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红;姜丽娟;吴晓莉
目的 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方法 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科2015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4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2)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42)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均低于对照组(28.57%),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管理、技术操作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干预方法相比,针对性护理更具应用优势,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作者:刘静;王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对输尿管镜急诊治疗输尿管结石梗阻性肾衰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0名输尿管结石梗阻性肾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输尿管镜急诊治疗,治疗一定周期后,分析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60名输尿管结石梗阻性肾衰患者在进行输尿管镜急诊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所有患者的尿量有增加,且患者的血中尿素氮、肌酐均明显下降.结论 输尿管镜急诊治疗方法对于输尿管结石梗阻性肾衰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马峥;陈建春;沈罡;周永强;王臻帆;徐辰;蒋民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应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观察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和牙龈出血指数变化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本组患者中有47例牙齿恢复正常,占94.0%.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分别为(4.1±0.9)mm和(1.7±0.5)mm,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牙龈出血指数为(3.4±1.2),治疗后牙龈出血指数为(1.3±0.3),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正畸联合应用于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牙周炎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赵世武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肌间沟联合腋路在手部断指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5月手部断指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肌间沟组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腋路组实施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疼痛评分、麻醉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肌间沟+腋路组患者手术过程疼痛评分为(1.14±0.15)分,低于肌间沟组的(2.43±1.11)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沟+腋路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高于肌间沟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沟组中,麻醉效果优19例,良16例,差10例,优良率为77.78%;肌间沟+腋路组中,麻醉效果优38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7.78%.两组患者麻醉过程均不良反应无出现,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间沟联合腋路在手部断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优于单一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作为手部断指手术的理想麻醉方式.
作者:沈永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诊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从随机抽样原则,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n=45)在CT定位下采取微创穿刺技术进行血肿清除治疗,对照组(n=45)则予以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45±1.28)d,短于对照组的(14.29±2.67)d,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郑玉坤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及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所收治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实施临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黄疸指数展开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新生儿黄疸患者采用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不适症状,加快黄疸消退速度,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作者:戴婷婷;宋宪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5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干预理念运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作者:朱慧;薛晶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MSCT检查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及术后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MSCT图像及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结肠癌的TNM分期,评价MSCT检查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及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 MSCT检查对结肠癌患者术前T分期、N分期、M分期的诊断准确率(90.0%、89.5%、90.9%)与病理检查相比诊断一致性高(P<0.05).术后复发42例,复发率为38.2%.MSCT检查对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的T分期、N分期、M分期诊断准确率(88.9%、92.9%、100%)与病理检查相比诊断一致性高(P<0.05).结论 MSCT检查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及术后复发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张小鹏;景元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原因.方法 选择本科收治的创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对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及总结,根据结果 筛选出患者死亡原因,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70例创伤患者中,总死亡人数27例,死亡率38.6%(27/70).通过对以上死亡患者的年龄、创伤原因进行分析,发现27例创伤死亡患者中,交通事故死亡率44.4%(12/27)高于其它原因死亡率.其死亡主要原因多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颅脑损伤及多发伤而死亡.结论 在急诊外科创伤性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必须总结导致创伤患者出现死亡的原因,针对性提高院前、院中急救水平,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李庆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究在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血常规检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2017年3月25日我院收治贫血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贫血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为巨幼细胞性贫血,B组为缺铁性贫血,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检验,对其检验的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与A 组受检者的RBC 水平高于B 组,RBC/MCV 水平低于B 组;A?B 组的MCH?MCV?Hb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RDW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血液检验,可以较好对患者的贫血进行诊断,且可以鉴别其具体的贫血类型,从而为其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叶文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预防皮肤压力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7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观察组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措施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作者:徐美红;姜丽娟;吴晓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5-氟尿嘧啶与吉西他滨联合同期放疗治疗局部进展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局部进展胰腺癌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治疗,观察组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两组均给予同期放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数及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进展胰腺癌患者给予5-氟尿嘧啶、吉西他滨联合同期放疗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玄毅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难点,如知识点众多、抽象、分布散;既有大体标本又有微观形态的认知与掌握;既包含传统的形态学认知,又纳入分子生物学等新的诊断及判定方法等.针对病理学的教学特点,本文拟对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系统整合及翻转课堂的联合教学模式,总结了二者联合教学的优势所在,即有机的融合了基础与临床医学,又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展学习内容等课下资源与课堂翻转教学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对二者结合后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对一线教学工作者及教学管理者提供参考.
