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铉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