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43例疗效观察

陈彩凤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 毛细支气管炎, 小儿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及吸氧等对症处理,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 d.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率(90.7%)明显高于对照组(76.2%)(P<0.01),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8.7±4.6)d与对照组的(11.2±5.0)d相比明显缩短(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可以快速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无创正压通气在COPD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治疗(抗感染、祛痰、平喘、应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治疗组42例,除常规治疗外,加用无创正压通气4h,每日2次,共2 d.结果:治疗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PaO2上升和:PaCO2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COPD呼吸衰竭疗效显著,使用简便,并发症少,提前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避免气管插管,减少院内感染及抗生素的应用.

    作者:张家彭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中药片剂压片工艺探讨

    随着新辅料、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中药片剂制备技术不断提高,但由于中药固有的特性,在生产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药片剂压片工艺的分析,阐述了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作者:何屹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胆碱酯酶在肝脏疾病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胆碱酯酶在肝脏疾病检测中的应用.方法: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急慢性肝脏疾病156例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迁延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与正常组进行ChE、ALT检测比较.结果:各肝病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肝病患者血清ChE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降低程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平行.肝病患者ChE活性与ALT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亦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胆碱酯酶在肝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测指标.

    作者:孟红宇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范措施

    急诊科护士在日常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损伤、心理社会压力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金纳新;刘亚力;石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探讨幼儿口服尼美舒利颗粒退热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幼儿口服尼美舒利颗粒退热的疗效.方法:我科于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尼美舒利颗粒对150例3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退热疗效观察.结果:幼儿口服尼美舒利颗粒前后体温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幼儿口服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有明显疗效.

    作者:王蕾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甲型副伤寒89例临床表现与药敏分析

    目的:通过对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为临床诊断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对89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液及骨髓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药敏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9例患者均有发热,血自细胞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50%有转氨酶升高、对多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尤其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头孢三代(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氯霉素敏感率大于90%,其中,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敏感率为100%,平均疗程10 d,平均退热时间5.4 d.结论:甲型副伤寒以发热为主,对多种药物敏感,考虑药物副作用、疗效、费用等因素,建议首选喹诺酮类,次选头孢类,合并肺部感染者町二者联用.

    作者:李文全;康涛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尿毒症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血清TNF-α、NO与E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时血液透析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58例尿毒症合并心衰患者透析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水平,NO与ET水平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心功能.设56例正常查体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尿毒症患者合并心衰时多伴有心脏多瓣膜反流,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小,患者TNF-α和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患者血清TNF-α与ET水平呈正相关.血清TNF-α与NO、ET与NO均呈负相关.透析后在干体重状态时TNF-α、ET浓度下降,心脏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透析前TNF-α、ET浓度与LVEF值呈负相关,TNF-α、ET浓度的升高可使心室收缩不良并舒张受限.TNF-α、ET是尿毒症患者心衰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检测患者TNF-α、NO与ET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的指标.

    作者:侯慧珍;司廷林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养血胶囊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血小板减少9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养血胶囊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口服养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每个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8.9%,治疗后患者的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例数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养血胶囊治疗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疗效明显.

    作者:宋振民;宋会群;陈述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医改形势下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意义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一轮医改方案的实施,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医护人员的医德修养在处理医患关系、医护人员内部关系及医疗部门与社会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尚未走上医疗岗位的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医德的培养.只有做到德业双修,才能为新一轮医改培养出德业兼优的后备人才,才能为建设优质的医疗队伍、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前提基础.

    作者:王珏磊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夫西地酸眼用乳剂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夫西地酸眼用乳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01 mol/L磷酸溶液-乙腈-甲醇(16:64:2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为40℃.结果:夫西地酸在20~12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9.57%,RSD为1.53%.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夫西地酸眼用乳剂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念芬;王延东;陈茂玲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 Ⅲ)分析视乳头参数与近视性屈光度、年龄、性别的关系