作者:苗原;侯刚 刊期: 2017年第19期
1个级别为治疗有效,无变化为治疗无效.以盆底肌力牛津分级法将阴道肌张力分成0~5级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中,IIa与IIb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0.37%与44.44%,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IIa与IIb的有效率分别为93.10%与86.21%,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别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初,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分级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Ⅲ级、Ⅳ级比率分别为47%、39%,对照组分别为29%、12%,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宽值为1000μs时,是POP治疗的佳值.更改电刺激参数,增大电刺激脉宽,可缩短疗程,降低治疗成本,提升盆底脏器脱垂疗效.
作者:魏东艳;万立新;滕利;刘馨;朱明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在放射科造影检查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放射科2016年1—12月收治的需行造影检查的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及患者均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探讨其实施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检查,成功率为100%,2.5%出现轻微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 在放射科造影检查中应用人性化护理临床效果较好,可拉近护患距离,和谐护患关系,确保造影检查可顺利进行,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
作者:黄卫庆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结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依从性及定期复诊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肠息肉择期行结肠镜切除术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延续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依从性及定期复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依从性优于对照组,且定期复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对结肠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依从性及定期复诊情况有着显著影响,提升患者依从性及定期复诊率.
作者:宗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品管圈活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由9人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高职院校康复班学生宿舍管理效果这一活动主题,对我院高职康复班学生宿舍卫生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品管圈方法,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使高职康复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效果由改善前的80%提高至改善后的104%.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高职康复班学生由初的被动管理转变成主动管理、执行者,科教部门的管理价值得到极大的体现,学生宿舍卫生管理效果大大提高.
作者:袁松林;金琰斐;顾德林;王沁南;张伟;沈爱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比较腹部微创手术患者采取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和费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腹部微创手术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床位单双号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患者.研究组采取丙泊酚联合七氟烷麻醉,对照组采取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费用.结果 经过对比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数据,研究组患者失去意识时间为(72.5±17.4)s,长于对照组的(52.4±11.5)s,但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完全苏醒时间和恢复定向力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总费用为(375.5±36.6)元,少于对照组的(471.9±44.3)元,且研究组每项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微创手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和七氟烷进行麻醉效果更好,且费用较低,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张文俊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急诊科猝死事件中护士共情护理能力对暴力风险防范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护理组实行共情护理能力培训,培训周期2个月.对比培训前后护士共情反应水平、急诊科护理服务满意调查结果 以及以猝死事件为研究案例的培训前后的暴力事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果培训后,护士共情反应水平及急诊科护理服务满意率均高于培训前;回顾性分析发现,培训前急诊科接诊猝死意外暴力事件发生率高于培训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科护士共情护理能力培训能明显提高护士共情反应水平,增强护患沟通能力,降低暴力事件发生率,确保急诊科护士人身安全和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王蓓蓓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2014年3月—2016年12月所诊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施治方法时机不同,将其分为介入组与择期组.介入组实施急诊介入治疗,择期组进行择期治疗.结果 介入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高于择期组,且复发率低于择期组;介入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择期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急诊介入诊疗方式,可使患者心肌缺血情况获得有效改善;择期介入诊疗虽然缓解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比急诊略差.但是却有很好的防止左心室重构的效果.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介入治疗的时机.
作者:李涛;高鲲鹏;丁星;韩江川;陈俊名 刊期: 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