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韩;黄重发
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使患者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作者:李惠东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ApoFix椎板钩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ApoFix椎板钩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AdersonⅡ型)16例,陈旧性骨折3例,均伴有寰枢椎不稳,并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术前行颅骨牵引,使用ApoFix椎板钩作寰枢椎内固定并植骨.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复位并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或其他并发症.结论:ApoFix椎板钩手术操作简单,寰枢椎复位佳,固定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作者:黄超平;于书友;陈耀山;董兆君;杨世杨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对8个厂家12个批号的甲硝唑片剂进行质量评价.方法:按照中国药典方法以紫外分光度法测定含量,用转篮法测定溶出度.结果:8个厂家12个批号上市产品中7个厂家11个批号的产品达到中国药典要求,约占厂家的87.5%和产品总数的92%.结论:建议加强对药品溶出度的监测,确保药品质量.
作者:胡秋燕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不典型气胸的误诊在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冠心病的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因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存在使病情复杂,容易误诊,甚至延误治疗.6年来,笔者曾收治5例气胸误诊病例.现报告如下,以期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胡林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验证连黄消炎颗粒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打孔法和试管连续稀释法观察连黄消炎颗粒的抑菌情况.结果:连黄消炎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连黄消炎颗粒在体外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作者:孙春燕;叶曼红 刊期: 2007年第21期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持续状态的临床症状严重.发作持续时间长,不宜缓解,是偏头痛临床发作中严重的类型之一,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并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卢英泉;邵宗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教学意义的护理活动.高质量的教学查房,能够推动护士新业务、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帮助其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提高理论思维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褚晓静 刊期: 2007年第21期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阐述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刘颖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肛塞用于痛经患者无痛人流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3月我院妇科门诊接受无痛人工流产的400例既往有痛经病史的早孕妇女,分为药物处理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人流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阴道出血时间.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氯芬酸钠栓肛塞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塞肛用于痛经者无痛人流术后镇痛效果好,患者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华贵;吴世民;欧雪峰;黄雪媚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简单快捷的新生儿窒息抢救方法以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采用清理呼吸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药物综合治疗.结果:经上述方法抢救成活率高达98.75%.结论:提高窒息新生儿的存活率与窒息抢救方法、宫内缺氧情况、Apgar评分、窒息时间及抢救疗效有着明显的关系,加强围产期保健、产时监护,尤其发生窒息后快速正确地抢救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及减少伤残和后遗症的关键.
作者:任淑娟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而人们的健康意识却相对滞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不合理饮食,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作者:郜文玲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制备特异性高的鸡眼镜王蛇毒卵黄抗体,并对其进行体外和体内保护试验.方法:用眼镜王蛇毒免疫母鸡,在卵黄中产生抗眼镜王蛇毒抗体IgY,用水溶解法提取IgY,进行小鼠体外中和试验和体内保护试验.结果:体外、体内保护试验显示,6 mg/kg的IgY可有效中和小鼠体内低剂量(≤3LD50)的蛇毒,对致死剂量蛇毒有很好的保护效应.结论:从卵黄中制备的抗眼镜王蛇毒IgY可有效地中和眼镜王蛇毒.
作者:黄月玲;丘剑峰;刘寒英;余清声;王桂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微创穿针固定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方法:用微创穿针固定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闭合性骨折.结果:经微创穿针固定法治疗,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微创穿针固定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创伤小、操作简易、值得推广.
作者:贺希献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通过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临床分析,进一步深化对Hp感染诱发AS发病机制的认识,避免由AS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胃炎病史3年以上病人495例,经纤维胃镜检查Hp感染阳性(A组)与Hp感染阴性(B组)病人,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血压变化,明确原发性高血压(PHT)的诊断;行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诊断;行头颅CT检查,明确脑梗死(CI)的诊断.结果:经x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CAS发病率、PHT发病率、CHD发病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I发病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感染诱发AS,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作者:刘彦茹 刊期: 2007年第21期
为提高环状混合痔的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肛肠科2002年8月~2005年8月,应用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环状混合痔168例.经临床观察有效率100%,平均疗程28 d.结果表明,采用ZZ型电脑肛肠综合治疗仪行痔切除术.具有术中操作简便、止血快捷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费用低的特点,是一种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牛月瑶 刊期: 2007年第21期
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和抢救的场所.手术室护士是护理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手术室的护士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做好自我防护是保持健康身体的重要前提,现将做好自我防护的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王淑华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甲氨喋呤(MTX)-来氟米特(LFE)与甲氨喋呤(MTX)-羟氯喹(HCQ)-柳氮磺吡啶(SSZ)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1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方法:将58例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MTX-LFE与MTX-HCQ-SSZ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12周后ACR20、ACR50,并同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MTX-LFE组ACR20改善率为17.24%,ACR50改善率为13.79%;MTX-HCQ-SSZ组ACR20改善率为6.90%,ACR50改善率为6.90%.两组间改善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MTX-LFE组ACR20改善率为41.38%,ACR50改善率为27.59%;MTX-HCQ-SSZ组ACR20改善率为53.57%,ACR50改善率为32.14%.两组间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TX-LF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MTX-HCQ-SSZ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14%,两组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但MTX-LFE组起效快.
作者:李征寒;王丽娟;黄春萍;李丽波;时利平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病人舒适置胃管的方法.方法:将120例择期行胃肠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全麻气管插管后置入胃管,对照组在麻醉前病人清醒状态下置人胃管.比较两组病人在胃管置人前、置入时、置人后1 min的血压、心率变化,恶心、呕吐反应,一次成功率,平均胃管置入时间等指标.结果:与基础值比较,对照组病人在胃管置人时恶心呕吐反应及血压、心率均明显增加,而实验组病人置胃管时和置胃管后,无恶心、呕吐反应,平均动脉压、心率较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置胃管一次成功率高,人均插管所需时间短(P<0.01).结论:胃肠手术病人选择在麻醉诱导后喉镜直视下置人胃管可明显减轻病人的痛苦.
作者:李亦云;任雪红;莫家全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癌TNM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128例术前经病理活检诊断的乳腺癌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TNM分期的准确率与术后病理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T、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5.9%、95.4%,对淋巴结的漏诊率为4.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乳腺癌术前TNM分期作出较准确的判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陈俐莹 刊期: 2007年第21期
目的:为地高辛(Digoxin)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对结果作综合分析.结果:共监测121例,其中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为82例(占67.8%),小于0.5μg/L的为21例(占17.3%),大于2.0μg/L的为18例(占14.9%),中毒表现为13例(占10.7%).结论:口服地高辛有必要加强血药浓度监测,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达到保证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发生的目的.
作者:丘海轶;张育娟;刘斌 刊期: 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