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抽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肾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5例,所有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结石患者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期间,采用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王喜利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急诊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6例,分为非回落组和回落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PCI术后,回落组患者的EDV低于非回落组,LVEF高于非回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落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非回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EMI行PCI术后早期ST段变化可作为此类患者心肌再灌注效果的评估标准,可作为患者心脏功能和近期预后的评测指标。
作者:李小琴;曹政;石小燕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通过对病案首页编码内容的回顾性分析,找出影响编码正确性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处理,以提高疾病诊断和编码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经过资料整合,在选取的500例病案资料中,主要诊断的选择和编码存在的问题共计155例,占总检查例数的31.00%。结论编码员不仅要通过一切可行的方法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外,在临床工作中还要尽可能多的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有效提高医师书写诊断正确率和编码正确率。
作者:胡秋红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生理治疗教育模式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12月74例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妇产科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组以CPPT教学模式进行培训。结果实验组实习生的各项比较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PPT教学模式更符合妇产科临床实习生的临床学习需求。
作者:王景;李小梅;徐卫霞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精准医学计划的提出引领当代医学向新的方向发展,新医学时代下精准消化病学同样有着长足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名消化内科见习带教老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临床技能,掌握学科新精准医学研究,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见习教学水平。
作者:董向前;张颖慧;马岚青;南琼;张海蓉;缪应雷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对应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对患有气胸疾病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随机将新生儿气胸患儿8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气胸疾病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气胸疾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胸腔闭式引流与高频振荡通气技术联合对患有气胸疾病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陈沫岩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阶段,随着微信业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很多带教老师也将其应用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我们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利用微信提升了规培生的独立诊疗技能,推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效果,建立与信息化相匹配的灵活的临床教学模式,有效地将“半成品”医生培养和训练成“成品”的临床医生。
作者:田鹏;邹华;刘翔;陈秋坚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孕前优生健康检查TORCH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来我院遗传门诊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并检测TORCH的684例孕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孕妇血清中TORCH特异性抗体,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TORCH检测阳性率。结果 TORCH-IgM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弓形虫TOX检测阳性率为0.73%;风疹病毒RV检测阳性率为1.6%;巨细胞病毒CMV检测阳性率为3.1%;单纯疱疹Ⅰ与Ⅱ型HSV检测阳性率为1.2%。结论孕妇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TORCH特异性抗体,有助于降低宫内感染及婴儿出生缺陷的几率,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作者:刘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由于神经系统解剖异常复杂,重要结构非常之多,毗邻关系重要,而且神经外科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等特性,使其成为临床教学的难点。神经内镜能提供实时、活体、多角度和“零距离”观察的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在神经外科教学中起到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作者:蔡强;王龙;陈治标;陈谦学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探讨康复专业疾病的分类编码影响因素,为康复病案的科研利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提供服务。编码员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善于阅读病案;善于与临床医师沟通,适时对临床医师进行国际疾病分类知识以及康复诊断的书写培训。达到康复病案的疾病书写与分类的规范化、标准化,编码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工伤康复是我院重点特色专科,提高康复疾病分类的准确性、可用性,势在必行,应予以重视。
作者:罗元妹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加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治疗半年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34/36),对照组为58.3%(21/3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穴位注射加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疗效显著,有助于患儿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张雪艳;李琼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影响和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吕红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究微波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创伤性口腔溃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我站接受治疗的88例创伤性口腔溃疡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微波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微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43/44),比对照组的84.09%(37/44)更高,P<0.05。结论微波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创伤性口腔溃疡效果显著,利于病灶快速恢复。
作者:宋琳娜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使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根据2012年2月~2014年1月我院的9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B组患者使用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A组患者临床中并发症发生率是30.6%,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是12.3%,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死亡病例,结果无差异性。A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69.4%,B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91.8%,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而言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临床中我们推介冠心病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让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提升,保障护理安全。
作者:杨权;陈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对小肠淋巴瘤以及小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15例小肠淋巴瘤患者和12例小肠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小肠腺癌好发于小肠近端,其发病范围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环形累及肠壁及小肠腔内软组织结节,病灶的强化模式为“快速上升-平台”,伴肝转移及周围小淋巴结,病变侵袭胰腺,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等,经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可见明显的“肿瘤染色”征象;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小肠远端,其发病范围广,病灶的强化模式为“缓慢上升”,伴肠系膜或后腹膜的淋巴结肿大,经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可见明显的“肿瘤包绕血管”征象;两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分析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病因及病情发展等情况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并且对于两者在CT及CTA下的特征性改变,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
作者:李丽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研究手术室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我院手术室收治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A组(n=60,给予急救护理)和B组(n=60,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8.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中创伤性休克实施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王艳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观察出院指导加随访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后30天内再入院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12月心衰患者出院后给予出院指导加随访86例,作为随访组;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心衰出院患者未规范随访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30天内再入院情况。结果出院后30天内再次住院情况随访组为13例,再入院率15.5%。对照组再次住院为24例,再入院率30%。再入院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出院后给予出院指导加随访可明显减少出院后30天内的再住院率。
作者:张祖峰;余娟;张玉芝;王晓红;王彩歌;郝晓慧;朱秋平;张超;赵明中 刊期: 201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