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涛
目前,冠状动脉CT成像(CCTA)已成为冠心病的诊断、排查以及治疗后为重要的无创影像检查手段。为了适应冠脉外科的发展,迫切需要心外科专科医师接受系统的冠状动脉CT成像培训学习。在该类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重视心外科临床医生冠状动脉CT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配以大量的读片实战演练,以及和冠状动脉造影相结合,更需要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了让年轻的心外科专科医师尽快地熟练掌握CCTA,做了一系列的教学尝试和总结。
作者:王睿;陈鑫;徐明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腹痛患者的中医辩证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0例腹痛患者的临床寒邪内阻型、湿热壅滞型、饮食停滞型等进行辩证治疗及分析。结果本组腹痛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治愈23例,显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对腹痛患者行针对性的中药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
作者:李秀红;鞠小凯;韩淑霞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循环体系模式在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6例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DCA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情况以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下床时间、引流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伤口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模式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在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模式能明显提高护理效果。
作者:程玲;程双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孕产妇产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和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45例住院分娩产妇作为观察组,并抽取146例女性同期非妊娠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四项、D-二聚体和血小板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前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产妇产前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和血小板可有效评估其凝血状况。
作者:刘彩丽;李岚;牛萍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对比分析LBL与PBL教学模式在胸外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胸外科医学生共130名,将其按照授课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5名学生,观察组用PBL的教学模式,对照组用LBL的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例分析、基本技能、总成绩与对照组比较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总体教学满意度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在胸外科医学教学中的效果更好,学生的满意度更高。
作者:罗洞波;孙晓宏;吕红博;孙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护理指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5月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就诊资料,根据其所接受的临床护理干预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实验组接受专业护理指导,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康复治疗过程中,配合专业护理指导,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护理效果明显,安全有效。
作者:王燕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关怀度及护理策略。方法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和实验组(40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家庭关怀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后,在成长度、适应度、亲密度、合作度以及情感度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干预,能让患者的家庭关怀度有效提高,进而改善患者病情,促进疾病康复。
作者:刘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间歇性导尿配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在尿潴留性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258例尿潴留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2个月后膀胱改善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比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可见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可见实验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间歇性导尿配合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在尿潴留性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过程可减少膀胱残留尿量,总体效果较好。
作者:张小琴;李瑞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加强生化检验全程中质量控制管理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医院进行生化检验的216例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生化检验的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普通组,普通组(2015年6~12月)108例进行常规的质量控制管理,试验组(2016年1~6月)108例给予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比对两组的质量管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在分析前帮助医师选择检验项目并填写好申请书,并加强标本的采集、标本保存、标本运送过程中的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措施,重视生化检验分析之后的管理,通过这些管理措施,试验组的管理效果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生化检验全程中质量控制管理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生化检验质量,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能够更好服务患者的治疗。
作者:马毅涛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在需要静脉输液患儿中采取护理管理干预对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儿科采用静脉输液治疗的300例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150例,干预组采用护理管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静脉穿刺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年幼患儿实施全面的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作者:朱红霞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10例乙肝患者HBV-M、HBV-DNA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HBV-M与HBV-DNA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HBeAg(+)组的HBV-DNA阳性率高于HBeAg(-)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M、HBV-DNA联合检测可有效判断HBV的传染性强弱,为乙肝的临床诊断、治疗、转归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何玉芳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对比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1~12月收治的4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给予观察组布比卡因麻醉,给予对照组罗哌卡因麻醉。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达到高阻滞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实施布比卡因麻醉,效果较好。
作者:金宗山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肾病水肿的中医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肾病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护理方法、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系统护理,研究选取的8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78/80),护理效果达到临床预期。结论将中医护理理念作用于肾病水肿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代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在我院行长期输液或行血液透析的65例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术,分析其并发症情况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6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发生静脉置管感染,4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1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结论在给予患者深静脉置管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标准,加强对导管的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导管并发症的防范意识,以降低临床中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任慧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早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ABO-HDN新生儿32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给予不同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总胆红素高峰值持续时间、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大剂量IVIG治疗ABO-HDN新生儿效果较好。
作者:郭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本文介绍了大规模网络课程即“慕课”的概念、发展、同时阐述了其具有开放价廉、主观能动、可以交互式学习的特点;并且论述了当前骨科临床教学所具有的直观复杂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及知识、技术更新迅速的特点,认识到了目前骨科临床继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大规模网络课程的到来给提高和改进骨科的临床继续教育创造了机遇,同时也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大规模的网络课程即慕课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对骨科的临床继续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薛建利;樊李瀛;兰宾尚;程斌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工作所处的新环境及现状的分析,找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问题,结合广西某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科研项目管理—创新能力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研究生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科院校研究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实践模式。
作者:杨鑫;邓砚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探究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骨搬运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43%比对照组的治疗总效率82.45%高且效果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骨痂牵拉时间(44.38±3.42)d,少于对照组的(75.62±3.21)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创伤性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以骨伤复原汤配合骨搬运技术治疗法,能很大程度上缩短其治疗时间,疗效确切。
作者:鞠海洋;孙鹏;吴青松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目前“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APP现状,为“互联网+医疗”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提供新的实践。方法筛选简洁、易用并且具有健康档案录入功能的移动医疗APP,在内科病区选择2种慢性病各30例患者进行移动医疗APP慢病管理功能的应用,在外科病区和康复病区各选择30例患者进行移动医疗APP治疗追踪和术后康复功能的应用,通过问卷和电话方式收集医生和患者对2种移动医疗APP的使用感受和改进意见,由多科室参与评估,筛选出一种符合临床实际的移动医疗APP。结果通过120例患者反馈的使用感受以及体验结果,其中APP1好评与用户体验良好。结论“互联网+医疗”服务方式能优化目前医院的传统就医模式,为患者在二次就医和慢病预防方面提供便捷、快速的病史查询和病情追踪服务,提高医疗沟通效率,优化医疗资源。
作者:于亮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配合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保肛手术56例患者并对经验进行总结。结果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8.6±27.6) min,出血量35~100 ml,平均(53.3±3.6)ml,无死亡病例。结论为确保手术成功,需充分做到良好的术前沟通以及术中密切配合,缩短操作时间以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海波 刊期: 2016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