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底节区血肿经外侧裂-岛叶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贾振锋

关键词:基底节区血肿, 经外侧裂 - 岛叶手术入路, 解剖学
摘要:目的:研究基底节区血肿经外侧裂-岛叶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例40侧成人尸头标本的外侧裂、岛叶、大脑基底节等进行相关解剖。结果岛叶的供血动脉为大脑中动脉 M2段,扇形展开,方向为从岛叶表面向后上,并将很多微小的穿支血管发出来对岛叶皮层进行供应;岛叶的中后短回在其中部水平切面上垂直向内和内囊膝部及壳核为宽阔的部分相对应。结论深入研究基底节区血肿经外侧裂-岛叶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能够为临床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血肿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配合火针放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目的:针刺配合火针放血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1日~2015年3月15日于我院收治的5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观察组患者提供火针放血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提供针刺配合火针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结果观察组29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3.1%(27/29),对照组2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6.42%(27/28)。结论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大,但对照组略好于观察组,针刺配合火针放血治疗能够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艾诗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BNP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再发心绞痛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 BNP 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再发心绞痛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接收的50例心绞痛治疗的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成功后是否出现复发现象将其分为两组,复发组(25例)和未复发组(25例)。测量治疗前的 BNP 浓度,待治疗成功后对其 BNP 浓度再进行一次相应的测量,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BNP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再发心绞痛的预测作用。结果在 BNP 浓度上,未复发组比复发组要高;BNP 在预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再发心绞痛的准确率方面,比血糖、血压、心脏超声等指标预测准确率高。结论BNP 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再发心绞痛的预测作用明显,准确率较高。

    作者:王俊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国外2型糖尿病治疗部分新药的临床研发动态

    目的:探讨国外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的研发的成果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62例采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简称 GLP-1)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二肽基肽酶-4(简称 DPP-4)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46.7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8.3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国外对于2性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明显迈进了新的台阶,其中GLP-1药物和 DPP-4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雷帅兵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营养不良患者行营养支持的方法及效果

    目的:针对营养不良患者行营养支持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营养不良患者120例,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半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肠内营养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后蛋白质代谢功能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经统计学比较,P >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营养不良患者的治疗中,对其实施全肠内营养治疗和半肠内营养治疗,治疗效果均较高,但是全肠内营养治疗花费的费用较少,综合进行分析全肠内营养治疗的更为经济合理。

    作者:窦现凤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米力农治疗高龄肺心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米力农治疗高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高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米力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 PaO2、PaCO2以及血 pH值,并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9.13%,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 PaO2、PaCO2以及血 pH 值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米力农治疗高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

    作者:吕丽;张林庆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探讨心理护理模式在外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模式在外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外伤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对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没有显著的差别,经过护理后虽然两组患者的评分情况均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的更加明显,P <0.05。结论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王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患有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患者共20例,对以上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疾病表现及临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 MRI 垂体检查发现,20例患者中4例患者疑似垂体微腺瘤,其中4例疑似垂体微腺瘤患者中2例确诊后进行垂体微腺瘤切除术,术中均取标本送病理进行活检。上述患者经手术治疗,临床手术取得的病理标本中,均为色素沉积性结节样改变,切除肾上腺标本表面粗糙,结节样改变明显,表面被膜不平整,可见灰褐色或黄绿色沉积。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显著。

    作者:贾起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疗效

    目的探析联合应用微创穿刺引流以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恢复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范军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探讨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中医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状使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3~2014年我院的150例糖尿病皮肤瘙痒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7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基础治疗,乳降血糖、补充维生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经过20天的治疗,临床症状均有较大的改善,观察组有5例痊愈,有效率是94.67%,对照组有7例痊愈,有效率是78.67%,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痊愈人数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 <0.05。结论使用中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需要分型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高,安全性高,效果突出。

    作者:杨立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华佛综合征样临床表现10例探究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华佛综合征样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例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华佛综合征样临床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通过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有5例患者的全身皮肤瘀斑迅速扩散呈片状,病情难以控制,经过抢救治疗无效死亡,5例患者经 CSF 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经对症治疗于4周后痊愈出院。结论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华佛综合征,病原菌为脑膜炎双球菌,病菌感染类型相似,在治疗中要注意鉴别。

    作者:付祥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恩替卡韦与霉酚酸酯联合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和霉酚酸酯综合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36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20例患者选择霉酚酸酯和恩替卡韦的综合治疗,对照组16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身体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差异显著(P <0.05),两组患者的胆固醇、三酰甘油,尿蛋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丙氨酸杆基转移酶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和霉酚酸酯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身体指标,提高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付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改变与激素疗效关联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改变与激素疗效的关联性。方法选取3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取3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4例患者治疗前后尿微球蛋白(β2-MG)、血清肌酐(Scr),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β2-MG、Scr 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而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52.9%,低于正常对照组的90.0%(P <0.01)。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小管间质改变对激素疗效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控制激素水平有助于改善伴有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作者:侯小静;张玉峡;张国胜;朱广领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探讨放射影像技术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在临床对于小儿支气管以及支气管异物患儿实时诊断过程中放射影像技术的相关作用。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出现了小儿气管以及支气管异物患儿,数量为50例。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使用 X 线诊断,观察组患儿使用螺旋 CT 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两组患儿均检出气管和支气管异物的情况,同时也有检出异物征象。但观察组患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异物诊断检出率以及异物征象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明显。结论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能够较好的对小儿气管和支气管异物患儿进行诊断,但通过使用螺旋 CT 的诊断形式的检查效果好于使用常规 X 线的检查效果。

    作者:杨东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探讨中医治疗脑肿瘤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脑肿瘤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我院接收的80例脑肿瘤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中医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结果全部患者中,脑内肿瘤五年生存率是42.9%,脑外肿瘤五年生存率是63.6%,垂体腺瘤五年生存率是100%,这些患者短的生存时间是3年半。结论脑肿瘤使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较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升。

    作者:刘钰书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膨胀期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对60例60眼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分别进行单纯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种术式。结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也得以控制,房角开放程度与中央前房深度较手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此三种手术方式对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适合在临床使用。

    作者:戴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和肽素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和肽素治疗前后变化。方法将我院65例慢性心衰与40例健康体检者的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和肽素及 NT-proBNP 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 LVIDD、和肽素、NT-proBNP 高于对照组,LVEF 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10 d 后观察组 NT-proBNP、和肽素水平与入院时比较较低(P <0.05)。结论和肽素可作为心衰患者病情程度及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

    作者:肖洁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分析探讨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确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5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利用 TPS 观察肺部不同部位的原发病灶随呼吸运动的移动情况,比较不同医师在测量肺癌放射治疗过程中靶区域的不同方向的移动度。结果不同医师对于肺癌放射治疗过程中靶区域的确定存在一定差异性,并且肺癌的运动幅度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性。结论能否准确确定肿瘤体积(GTV)是影响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确定 GTV 是放射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确定 GTV 边界值时应该采取个体化放射治疗原则,由于放射治疗医师对于肺癌 GTV 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计划靶体积时应该有多位放射医师共同参与并给予确定。

    作者:王红亚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中医针灸疗法在颈椎小关节错缝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目的:评价中医针灸疗法在颈椎小关节错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60例,均为我院2014年6~12月接受治疗的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将60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例)和实验组(n=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包括理疗、局部制动、药物治疗、颈椎牵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活动能力。结果(1)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对于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宏刚 刊期: 2015年第17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