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炎患者分段留取前列腺液常规镜检分析

郑汉雄;姜海洋;夏昕晖;吴炜嘉;栾华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 患者, 分段, 前列腺液常规,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 镜检结果, 成年男性, 按摩, 现报道如下, 诊断方法, 检验结果, 受检者, 实验室, 分泌物, 常见病, 腺体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男性一生罹患此病的机率为50%[1,2]。前列腺液(EPS)常规镜检是诊断该病常用的方法,也是迄今无法替代的常规实验室诊断方法。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成年男性按摩前列腺时,EPS的流出数量存在很大差异,有的稍加按摩就有较多EPS,有的反复按摩也无EPS ,此种差异的发生可能牵涉复杂的机制[3]。同时,我们还发现具有前列腺炎的患者EPS流出量往往较多,可能与前列腺炎时腺体的炎性分泌物增多有关[3]。EPS量较多的患者中是否存在分段留取的EPS检验结果的差异,为此,我们分析了45例成年男性分段留取的EPS常规镜检结果,发现大部分受检者分段留取的EPS常规镜检结果具有明显差异,现报道如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IL-8-251 A/T及-353 A/T基因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IL-8-251 A/T及-353 A/T基因多态现象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发病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26例IBS患者及226例健康对照者,以PCR-RFLP方法分析上述两个位点基因型,对比两种基因型及其组成的单倍型在IBS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所有基因型均可见于IBS患者及对照人群而TT单倍型不见于所有纳入人群。等位基因-251 A及-353 T 是 IBS 易患基因,分别使 IBS 患病风险增加37%及27%;-251 T和-353 A以及-251 A和-353 T均存在连锁不平衡,其中TA单倍型使IBS患病风险增加62%而AT单倍型使IBS患病风险减少52%。结论 IL-8-251 A/T及-353 A/T基因多态性与IBS发病有关。

    作者:谭力学;张东常;李峰;阳爱芳;丁淑敏;罗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预后及药物依从性观察

    目的:观察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短期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初步了解其二级预防的药物依从性。方法连续选择我院2010~2013年收住院的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记录其基线特征、危险因素及血管情况,并在3个月时对其进行面对面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卒中再发情况、mRS评分及用药情况,观察其临床预后及药物依从性。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34例,男性占81.3%(109/134),中位年龄为46.0(38.8~50.0)岁;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狭窄血管分布上,前循环尤其是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高,占39.6%,24例患者同时伴有非病灶侧颅外动脉狭窄;61.2%的患者在3个月随访时预后良好(mRS<2),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NIHSS评分与其3个月的临床预后独立相关(OR:1.63,95%CI:1.35~1.95,P<0.01);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二级预防与指南仍存在差异。结论青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短期预后较好,但短期卒中复发率高,入院时NIHSS评分与其3个月的预后独立相关;短期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仍有待提高。

    作者:曾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度洛西汀治疗癌痛伴抑郁症临床研究

    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疼痛发生率在50%以上[1],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度洛西汀是一种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其镇痛效果好,且独立于抗抑郁作用[2]。本研究对我科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癌痛伴抑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度洛西汀治疗恶性肿瘤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贵州省地市及县级卫生行政管理者配置、培训现状及需求初探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因此如何建设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化管理队伍成为当前重要任务。贵州属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因此如何有效克服挑战,抓住机遇,推动区域卫生事业高效发展,建设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卫生行政管理队伍成为关键[1]。本研究以2013年贵州省县级公立医院院长及卫生局局长管理培训班学员中卫生行政管理者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卫生行政管理队伍结构、管理培训现状及需求,为我省卫生行政职业化管理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作者:肖政;余昌胤;汪成琼;楚亚林;舒涛;李航;勾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他汀类药物对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预防性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否对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1月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554例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类药物组340例,对照组214例。他汀类药物组至少术前3d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终点为术后直至出院前的区间内,任何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减慢心率、负性变时药物或者需要电复律处理的心房颤动。结果他汀类药物组术后35例(10.3%)发生术后房颤,对照组22例(10.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6)。结论术前他汀类药物应用与否对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未见明显影响。

    作者:周煜东;高长青;肖苍松;王嵘;吴扬;龚志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期干预对妊娠糖尿病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