    目的:研究视乳头参数与近视性屈光度、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关系及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影响.方法: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 Ⅲ的青光眼模块对89例单纯性近视患者进行视乳头检测,获得一系列视乳头参数.结果:①盘沿体积(rim volume,RV)、轮廓线高度变异(height variation contour.HVC)、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mean RNFL thickness,mRNFLT)、神经纤维层横截面积(RNFL cross section area,RCSA)与屈光度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77 8、0.321 7、0.346 6、0.366 3.②视乳头各参数与年龄无相关性.③轻度近视组中视乳头面积(disc area,DA)、盘沿面积(rim area,RA)、RV、RCSA,中度近视组中mRNFLT、RCSA,高度近视组中HVC分别与性别因素明显相关.结论:①近视性屈光度及性别因素影响HRT Ⅲ的视乳头参数检测值,年龄因素的影响须进一步研究分析.②参考平面的设定使近视眼的mRNFLT的检测值较实际值偏大,影响伴有近视眼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③需建立适用于不同近视性屈光度及性别的数据库,设定更适应视乳头形状变化的参考平面,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有效性.

    作者:曹黎明;谷树严;闫东君;周鸿雁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体温计破损处置不当致汞过敏1例

    现将我科体温计破损处置不当致汞过敏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自诉既往身体健康,有清凉油过敏史,无其他药物过敏史,一位实习护士为患者普测体温时,不慎将体温计打碎,汞洒落在患者的床上,实习护士立即自行将水银清扫干净,未及时报告带教老师及护士长.

    作者:江英秀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7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常规治疗予以禁食、补液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抑酸、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必要时予以胃肠减压、镇痛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善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评判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天数、血淀粉酶恢复天数、尿淀粉酶恢复天数、白细胞计数恢复天数以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过敏、皮疹、白细胞下降至正常以下等不良反应.结论:乌司他丁作为一种新型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对于治疗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学生分成2组.对照组31名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观察组32名学生在教学中采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比较2组学生心肺复苏理论考试、技能考核成绩,调查学生对PBL结合情景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心肺复苏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4.2±9.7)分和(78.5±10.1)分(P<0.05),观察组的技能成绩为(86.1±9.5)分,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2.5±10.2)分(P<0.01).96.8%的学生喜欢PBL结合情景教学法.结论:PBL结合情景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者:王长远;秦俭;孙长怡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大庆市西城区208名老年人牙体磨损的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并分析大庆市西城区老年人牙体磨损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08名大庆市西城区老年人进行牙体磨损的检查,同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①大庆市西城区老年人牙体磨损发病率为96.15%;②Ⅱ度磨损为多,占52.0%;③牙体磨损中刷牙不正确者为多.结论:①男性牙体磨损发生率高于女性;②牙体磨损与刷牙方式不正确和个人的饮食习惯等有关.

    作者:杨丽华;张彬;付黎明;尤欣;郑杰;于金玲;李潇潇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APST)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APST患者60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AP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为主.本组非手术治疗57例,治疗2周后一般情况趋于稳定,体温逐渐下降,腹痛及腹部压痛明显减轻,腹膜炎体征趋于局限甚至消失,各项生化指标趋于好转或正常;平均住院(20.20±3.25)d,全部治愈出院.手术治疗3例,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获得临床治愈,1例患者术后6 h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结论:APST需结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综合诊断,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式,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小波;张亮;陈水雄;刘永焕;吴小林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系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现有生活方式的研究,实施从入院到住院宣教、出院指导、随访的全面健康教育,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都保持健康.

    作者:孙荣花;刘瑞云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益气活血中药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芎芪合剂)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芎芪合剂治疗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然后对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的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芎芪合剂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芎芪合剂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芎芪合剂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Glu、Asp含量的增高,并使之趋向于正常;对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抑制性氨基酸谷氨酰胺(Gln)、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芎芪合剂治疗组与模型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芎芪合剂同时还能协同增高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抑制性氨基酸Gln、GABA的含量.结论:芎芪合剂能够通过调整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的含量,达到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的作用.

    作者:张新春;吕光耀;秦秀德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4例不同病因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对比前后血小板、凝血因子、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指标,评估血液净化的治疗效果.结果:4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血小板、凝血因子升高,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其中,3例症状缓解,1例患者因原发病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血液净化是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凯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中英药理学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的比较

    药理学是医药学院校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本文对中英两国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资交流.

    作者:崔红燕 刊期: 2009年第22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