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小红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并对患者GCS评分与预后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痊愈13例(46.4%),轻残7例(25%),中残4例(14.3%),重残3例(10.7%),死亡1例(3.6%).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标准,痊愈患者与轻残患者GC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中残、重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死亡患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为颅脑外伤导致的脑血管痉挛、血管损伤、血栓形成、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等原因引起,好发于基底节区,临床表现依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而有不同,患者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郭伟;杨德民;何俊德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分析依倍(rHuEPO)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贫血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36例MHD贫血患者应用依倍治疗12周,观察Hb、RBC、HCT、食欲及精神状态等变化以及副作用表现.结果:治疗前后患者Hb(g,L)分别为(69.55±.12.02)和(84.20±14.26)、RBC(×1012/L)分别为(2.82±0.64)和(3.26±0.52)、HCT分别为(0.23±0.03)和(0.26±0.05),治疗前后有极显著差异.部分患者血压升高(39%),经调整降压药物用量,血压得到控制.4例出现荨麻疹性过敏反应(11%),经对症处理消失.结论:依倍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疗效较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可控,而且价格较低,是MHD贫血患者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孔令泉;熊俊;周黄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将我们近年收治的6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运用黄芪、川芎嗪注射液和维脑路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忠敏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制备复方替硝唑凝胶并验证其疗效.方法:采用简单易行的配制和检测方法制备复方替硝唑凝胶;收集临床病例,观察其疗效.结果:平均总有效率为95.2%,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替硝唑凝胶易配易测,疗效显著,是临床治疗口腔溃疡的较好制剂,值得开发和推广.
作者:金孝灵 刊期: 2007年第21期
随着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学术会议的举办日趋活跃,但是在这些学术会议异常活跃的现象背后,很多学术会议的组织者却由于会议组织管理上的不足而造成体力、脑力的严重透支.本文从学术会议的组织、管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三方面展开探讨,以求更好地推动学术会议的管理研究.
作者:杨光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咽喉短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咽喉短小手术8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Ⅰ组)和芬太尼组(Ⅱ组).Ⅰ组采用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Ⅱ组采用芬太尼诱导,两组均持续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期苏醒质量及相关时间.结果:Ⅰ组插管时、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BP和HR明显低于Ⅱ组(P<0.05).手术结束后Ⅰ组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咽喉部短小手术的麻醉,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质量较高.
作者:高志秋;满忠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为脑复苏的研究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15 min再灌注1、6、12、24、48、72 h组.采用大鼠4条血管阻断方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UNEL法观察不同再灌注时间组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及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脑缺血损伤后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至再灌注48 h达到高峰,72 h后减少.Bcl-2表达至再灌注12 h时达高峰,再灌注24~72 h组逐渐减弱.Bax表达至48 h达高峰,再灌注72 h减少.结论:Bcl-2于再灌注早期表达增强,Bax于再灌注中期表达增强,Bcl-2,Bax比例失衡可能是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桂兰;于哩哩;白丽亚;毕长柏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研究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壁内神经形态学和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探索结肠动力减弱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3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大鼠(STC组)和15例非便秘性大鼠(正常对照组)的结肠肌间神经丛内S-100蛋白和CAD的表达,以及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结果:STC组结肠肌间神经丛S-100、CAD主要表现为:黄褐色颗粒染色变深、浓集而且均匀性降低.CD117表达数量减少,染色强度变弱,大部分出现阴性表达.结论:STC组便秘3个月的大鼠,ICC网络减少或缺失,神经节细胞功能代偿性增强而且紊乱,导致神经纤维挛缩或者欠协调.
作者:吕福东;关丽珍;刘仍海;张子诚;谷素敏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持续状态的临床症状严重.发作持续时间长,不宜缓解,是偏头痛临床发作中严重的类型之一,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并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卢英泉;邵宗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我院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手术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规范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手术患者病历336份,及相关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判断手术科室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正确.结果:被调查的病历中,治疗用药254例,占75.60%;手术期预防感染用药61例,占有18.15%;围手术期不用抗菌药物21例,占6.25%;所选用的药物敏感率在85%以上者,占92.45%;预防用药均在手术后给药;抗菌药物疗程1~35 d,多数4~12 d.联合用药方面:治疗用药多数二联,但仍有三联、四联;I类切口选项用单一品种(头孢呋辛)作为预防用药.用药频率排序: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结论:手术科室普遍选用抗菌药物作抗感染治疗或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均能选用敏感率高的药物,但在联合用药、用药时间、用药疗程、选用品种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为术后用药,医院应加强管理.
