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目的 分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治疗效果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尿毒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实施血液透析临床治疗)与观察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毒素水平变化与RRF(残余肾功能)状况.结果 观察组针对中大分子有毒物质甲状旁腺激素(PTH)清除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RRF(残余肾功能)降低幅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应用于尿毒症患者应用效果理想,能有效清除血液中毒素,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
作者:王志强;李瑞英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基于网络视频互动的远程康复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电话随访指导,实验组给予患者基于网络视频互动的远程家庭康复治疗.于入组时和治疗3个月后,应用Fugl-Meyer运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但实验组患者的指标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亦有提高,实验组患者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网络视频互动的远程家庭康复模式对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作用显著,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家庭康复诊疗模式.
作者:高修明;夏媛;郭琳;项洁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对温病气分发热患者应用三石汤做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50例温病气分发热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将应用三石汤做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体温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应用三石汤做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用三石汤治疗气分发热,具有较好的效果.但三石汤药性偏向于寒凉,因此应按照病去为止为原则,不宜长时间服用.
作者:孙彧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例中施予临床护理路径体现出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78例患有胆囊疾病并于2017年1—6月进入我院行腹腔镜手术疗法的病例,以随机法作临床依据分组:甲组41例手术病例统一施予临床护理路径,乙组37例施予传统干预,对两组满意率及其术后疼痛水平作综合评估.结果 甲组41例胆囊疾病病例满意率95.12%,乙组37例是64.86%(P<0.05);甲组疼痛水平计(1.40±0.27)分,乙组(4.46±1.19)分(P<0.05).结论 临床给予胆囊疾病病例手术治疗时,施予临床护理路径价值更高.
作者:周燕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实施超声技术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儿科2015年12月—2017年5月门诊治疗的32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Ⅰ组)纳入研究,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对比本组治疗前后的淋巴结纵、横径,并与同期32例健康体检小儿(Ⅱ组)的超声诊断资料作比较评估.结果 与Ⅱ组相比,Ⅰ组的横径、纵径均明显增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纵横比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治疗后的横径、纵径均明显缩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技术操作简单、无创,可重复性好,能够作为诊断及鉴别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一种辅助检查技术.
作者:严建荣;金建文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通过研究山东省13922例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嗜肺军团菌(LP)感染情况,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14年4月—2017年3月来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就诊的13922例呼吸道感染儿童进行嗜肺军团菌IgM抗体的检测分析.结果 13922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共检出嗜肺军团菌1001例,阳性率为7.19%.男性患儿阳性率为6.48%(572/8822),女性患儿阳性率为8.41%(429/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6年12月—2017年3月是嗜肺军团菌的高发季节.不同年龄段患儿中,以5~13岁年龄段患儿嗜肺军团菌检出率高.结论 嗜肺军团菌作为山东省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分布特点具有年龄、性别和时间差异,应高度重视,持续监控.
作者:王淑云;李政;朱效茹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降低住院患者给药差错率,保证住院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将2015年本科室所有住院给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所有住院给药患者作为实验组,2015年采用常规方法对给药质量持续改进进行管理,2016年应用PDCA循环对给药质量持续改进进行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给药差错率高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2016年住院患者给药差错发生率低于2015年住院患者给药差错发(P<0.05).结论 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以降低住院患者的给药差错发生率,可有效提高药物治疗质量,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作者:曾丽梅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人性化服务对老年人体检有效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来本院体检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化体检服务,后者接受人性化体检服务.评价两组体检者干预前后体检有效度的区别.结果 医生对观察组体检者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的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检者体检当时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检内科医生为体检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可有效提高体检者满意度,使体检者心情趋于平静,使体检数据更符合并反映其当前应有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体检的效果与目的.
作者:龚波珍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5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FMA)、综合痉挛量表(C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踝关节痉挛以及平衡功能,对比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3周FMA、CSS、BBS评分.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2周、3周FMA、CSS、BBS量表评分相对于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3周FMA评分、BBS评分更优于治疗后2周(P<0.05).结论 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偏瘫下肢痉挛症状,提高患者平衡功能以及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范蓉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在口腔教学过程中行参与式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6级48名口腔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接受参与式教学模式,回顾性分析所有学生的考核结果 以及学习兴趣的变化情况.结果参与式教学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总成绩(95.23±3.25)分,高于实施前(78.65±8.46)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参与度44名(91.67%),高于实施前36名(75.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口腔专业学生行参与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作者:刘丽梅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在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中应用CT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选为本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参与收治的5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的实验组,选取同期参与收治的5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的参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CT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胸膜凹陷征、空洞征、空泡征、毛刺征、分叶征等检出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胸膜凹陷征检出率72.00%、空洞征检出率38.00%、空泡征检出率24.00%、毛刺征检出率56.00%、分叶征检出率68.00%等指标,高于参照组患者胸膜凹陷征检出率42.00%、空洞征检出率20.00%、空泡征检出率4.00%、毛刺征检出率14.00%、分叶征检出率28.00%,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肺结核合并肺癌诊断中CT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价值比较高,依据胸膜凹陷征、空洞征、空泡征、毛刺征、分叶征情况来进行诊断,是理想的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一种技术.
