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红梅;曲亚杰
目的 了解兰州市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羁押收教人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明确防治工作重点,寻找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调查,采静脉血检测HIV抗体.结果 检测5164名特殊人群HIV抗体,检出HIV感染者12人,检出率0.23%.结论 羁押收教人员为HIV感染高发人群,应加强对羁押收教人员投放前的艾滋病监测力度,从而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速度.
作者:韩小霞;古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病理标本检查结果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针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病理标本的环节管理,建立了严格的签名制度,涉及了合理的病理标本收取登记本,保证将病理标本安全送达病理科.
作者:曲红梅;曲亚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并探讨它们在腺样囊性癌侵袭和转移生物学行为的机理.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腺样囊性癌、13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和MVD计数. 结果 HIF-1α、VEGF、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ACC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C中MVD计数随着HIF-1α、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ACC中HIF-1α、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9,(P<0.001).结论 HIF-1α、VEGF、MVD在ACC中的表达有相关性,HIF-1α通过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 使ACC具有相应的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HIF-1α、VEGF 、 MVD 可以作为判断AC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游云华;梁军;黄志权;欧阳可雄;汪跃平;张华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例经上述矫正治疗后,随访3个月~4年,60例中优50例,良10例,无一例差者,优良率100%.结论 唇裂术后畸形矫正手术存在一定的难度,手术设计应尽量实用、简单,避免增加过多创口而增加新的畸形.
作者:韩万放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年龄与弱视程度及疗效的关系. 方法对101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进行综合疗法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初诊年龄越大,弱视程度越重;3~6岁组疗效优于7~9岁组, 7~9岁组优于10~12岁组;3~6岁组与7~9岁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与3~6岁组、7~9岁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年龄越小,程度越轻,疗效越好.
作者:李庆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的效果,探讨其护理体会.方法 将60例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行硬膜外阻滞镇痛;无要求分娩镇痛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药.结果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娩活跃期时间较对照组短,助产发生率也降低(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效果明显,积极的护理则有助于缩短产程、降低痛苦,确保分娩质量的提高.
作者:温兰娇;陈雁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如何使用解毒剂和尽快达到阿托品化以缓解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患者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79例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患者,迅速清除毒物,尽早使用解毒剂,短期达阿托品化,对症治疗.结果 70例经及时抢救治疗3~10 d后,病情稳定,痊愈出院;9例出现反跳,其中5例酌情阿托品维持5~11 d痊愈出院,4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急性期处理关键是短期达阿托品化,急性期处理后积极预防反跳.
作者:叶斌;肖建;时宝忆;方永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抢救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SOPP)有效的方法.方法 积极彻底洗胃,合理、有效地应用解毒剂及复能剂,同时进行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结果 11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抢救成功105例,成功率94.5%;死亡5例,死亡率4.5%.结论 系统规范的内科治疗,可提高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韩翠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保证检验科出具的检验报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必须建立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特别是基础管理,使专业人员在整个检验过程中消灭过失误差,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
作者:陶丽;于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4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慢性乙型肝炎123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n=63)在常规保肝、降酶、促肝细胞生长治疗的基础上,苦参素注射液600 mg,静脉滴注,1次/d,8周后改为口服苦参素软胶囊每次200 mg, 3次/d;对照组(n=60)保肝、降酶、促肝细胞生长治疗;总疗程均为2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可有效的改善乏力、纳差等症状,治疗组临床可有效的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促进肝功的恢复.治疗组HBeA g 和HBV -DNA在治疗24周后, 阴转率分别是33.33% 和39.68%,高于对照组15.00% 和11.67% (P< 0. 05).治疗组HBeA b在治疗24周后,阳转率分别是39.68%,高于对照组11.67% (P< 0. 05).结论 苦参素注射液可以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且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段树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化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其严重的胃肠道反应,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甚至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1],严重时可导致化疗中止[2].为使化疗顺利进行,我国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本文通过查找有关文献,将化疗致恶心呕吐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滕艳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组织工程技术为根治心肌梗死等心脏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近年来,心肌组织工程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在种子细胞等方面的难题还远没有解决.本文对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作了一下综述,为细胞替代治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姜婧;李德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与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体会.方法 通过对24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深入沟通和观察.结果 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结论 准确有效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艳丽;魏秋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0岁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60%左右,在≥80岁老年人群中此数值高达90%,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速,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所有高血压人群中所占比例亦迅速增加,高血压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老年人高血压及其合并症的防治对于改善我国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可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慢性宫颈炎患者1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微波的高热效应,使蛋白凝固原理治疗慢性宫颈炎,1次痊愈170例,有效16例,治愈率91.4%,总有效率100%.结论 采用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物理疗法,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患者无痛苦,见效快,效率高的理想方法.
作者:朱辉;李慧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观察肛肠病术后应用一效膏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将8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一效膏.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差异,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效膏对肛肠病术后创面有良好的促进愈合作用.
作者:董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与伤残的主要原因,又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颅内出血(ICH)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新生儿窒息正确和规范的复苏直接关系到HIE及ICH的预防和预后.我国卫生部和中华围产学会在2003年7月正式成立了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委员会,组织翻译了英国第四版新生儿复苏教程(NRP)[1],旨在规范化指导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工作.
作者:胡玲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报告2例脑瘫患者烧伤后的护理,加强对脑瘫烧伤患者综合性护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创面护理,皮肤护理及康复锻炼,保持正确姿势,预防泌尿系感染.患者创面无明显受压、感染、加深,21 d痊愈出院.
作者:张爱萍;张蓓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周期性麻痹是甲亢患者较常见的神经肌肉并发症.文献报道其约50%继发于甲亢.甲亢并周期性麻痹的特点多见于东方国家,年轻男性多见[1].本院于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甲亢患者88例,其中16例为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长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商丘市某接尘企业体检结果并进行分析.方法 某接尘企业从事或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4356人进行健康体检.结果 从事或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4356人,诊断为无尘肺(0)4198例(96.37%);检出尘肺158例检出率检出率为3.627%.结论 加强从事或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个体防护措施,加强从事或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的健康安全教育,坚持做好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定期对从事或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进行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尘肺患者和防止尘肺病的发生和发展,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作者:郭瑾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