作者:罗汉电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靶控输注浓度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及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丙泊酚佳靶控输注浓度,为临床使用丙泊酚提供研究根据.方法:将30例重度颅脑损伤拟行开颅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3个观察组(每组10例).实施丙泊酚TCI,目标浓度A、B、C组,分别为3、5、7μg/ml.麻醉诱导后,给予目标浓度.分别于术前(T0)、手术1 h(T1)、手术2 h(T2)及术毕(T3)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O2)、乳酸含量差(Da-jvL).结果:丙泊酚不同靶控浓度下脑氧代谢均下降,且随丙泊酚血浓度升高,代谢进一步降低,并没有发现代谢失衡现象.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能降低脑代谢,无氧供需失衡发生,脑代谢下降程度与丙泊酚浓度升高程度相一致.
作者:吕波;温伟浩;夏凯;吴世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与中央型肺癌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支气管内膜结核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纤支镜病检及痰检证实的48例中央型肺癌与6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多排螺旋CT表现,总结各型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48例中央型肺癌中能够显示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44例,阻塞性肺不张8例:6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中能够显示支气管管壁增厚62例,管腔狭窄后扩张36例,阻塞性肺不张16例.结论:支气管管壁增厚的厚度及长度、管腔狭窄后是否有扩张,对中央型肺癌与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范金华;王桂华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使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更加准确、有效,并推动其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成为了多学科的汇集点,本文对应用于中药鉴定的主要现代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籍承厚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根据现代医院发展的形势,在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探索医院药库管理的新模式.方法:参阅有关资料,具体分析医院药库实施现代化的物流与信息管理的可行性和所受制约的因素.结果: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药库药品的物流管理.结论:借助新的控制流程,全面通畅的信息渠道,物流管理将会成为医院药库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俞海燕;徐爱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与莫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口服铝碳酸镁(商品名:威地镁)1 000 mg,3次/d;B组40例,口服莫沙必利(商品名:新络纳)5 mg/次,3次/d;C组40例,口服铝碳酸镁(商品名:威地镁)1000 mg,3次/d,莫沙必利(商品名:新络纳)5mg/次,3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铝碳酸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组的有效率87.5%,显效率70.0%,明显优于单用铝碳酸镁及莫沙必利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铝碳酸镁与莫沙必利联合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症状,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作者:金韩;黄重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为提高环状混合痔的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肛肠科2002年8月~2005年8月,应用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环状混合痔168例.经临床观察有效率100%,平均疗程28 d.结果表明,采用ZZ型电脑肛肠综合治疗仪行痔切除术.具有术中操作简便、止血快捷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费用低的特点,是一种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牛月瑶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需要按压的时间.方法:选择我科648例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输液后分别按压3 min、5 min、10 min,观察有无皮下淤血,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组的淤血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A组差异有显著性,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静脉拔针后按压5 min已能有效防止皮下淤血的发生.
作者:孟凡霞;李岩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为地高辛(Digoxin)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对结果作综合分析.结果:共监测121例,其中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为82例(占67.8%),小于0.5μg/L的为21例(占17.3%),大于2.0μg/L的为18例(占14.9%),中毒表现为13例(占10.7%).结论:口服地高辛有必要加强血药浓度监测,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达到保证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发生的目的.
作者:丘海轶;张育娟;刘斌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上消化道出血在颅脑损伤患者中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更为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出血率可高达16%~47%.
作者:徐建波;张磊;刘岩;于亚男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通过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临床分析,进一步深化对Hp感染诱发AS发病机制的认识,避免由AS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胃炎病史3年以上病人495例,经纤维胃镜检查Hp感染阳性(A组)与Hp感染阴性(B组)病人,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血压变化,明确原发性高血压(PHT)的诊断;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诊断;行头颅CT检查,明确脑梗死(CI)的诊断.结果:经x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CAS发病率、PHT发病率、CHD发病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I发病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感染诱发AS,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彦茹 刊期: 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