作者:李才勇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的应用与妊娠结局.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采用无早期先兆流产正常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保胎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产等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保胎成功率82.00%.观察组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产等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的应用效果确切,经早期处理,保胎成功率高,除了胎盘粘连、前置胎盘发生率有所提高,对母婴结局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梁海蓉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普外科接收的63例实习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对照组31例应用传统LBL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病例分析成绩、临床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其课前准备时间长于对照组,主动发言次数多于对照组,教学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教学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教学满意度96.88%,高于对照组74.19%,两组教学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普外科教学,可取得显著的效果,教学满意度高.
作者:傅军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究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中采用前者行全身麻醉以及行全身麻醉+脊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78例,分为全麻组和联合组,探究麻醉后2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清醒时间为(8.9±4.6)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3.3±1.6)min短于全麻组,且术后疼痛评分较低,术后躁动人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中予以全身麻醉+脊椎硬膜外麻醉方式,其麻醉的效果显著,能缩短患者清醒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且术后出现躁动的病例较少.
作者:陈裕兵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48例,其中包括子宫内膜息肉23例,内膜增生16例,子宫内膜癌3例以及黏膜下肌瘤6例.对其术前的阴道超声诊断结果 及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在对本组4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诊断中,超声正确诊断41例,包括子宫内膜息肉20例(86.96%),内膜增生14例(87.50%),内膜癌2例(66.67%)以及黏膜下肌瘤5例(83.33%),诊断总准确率85.42%(41/48).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宁容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对ICU多发伤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展开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ICU收治的45例多发伤伴发肺部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以了解肺部感染具体原因及临床治疗对策.结果 45例患者肺部感染原因涉及:创伤/原发伤后急救、误吸、侵入性操作、手术干预及治疗、抗生素应用不合理等;治疗后,抢救无效死亡7例,好转出院38例.结论 临床经回顾性分析且了解ICU多发伤患者伴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后,对具体原因展开治疗,如原发伤治疗、早期气管切开、呼吸辅助支持、呼吸道管理、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均可有效防治肺部感染.
作者:段俊斐;何永辉;罗欣民;王松官;郑金国;夏维海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讨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疼痛镇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手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方法,实验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镇痛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2 h、4 h、8 h和24 h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癌手术中采取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作者:潘立岩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硬核白内障采用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视力、散光度、眼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视力高于对照组,散光度、眼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核白内障采用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喻圣斌;游艳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与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60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和532例对照组患者TG、TC、LDL-C水平,并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结直肠息肉组高脂血症发生率及TG、TC、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腺瘤性息肉组仅TC水平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P<0.05);进展性腺瘤组TC水平高于非进展性腺瘤组(P<0.05).结论 高脂血症可能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高TC血症可能与病理类型较差的息肉有关.
作者:李璐蓉;倪金良 刊期: 2017年第22期
目的 比较光棒、Tosight可视喉镜与Macintosh直接喉镜三种不同插管方式联合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全麻患者术后咽喉痛(POST)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光棒(G组)、可视喉镜(H组)、直接喉镜(M组),三组在均术前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0 min泵注完毕后,以0.3~0.5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后将套囊充气至20 mmHg,采用压力传感器持续动态监测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并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0.5 h(T0)、2 h(T1)、8 h(T2)、24 h(T3)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度评分(BCS)以及各组POST发生率.结果 G组POST发生率20.0%(6/30)、H组POST发生率16.8%(5/30)、M组POST发生率33.3(10/30);G和H组患者VAS、BC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T1-3各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M组且BCS评分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刻3组患者VAS、BC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于Macintosh直接喉镜,光棒、Tosight可视喉镜联合右美托咪定气管插管可以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POST的发生率,提高患术后镇痛效果及舒适度.
作者:黄昌云;郑昌健;柳兆芳;金孝岠;戴泽平 刊期: 201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