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茹;师慧青
目的:通过化学定性方法了解阜新地区居民上尿路结石的成分构成,指导临床制定防治结石及预防结石的方法.方法:采用化学定性方法对1 000例阜新地区居民上尿路结石标本进行成分分析.结果:阜新地区居民上尿路结石成分复杂,以草酸钙及草酸与其他成分混合结石居多(79%).结论:尿石症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条件、代谢紊乱及泌尿系统本身疾患有关.我们建议:①有条件的单位均应开展此项技术,这对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预防结石复发的措施提供了有效依据;②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应限制含钙高、含草酸高的食物的摄人,避免高动物蛋白、高糖和高动物脂肪饮食.
作者:耿德伟;岳惠卿;董抒华;陶梅;王吉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近年来Ⅱ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逐渐增多,如何选择适当的降压药控制血压是临床工作中不断探讨的课题.我们选取2005~2006年的门诊病人40例,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结沙坦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临床护理观察是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护理专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来,护士的观察能力与水平作为较弱的环节已经引起了广大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1].笔者通过多年的带教和管理,总结出培养、提高护士观察能力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白桂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0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诊治措施.结果:经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2周至6个月时间内面神经功能均明显好转,预后良好.结论: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为伤后3 d开始出现并进行性加重,发病后予及时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能治愈.
作者:尹惠广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从胰岛素应用以来,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死亡率明显下降,但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并未明显下降,特别是糖尿病肾病导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死亡率日益增高.如何防治糖尿病肾病是当前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作者:张连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源是老鼠等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跳蚤类,肺鼠疫也可通过呼吸飞沫传染.鼠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属甲类传染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鼠疫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回升,人间鼠疫病例迅速增多[1].
作者:孙晓莉;韩智敏;陈长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是宫颈病变的两种诊断技术.1941年,巴氏首次报道宫颈涂片诊断宫颈癌,杨大望1951年首次将巴氏阴道细胞学检查引进我国,其阳性准确率可达85%~95.4%,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但其敏感率较低,约为41%,假阴性率为15%~40%.
作者:凌玉婕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并发症,但是并发急性肾小球肾炎伴高血压脑病临床罕见报道.本院近几年发现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帆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近年来,医疗纠纷正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呈现出5高趋势:各种形式的医疗纠纷发生数量高,到卫生行政部门上访人数高,诉讼数量高,患者提出的赔偿数额高,社会传媒曝光频率高.而武汉的医疗纠纷则呈现出4个特点:①发生率上升.
作者:戴倩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手术加健择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中晚期胰腺癌病人56例,采用姑息性手术加泵植入区域化疗健择为主的化疗方案.结果:行姑息性手术加术后以健择为主的化疗方案的患者分别生存0.5~3年,中位生存期19个月,同时复发和转移率也很低,且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及Ⅳ度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是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有效、安全和低毒的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冯爱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天龙咳喘灵胶囊(TLC)防治大鼠慢性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NO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低氧组和低氧+TLC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两组置于常压低氧舱内饲养,10 h/d,共28 d,然后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动脉血中NO含量及NOS活性,并分析平均肺动脉压和NO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氧组大鼠mPAP显著升高;TLC干预后能显著抑制低氧所致的mPAP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慢性低氧使大鼠动脉血中NO含量和NOS活性显著降低,而低氧+TLC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O含量和NOS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mPAP与血浆NO含量之间呈负相关(r=0.745).结论:TLC可通过增加NO含量,抑制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作者:叶慧玲;王峰;余湘文;潘素滢;郑晓和;郭丽媛;潘俊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GL)诱导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GL处理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结果:50、100 μmol/L浓度的GL能诱导前列腺癌细胞DU145凋亡,凋亡率与剂量成正相关;DU145随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变化,细胞周期分布呈现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高,并出现典型的凋亡峰.结论:甘草甜素能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并明显抑制癌细胞增殖,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
作者:王英俊;刘方州;侯勇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以及高血压的高发病率和低控制率,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使大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存活,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从2005年1月~2006年2月我们根据无症状性心衰的诊断标准,收治96例患者进行追踪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9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SAP是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的急腹症,非手术疗法则可纠正其引起的一系列早期病理生理改变,并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结论:对SAP不再是针对清除胰周及胰腺坏死组织的手术治疗,而主要是应用积极、有效、综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处理胰腺感染等并发症,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许宏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Ⅰ CTP)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和疗效判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为诊断标准,采用ELISA法检测48例前列腺癌患者(无骨转移19例,骨转移29例)和4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血清Ⅰ CTP水平,34例前列腺癌患者(无骨转移16例,骨转移18例)经综合治疗后复查血清Ⅰ CTP.结果:骨转移患者血清Ⅰ CT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骨转移组(P<0.001),在骨显像分级组间(M2与M3),血清Ⅰ CTP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1),骨转移患者治疗后血清Ⅰ CTP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结论:血清Ⅰ CTP可用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并反映骨转移的程度以及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曹海燕;刘露;何国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复发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笔者在呼吸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多年,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我科目前有近1/3的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可大多数患者不能正确认识氧疗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
作者:吴云霞;方咏梅;张李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国外研究表明[1],对骨质疏松症而言,传统的评价疗效和选择疗法的指标已不够灵敏,要全面了解干预措施的效果,一种新的临床评价指标--生命质量评价--正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作者:孙丁;王津涛;冯曦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参麦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并设单用参麦注射液治疗的66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参麦注射液配合针灸组痊愈26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69.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配合针灸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美霞;赵金池;吕红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牙周康胶囊中甲硝唑和芬布芬含量的离子对HPLC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250 min×4.6 mm,5μm)色谱柱,以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80:20,含0.01 mol/L庚烷磺酸钠),用磷酸调pH至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5 nm,采用峰面积外标法.结果:甲硝唑和芬布芬线性范围分别为21~100μg/ml(r=0.9999)和16~79 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RSD=0.93%)和100.4%(RSD=0.44%).结论:采用离子对HPLC法测定牙周康胶囊中甲硝唑和芬布芬含量,方法准确,操作简便,回收率高.
作者:朱健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76株不动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筛选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确证法进行.结果:临床分离的76株不动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17株(产ESBLs率为22.37%),对各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主要耐药机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对提高感染治愈率及减缓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有重大意义.
作者:孙继猛;郭之跃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