    妊娠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严重程度的糖耐量异常。据相关报道,GDM的发病在全球范围内呈升高趋势[1]。 GDM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多认为与孕妇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有关。研究证实,GDM母婴预后较差,早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且还可造成母儿后期2型糖尿病及肥胖[2,3]。 GDM患者的糖代谢、血脂代谢存在异常改变,与GDM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本研究通过对80例GDM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并检测干预前、干预后患者的糖脂代谢变化,以探讨早期干预对GDM患者的益处,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佳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住院患者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原因分析与管理

    住院医疗质量以重返率(再住院与再手术)、死亡率(住院死亡与术后死亡)、安全指标(并发症与患者安全)三个结果质量为重点指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Unplanned Return to Operating Room),也称非计划再次手术,是评价住院患者手术总体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指患者在同一次住院期间,由于手术技术、麻醉水平或感染控制等医源性问题,造成手术并发症或其它不良结果以及患者病情发展而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1,2]。通过对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病例进行原因分析,可有针对性地加强手术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3]。

    作者:张磊;曹晓艳;许晨;谢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临床输血患者血浆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随着临床对ABO血型系统认识的深入,因抗-A、抗-B及抗-AB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已经很少发生。而因Rh、MNS等血型产生的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则时有发生,增加了临床输血的风险,也是疑难配型产生的重要原因[1,2]。近年来,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输血前筛查不规则抗体也成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由于一般人群机体不存在不规则抗体,只有当患者在输注血液制品等情况下,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3,4],因此,重视上述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也是降低临床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现对我院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庄运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前列腺炎患者分段留取前列腺液常规镜检分析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男性一生罹患此病的机率为50%[1,2]。前列腺液(EPS)常规镜检是诊断该病常用的方法,也是迄今无法替代的常规实验室诊断方法。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成年男性按摩前列腺时,EPS的流出数量存在很大差异,有的稍加按摩就有较多EPS,有的反复按摩也无EPS ,此种差异的发生可能牵涉复杂的机制[3]。同时,我们还发现具有前列腺炎的患者EPS流出量往往较多,可能与前列腺炎时腺体的炎性分泌物增多有关[3]。EPS量较多的患者中是否存在分段留取的EPS检验结果的差异,为此,我们分析了45例成年男性分段留取的EPS常规镜检结果,发现大部分受检者分段留取的EPS常规镜检结果具有明显差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汉雄;姜海洋;夏昕晖;吴炜嘉;栾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外痔切除内痔套扎保留齿线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痔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肛管直肠良性疾病,痔病患者约占63.5%[1]。痔病临床症状多样,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故被人们重视。其治疗不是要彻底切除痔核,而是以消除痔的临床症状为目的,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2]。针对有症状的混合痔,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如外切内扎术及其各种改良术式、保留齿线术、吻合器手术等。外切内扎术(Milligan-Morgan术[3])是经典的手术方式。其优点是手术过程简单,治疗效果明确,缺点是易损伤齿线和肛管皮肤,手术创面较大,术后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影响肛门的精细感觉功能[4]。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外痔切除内痔套扎保留齿线术和外切内扎术这两种术式治疗混合痔进行比较,以寻求一种疗效更确切且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

