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燕;吴雄;杨乐艺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门诊经临床证实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0例患者阴道超声检查均表现为双侧卵巢体积不同程度的增大,为正常卵巢的2~3倍。小卵泡数目增多,单个切面内卵泡数目>12个,多沿包膜下呈“车轮状”排列。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欣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对颅脑穿刺术中非插管全麻深度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40例行颅脑穿刺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来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非插管全麻术的价值。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例非插管全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全麻深度之间呈正相关性,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颅脑穿刺术非插管全麻的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价非插管全麻深度的指标。
作者:苏玉强;范晓英;李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衰引起低氧血症患者使用呼吸机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的30例急性心衰引起的低氧血症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这些患者使用常规抗心衰治疗以及结合呼吸机面罩、气管插管等治疗方式,观察分析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动脉血气等指标。结果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经过治疗,24 h之后,患者的呼吸频率为(21±3)次/min、心率为(86±8)次/min,治疗前呼吸频率为(36±4)次/min、心率为(123±10)次/min,动脉血氧分压有所上升,结果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心衰引起的低氧血症使用呼吸机治疗可以让患者的低氧血症和心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张立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超短波理疗配合口服金刚藤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临床观察组(口服金刚藤胶囊结合超短波治疗组)和临床对照组(口服金刚藤胶囊治疗组)各32例,治疗周期为2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观察组治疗症状治疗痊愈22例,症状治疗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6.875%;经对照组治疗症状治疗痊愈15例,症状治疗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84.37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刚藤胶囊结合超短波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理想。
作者:莫莉;王国忠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眩晕宁与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8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别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加用眩晕宁片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经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82.5%);血流速度改善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单药治疗,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意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和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泮托拉唑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奥曲肽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9.29%,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2.14%,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泮托拉唑和奥曲肽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要比单独使用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好。
作者:闫同庆;陈国庆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63例冠心病患者,对其分别开展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检测过程,对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四种不同的心律失常症状发生率为71.43%、73.02%、33.33%以及22.22%,心肌缺血阳性发生率为92.06%,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开展诊断检测工作,可以提升冠心病疾病以及相关病症的发病准确率,使得患者及早开展治疗工作,做好相应的防护应对措施。
作者:张昆 刊期: 2015年第24期
局部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学生主要通过对尸体的解剖和观察来掌握正常人体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局部解剖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对教学效率的提升非常不利。为此,本文对局部解剖学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探索。
作者:王振全;赵克芳;邓同兴;王建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食道癌患者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食道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得分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得分情况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分别是(29.00±5.02)分和(29.30±6.30)分,和对照组的心理状态(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癌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后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有效降低不良病症发生率,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崔桃桃;王忠琴;宗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通过回顾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教育与培训现状,结合国外养老护理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培训体系特点的分析,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化养老护理人员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内容与方法。
作者:王晓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拉唑类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成本-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96例Hp感染消化道溃疡患者随机分为RAC组、OAC组和LAC组,对比三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Hp根除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接受拉唑类三联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孙洁;鲁逊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B超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老年患者,分为B超组(n=25)和心电组(n=22),比较临床结果。结果心电组经过检查,左室肥厚4例、左室增大2例、主动脉扩张4例,B超检查,左室肥厚18例,左室增大12例,主动脉扩张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检查的检出率高。
作者:丁长微;张明子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肝脏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给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对比良、恶性肝脏肿瘤患者的ADC值情况。结果肝脏血管瘤的ADC值高于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以及肝囊肿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以及肝囊肿患者之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有效鉴别灌注ADC值。
作者:蒋仕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为75.0%,低于观察组93.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宋春堂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糖尿病肾病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免疫学指标及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而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3、C4、IgA及IgG免疫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有效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减少尿蛋白水平,改善血清C3、C4、IgA及IgG免疫学指标水平,降低临床症状积分,有利于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疾病治疗效果。
作者:王军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脱位与合并脊髓损伤中椎弓根螺钉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取脊柱骨折脱位与脊髓损伤合并发生的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经X线和CT检查,均骨性愈合,脊髓神经功能A组5例,B级3例,C级4例,D级38例,相较术前A组10例,B组13例,C组20例,D组7例明显改善。相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均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脊柱骨折脱位与脊髓损伤合并发生的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促使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大程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秦荣毫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