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鹏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和重点是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健康教育已被各国及地区的政府、卫生部门和医学界作为改善和管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全程健康教育在银屑病防治中主要是以提高银屑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使银屑病患者掌握更多医学知识及健康促进手段,促进康复,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针对不良治疗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系统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1]。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就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延长缓解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②增进患者与医生间的沟通交流,改善医患关系。③促进临床银屑病治疗的规范化程度与整体的治疗水平共同提高。
作者:张朝晖;李振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5例,分别给予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以及两者联合。连续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C组降压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A组82.86%和B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且安全性高,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应用和借鉴。
作者:陈芳;李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73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6例(X线)、研究组37例(CT)。观察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检查结果,并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77.78%相比,研究组诊断符合率94.59%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较大,符合率高,可推广应用。
作者:李家才;温琳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异常,呼吸道的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加之下颌松弛,舌根后坠引起呼吸道梗阻。另外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多在伤后有呕吐症状,呕吐物易引起堵塞,使患者缺氧,颅内压升高,加重患者病情。行气管切开是治疗的有效措施,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提供适宜的温湿度,加强气管套管护理,湿化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营养,是救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患者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护理周密精细,能降低患者呼吸道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李金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产科联合重症监护室(ICU)救治危急重症孕产妇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23例危急重症孕产妇,均经产科与ICU联合救治,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孕产妇转入ICU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期高血压、产科出血以及合并重症肺炎等;有19例实施剖宫产(82.61%),4例阴道分娩(17.39%);25例围生儿中,6例死亡,其中有3例为胎死宫内,2例为家属终止妊娠,1例为新生儿重度窒息,围生儿死亡率为24.00%(6/25)。结论对危急重症孕产妇实施产科联合ICU救治,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作者:简凤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的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为其进行超早期溶栓及溶栓后的护理观察、并发症的预防等护理。结果70例患者中36例患者完全康复,34例患者经过后续的康复治疗,随访6个月,全部生活自理。患者从进入病区至第1次溶栓药物输注完毕时间为(90±10)min。结论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的护理流程科学、严谨、无缝隙,为脑梗死溶栓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白玉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55.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帮助骨折及早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患者负重时间短,是目前临床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方法。
作者:付振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分析临床护理是否存在临床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1例神经外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观察患者在临床护理中的表现,包括患者的意识、表情、呼吸,并且采取测定中心静脉压等护理方法。结果21例神经外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均被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在神经外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采取临床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缺陷发生几率,使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上升,缓和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揣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随访。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0例、腹部不适5例、腹部肿块3例,体检发现直肠肿物2例。直肠15例,结肠5例。20例均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17例。免疫组化CD117(+)95%(19/20), CD34(+)80%(16/20)。随访率80%,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4个月。结论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后诊断需依靠病理,结直肠间质瘤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应行局部完全切除。
作者:李福顺;李海;郭希伟;董国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内压监测在急腹症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2例急腹症患者,通过测定膀胱压力测定腹内压,并依据腹内压测定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对腹内压为Ⅳ级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愿意进行手术减压治疗分为减压组(17例)和非减压组(16例)。测定患者腹内压测定前后的心率、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呼吸频率差异,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腹内压差异。结果腹内压监测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末梢SpO2以及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CVP、腹内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aO2/Fi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腹内压为Ⅳ级的患者,减压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减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内压监测对急腹症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依据腹内压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治疗可提升急腹症患者预后质量。
作者:吴贵才;李仕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远期疗效。方法30例37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内翻角度。结果术后1年的HSS评分为(79.22±6.69)分,明显高于术前(50.26±8.63)分,内翻角度为(1.19±1.59)°,明显低于术前(12.06±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矫正膝关节内翻畸形,提高膝关节活动功能。
作者:武豪杰;王晓;张永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顺产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以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顺产组(72例)和剖宫产组(30例),比较两组产妇骨盆肌力评分。结果阴道顺产组中肌力≤3分者51例,占70.8%;肌力≥4分者21例,占29.2%;平均肌力评分为(3.4±1.3)分;剖宫产组产妇肌力≤3分者13例,占43.3%;肌力≥4分者17例,占56.7%;平均肌力评分为(4.2±1.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及剖宫产均会对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产生影响,但阴道顺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因而,分娩后应及早指导产妇进行盆底功能锻炼,从而有效的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
作者:温延丽;张振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用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艳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方法120例有剖宫产史的二次剖宫产产妇,根据其首次剖宫产术式将其分为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组(传统组)42例、新式剖宫产组(新式组)40例及改良新式剖宫产组(改良组)38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感染及腹腔粘连程度等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感染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稍微低于新式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腹腔粘连程度较传统组及新式组较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产妇进行二次剖宫产,其所用手术时间较短,切口感染率及腹腔粘连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范鹏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观察组)纳入本次研究,另取同期4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空腹静脉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更低, IgM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大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与紊乱状况,通过测定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有效检测出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因而测定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来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敏华;唐莉;祝俭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阴道助产分娩的临床方法及价值。方法92例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6例,在第二产程延长或者出现胎儿窘迫时观察组采用胎头吸引助产,参考组采用产钳助产,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两组产妇助产成功率、失血量、无痛分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胎位异常多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吸引阴道助产分娩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操作方便,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利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综合调查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风险进行调查统计,并根据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防范控制。结果未实施针对性防范管理前,消毒供应中心调查显示发生风险事件的发生达20起,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等,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结论供应室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余艺英;苏秀凤;黄少聘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慢性酒精中毒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索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慢性酒精中毒模型,以番茄红素灌胃治疗,并建立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小鼠整体外观、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各组小鼠肝脏匀浆中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番茄红素对慢性酒精中毒肝脏的治疗作用。结果番茄红素对小鼠营养状态、应激能力等有所提升,可以降低肝组织AST、ALT活力,并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结论番茄红素对慢性酒精中毒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蔡丽梅;李嘉慧;肖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分析长期吸入小剂量布地奈德对哮喘患儿骨密度的影响。方法80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长期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剂量分别为100μg、150μg,持续时间为9~12个月,再选取40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组A、B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治疗后骨密度指标与治疗开始时及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吸入小剂量布地奈德对于哮喘患儿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疗效确切,不影响哮喘患儿骨密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程汝挽;何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应用于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相关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Lequesne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提升患者膝关节康复效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袁瑞利;罗少英;吕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