    作者:周欲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检测剖宫产术后晚孕期子宫下段肌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各种因素导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也随之增多。瘢痕子宫可能会造成子宫破裂,对母婴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超声检查因其具备安全、实时、可重复的优点,临床医师常采用超声检查方法来评估瘢痕子宫肌层情况,但如何改善二维图像质量、提高超声测量的准确性,是超声医师一直探究的问题。我们采用超声多探头联合使用,观察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的回声及厚度测量,评价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的情况和厚度测量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冯斯奕;刘海霞;陆尊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ERK1/2参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休克治疗的进步及动脉搭桥术、溶栓治疗的推广应用,使许多组织器官缺血后能够重新得到血流再灌注。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肌在接受反复多次短暂缺血刺激后,心肌细胞自身对后续缺血刺激的耐受能力增强,导致不可逆心肌损伤的时间延长,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的有效措施,也称缺血预处理[1]。目前多项研究已证实,晚期缺血预适应(IPC)对心脏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揭示缺血预适应的具体作用机制成为现实。 IPC 的多种分子机制中,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发挥的功能值得我们注意。有研究发现,在体内体外的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中发现MAPK 家族(P38、JNK1/2、ERK1/2)均能被激活[2~4]。而心肌缺血的损伤主要是因为心肌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坏死或暂时功能受损,因此我院通过离体实验,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应用MTT法等实验方法观察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影响,通过阻断实验进一步验证ERK1/2是否参与缺氧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佟雨红;张琳;付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注射方法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比较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磁共振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图像清晰度高,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已被人们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一次扫描,对比剂注入后随血流分布到人体各正常或异常组织,是关系到病变的定性诊断和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而进行的特殊检查[1]。静脉注射对比剂是磁共振增强扫描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直接注射方法往往因为患者紧张身体发生移动和摆动造成定位层的改变影响图像质量,或按压针眼处不稳定、可能存在偏移的问题,导致皮下出血及血肿、疼痛的发生率高,增加患者的痛苦。为此,我科自2011年3月开始,应用间接注射方法,提高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减少拔针按压不良后遗症,提高患者舒适度,保证护理安全,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伟玲;丁体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为减少母婴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06例2009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的产妇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观察期内分娩正常足月儿的产妇106例(2500g≤出生体重<4000g)作为对照组,分析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并发症。结果经产妇与初产妇巨大儿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产妇宫高与腹围之和,B超所示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胎儿腹围是产前预测巨大儿的相关因素(P均<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的分娩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0),经阴道分娩的巨大儿新生儿并发症高于剖宫产儿。结论产妇宫高与腹围之和,超声双顶径、股骨长、胎儿腹围是预测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应根据产妇自身条件,结合超声情况产前充分评估胎儿体重,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罗滢;张冉;魏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深圳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变应原的检测分析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应性鼻炎的好发人群越来越广泛,变应原也越来越多,有资料统计,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现已超过20%[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主要与生活环境、地理位置、饮食习惯、气候特点以及植物分布等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患者常见的变应原往往有很大差异[2]。本研究对深圳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常见的变应原进行统计分析,对常见变应原的种类以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进行探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妙英;张少燕;郭翠兰;李秋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

    光学相关断层扫瞄(OCT)作为一种图像诊断技术发明至今不过20余年,自从进入眼科临床,引起了眼科医师的极大兴趣,它能把当初模糊的视网膜影像清晰立体地呈现,以其非侵入和无损伤性被广泛的应用于眼底病的检查。现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检查OCT的眼底病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赵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绩效管理在医院行政人员管理方面的实用性

    医院行政工作随着医疗工作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复杂化,原有的医院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大众对医院的实际需求。在新时期,只有不断地完善医院行政人员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加强行政人员的绩效管理工作对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期健康教育对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意义

    目的:探讨实施早期健康教育对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意义。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检查、本辖区户籍的孕妇3568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将其中11937例未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孕妇作为对照组;将其中23746例实施了系统健康教育的孕妇作为观察组。自孕16周开始至终止妊娠(或分娩),两组均进行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出生缺陷检出率、漏误诊率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结果超声筛查出生缺陷检出率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1.75%、1.05%,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儿畸形漏诊、误诊率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5.66%、3.1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在90%以上,对照组在60%以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健康教育可提高孕妇对出生缺陷危害性的了解,培养优生优育的意识,充分认识产前超声筛查的重要性,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作者:陈建芳;张晓红;陈文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感受器通路银质针导热治疗急性腰扭伤近远期疗效观察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常因腰部用力不当、姿势不妥或突然扭转等原因,导致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和关节囊、腰骶关节及骶髂关节等发生病理性改变。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部分患者急性期失治,可转为慢性腰痛。传统的温热银质针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1~3],但因治疗时痛苦大、治疗过程复杂、针刺数量多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皮肤、肌膜、关节突滑膜是人体的重要感受器,随着其神经通路网络的明确[4~6],我们在传统的温热银质针治疗急性腰扭伤中引入感受器通路概念。以肌肉附着点为落针点、以针代刀松弛肌肉达到治疗目的的理念,改为以椎间关节突滑膜为落针点、以抗炎和调节神经功能为目的,简化及规范进针过程及数量,减轻治疗痛苦。本研究对经感受器通路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以口服塞来昔布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玲;耿祝生;章云海;崔吉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管理

    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对改善母儿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18例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管理流程。结果18例患者全部行剖宫产终止妊娠,12例(66.7%)胎盘植入,产后平均出血量为(3044±2605)ml,14例(77.8%)出现休克,7例(38.9%)发生DIC,6例(33.3%)行子宫全切术,5例(27.8%)进入ICU,3例出现(16.7%)新生儿窒息。结论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管理可改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母婴妊娠结局。

    作者:徐元春;吴跃芹;康程;王细先;游建群;宋玉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北京航天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