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升血小板胶囊配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

梁金秋;尹薇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西医结合治疗, 升血小板胶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升血小板胶囊.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87.5%,临床观察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升血小板胶囊配合激素更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病人中的作用.方法:将248例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的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24例,对照组施行高血压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制订睡眠干预计划,重点给予健康教育、心理、行为的对症干预,出院后跟踪观察.结果:出院时干预组睡眠总体情况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对症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高血压病人睡眠障碍程度,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康复.

    作者:王爱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加强行风建设促进医院发展

    医院的行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服务行为、技术水平、行风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所以社会对医院的要求特高,对医院不正之风的反映也较为强烈,是社会和群众为关注的部门.

    作者:林国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高校影像教学中X线的合理使用与防护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X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X线的发现和发展对医学科学的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除普通X线外,又发展了CT、SPECT、PET及X刀、介入等,这些设备都已广泛应用于人体各脏器系统疾病的检查、诊断与治疗,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准确的信息.

    作者:蒋高民;刘国浩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肾囊肿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囊性肾病变是人体多见的囊性病变,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大类.遗传性的以多囊肾多见,非遗传性疾病以单纯性肾囊肿为常见.

    作者:朱爱菊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移床技术在下肢动脉CE-MRA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移床扫描(MobiTrak)技术在下肢动脉CE-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临床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病人进行CE-MRA检查.其中7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4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下肢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并得到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靶血管显示优9例,良2例.结论:移床扫描技术能准确地整体评价下肢动脉病变,是一种创伤小、简便、可靠、有应用潜力的检查方法.

    作者:钟兰生;邓小霞;刘锦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小儿急性阑尾炎治疗的临床探讨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小儿急性阑尾炎发病率较成人低.据文献统计[1]: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为2.5%~10.0%,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率约为1~3.5:1.

    作者:李卫国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早期未破裂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护理探讨

    探讨早期未破裂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病人的护理,认为术后低流量间歇给氧、及时的体位调节、早期离床活动有助于减轻病人术后肩背酸痛,尽快恢复胃肠功能,预防术后肠粘连、盆腔粘连;同时要注意腹部创口的观察和护理,做好感染的预防;重视病人隐私的保护,加强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病人出院后治疗依从性好,输卵管复通率高.

    作者:程少坤;陈少兰;刘桂心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血液灌流在重度中毒病人抢救中的临床应用

    急性中毒发病急,症状严重,变化迅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常因很多毒、药物无特效的解毒剂而导致病情加重、病死率增高.目前对分子量大,易与蛋白质结合,脂溶性高的严重中毒病例,采取常规治疗难以医治,我院急诊科自2004年以来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的方法治疗抢救重度药物中毒,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张跃辉;钱红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的文化策略

    医学文化在指导医学实践、协调医学行为、维系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疗主体迫于社会压力而过于注重自我防护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文化策略,包括优化医疗活动和谐机制,强化医学实践伦理道德,平衡医患关系义利诉求,规范医疗行为执业规则,完善医疗监督社会职能等,这些都是构建医疗主体社会压力缓释机制文化策略的重要方面.

    作者:昝加禄;昝旺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3种注射液配伍的化学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维生素C、氯化钾、地塞米松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维生素C等注射液配伍前后溶液的含量,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微粒以及含量的变化.结果: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维生素C等配伍后,5 h内溶液的含量、pH值、微粒等均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与维生素C等配伍后,溶液基本稳定,上述药物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习丹;胡建新;张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死亡相关原因临床分析

    目的: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死亡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以降低此病的病死率.方法:对1998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2例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OSC患者的病死率与性别无关,与治疗方式、发病至治疗时间长短和有无并存病有关.结论:对于AOSC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尽早手术治疗,及时胆道减压,积极抗感染、抗休克、全身支持治疗是治疗本病及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主要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方法.

    作者:陈喜志;钟宏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盐酸奈福泮萘普生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报告

    盐酸奈福泮萘普生系由奈福泮(Nefpam,Nef)和萘普生(Naproxcn,Nap)按1:5的重量比组成的一种新型西药复方制剂,为我院申报的自制制剂.奈福泮为一种新型镇痛药,对中、重度疼痛有效[1];萘普生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1].

    作者:袁晓明;王强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

    目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及护理.方法:病人人院后除进行常规治疗外,未手术病人于伤后第3天,手术病人于术后第3天开始颅内营养支持,用鱼汤、鸡汤、牛奶的作为鼻饲营养液.结果:本组21例病人中,19例患者能在伤后5~7 d内达到1 500~2 000 ml/d的鼻饲量;5例在鼻饲早期曾发现胃液呈咖啡色,隐血试验呈阳性,其中4例按常规开始肠内营养支持,耐受良好;仅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而行持续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支持.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地维护和利用肠道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同时降低治疗费用.

    作者:王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片对血胆固醇的作用及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抽样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普罗布考片4~8周,对照组未服调脂药.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检测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服药4~8周后血脂水平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对照组无变化.结论:普罗布考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对于防治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晏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信息技术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带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同时信息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不断进行广泛、深入地结合.科技信息化工作面向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化建设,搭建科技基础资源共享平台,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服务,科技信息化工作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高德海;夏梅;马鲁豫;单秋荣;李胜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医生和患者应在和谐的阳光下微笑

    在新的医改方案曙光初现的时刻,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当务之急.如果医患关系的问题不解决,无论什么样的医疗体制都不会成功.

    作者:刘林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升血小板胶囊配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升血小板胶囊.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87.5%,临床观察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升血小板胶囊配合激素更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作者:梁金秋;尹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螺旋CT在结肠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病例行螺旋CT检查,对其2D多平面重建图像(MPR)、3D透明法(Raysum)、表面遮盖法(SSD)、仿真纤维内窥肠镜(CTVE)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结肠癌的CT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与肠管关系密切,可挤压并推移周围肠管移位.部分块影内可有囊变灶、低密度坏死区及细小钙化灶.部分肠管壁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肿块有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央囊变或坏死区不强化.部分肠腔变窄,其中一例横结肠局部呈环形缩窄,CTVE图像显示缩窄处肠腔菜花状软组织结节突向肠腔内,SSD图像清楚地显示缩窄处的位置及病变肠段的长度.另有一例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处肠腔完全梗阻、闭塞,MPR图像准确地显示病变肠腔部位,手术证实定位准确,且该处肠管壁局部增厚、肿块突向腔内并堵塞肠腔.结论:将多排螺旋CT的轴位图像、MPR及三维SSD、Raysum、CTVE图像有机地结合,可以较准确地进行病变定位、良恶性定性诊断,为临床诊治结肠肿瘤提供直观、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康传红;熊雷;张元忠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睾丸肿瘤手术1例

    笔者近日遇到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为睾丸肿瘤1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男,50岁,因右侧睾丸肿痛2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7.6 ℃,脉搏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5/70 mmHg.右锁骨上可触及一蚕豆大小淋巴结(接诊医师未触及).

    作者:段有平;张建旭 刊期: 2007年第19期

  • 小儿急性中毒84例临床分析

    急性中毒是儿科常见急症,是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2000年7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中毒小儿84例,现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防止小儿中毒的发生,及时准确地抢救小儿中毒,降低小儿死亡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

    作者:陈杰;李筑颖;赵明星 刊期: 2007年第19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