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涛;马明昌
目的 了解项目县开展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并在全省推广.方法 将项目县开始基线调查数据与2005、2006、2007、2008年专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价项目县开展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效果.结果 在中学长期、持续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使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从基线调查的19.32%,提高到2005年的60.74%、2006年的83.04%、2007年的86.39%、2008年的89.70%;对艾滋病持正确态度人的比例上升,从基线调查的17.12%,提高到2008年的84.30%.结论 在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应不断探索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王百锁;张璐;刘家政;毛照明;李蓓;常文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既往有偿供血集中感染HIV人群接受高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2004年12月31日为起始点开展双向性队列研究,选取唐河县某疫情高发村,收集所有HIV感染者和病人1995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相关感染、发病、实验室检测及死亡等信息.结果 150例病例中,接受治疗124例,未治疗26例;25例死亡.从HIV感染到观察终点平均观察(10.3±1.2)年,接受治疗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63.1±123.2)个/mm3;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治疗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分别上升73.1、103.1和138.7个/mm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的体重平均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从治疗基线(58.1±6.2)kg到治疗第一年(59.8±7.1)kg和第二年(60.8±7.3)kg,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的前3年对HIV感染者/患者具有较好的免疫重建效果,可以使病人恶病质状况得到改善.
作者:何昌宇;赵涛;刑运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关行为特征.方法 对襄樊市社区及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行为监测.结果 部分知识点正确率较高,但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的比例只有54.22%,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知晓率也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09).戒毒所里戒过毒的比例为77.5%,注射过毒品的60.3%,共用过针具的25.3%.近一个月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为20.7%,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为39.8%.未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梅毒感染率为1.88%,其中女性梅毒感染率达4.60%.结论 吸毒者存在知识与行为分离的现象.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宣传教育应和安全套推广、清洁针具交换以及美沙酮替代治疗等行为干预并重,以提高防治效果.
作者:邱兴庆;周斌;徐敏;陶艳兵;文运民;温明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高危场所分布变迁及暗娼流动情况,进一步探讨农村地区暗娼艾滋病宣传、干预措施.方法 对唐县、涉县、平山县性交易的高危场所及暗娼进行了摸底调查,登记2008年下半年内关闭的、现存的、新开的涉性场所,观察或访谈场所内曾有的或现存的暗娼人数及流动情况,分析收集的资料.结果 3个县高危场所共计307家,暗娼1 184人.高中档场所集中分布在县城或旅游区,搬迁较少,场所较固定,暗娼在同档次流动多,容易落实宣传干预工作;低档场所偏僻、分散、隐蔽、经常变迁,暗娼流动性强,落实宣传干预难度较大.结论 应重点加强、普及农村地区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地区低档场所暗娼人群的干预工作.
作者:赵宏儒;苗香芬;王爱哲;宗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济欠发达、艾滋病低流行区的防治成本及今后经费需求,为政府财政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核实财务报账数据和档案资料的各项效果指标完成情况,计算各项活动或人均单位成本,再结合未来工作指标和物价因素,应用分析软件,对今后经费需求进行预测.结果 2008年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总额1 646 892元人民币,人口年平均费用1.38元.对15~49岁人群的宣传教育人年均成本均为0.47元;对女性性服务者、男男性行为者和农民工的人均年宣传干预成本为177.63元、231.78元、0.47元;孕妇和被监管人员HIV筛查人均成本为6.59元、6.09元;HIV感染者/病人CD4检测、抗病毒治疗和管理的费用人年均成本461元、 9 901元、439元;工作人员培训人均成本为120元;多部门合作、督导评估和日常办公费用分别占总额的34.70%、6.25%、6.74%.预测2009-2012年经费需求分别为140.91万元、130.96万元、128.55万元、128.54万元,人年均约1.10元;多部门合作和大众宣传教育经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大,其他15项经费需求均少有增加.结论 艾滋病防治经费需求是根据干预人群规模和工作活动覆盖规模要求及物价上涨等因素,计算和预测未来工作单位成本和经费需求,是艾滋病项目成本-效果分析的基础性探讨.
作者:张永华;崔媛英;高海英;刘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艾滋病患者的日益增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及其家属所面临的医疗、心理、家庭、经济与社会歧视等方面的问题非常普遍,他们对医疗、社会关怀支持等方面的需求越显迫切.
作者:孙长喜;朱名树;董雷;曾文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艾滋病疫情在我国仍处于上升趋势,且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积极探索当地的艾滋病疫情特征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工作,对控制艾滋病疫情播散,减轻由其造成的影响,确保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稷山县1996年以来艾滋病的发现和分布状况分析,探讨了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为下一步制订符合该县实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
作者:卫战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蒙城县2006-2008年娱乐场所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性行为改变情况,为项目的 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用统一的艾滋病专项调查问卷对娱乐场所的暗娼进行艾滋病知识和行为状况调查.结果 蒙城县娱乐场所暗娼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从项目开展初期的12.8%(2007年1月),现已达到77.8%(2008年12月);暗娼近一个月在商业性性行为中或与固定性伴使用安全套(每次都用)的比例在3年中均呈上升趋势,但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率较低.暗娼愿意接受干预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结论 暗娼的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 开展促进了其行为改变,应充分利用当前优越的艾滋病防治政策环境,确保各项干预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郭子玉;万德明;凤翀;蔡良飞;范引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基层艾防人员工作倦怠、社会支持及其他相关因素,为有效促进基层艾防人员心身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对湖北省全球基金项目中参与培训的68名基层艾防人员进行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并且对襄樊、蕲春、巴东等地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在情绪衰竭维度上,有69.7%的人出现过情绪衰竭;36.3%的人出现过情感疏离;只有36.3%的人感到有工作成就感;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而同事的支持和理解不足;有69.5%的人愿意从事基层艾防工作;但如有可能,66.1%的人希望换岗.结论 基层艾防人员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并且与社会支持不足有关,对基层艾防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减轻工作压力,采取轮岗减轻工作倦怠,提高自我心理平衡能力.
作者:吴均林;陈晶;葛琴;颜明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合肥市蜀山区低层暗娼安全套使用情况,探讨影响低层暗娼近一个月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可能因素.方法 对合肥市蜀山区低层暗娼共335人,采用自填式或一对一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性病/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和安全套使用情况等.结果 76.4%的调查对象在近一个月内坚持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79.3%的本省低层暗娼近一个月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明显高于外省户籍的低层暗娼的使用率69.8%(χ2=4.468,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为固定性伴不能降低艾滋病危险性、老板不管、客人不用安全套、老板允许或不管暗娼进行性交易等因素导致暗娼近一个月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显著降低,一次性交易价钱>100元的暗娼近一个月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明显高于一次性交易价钱≤100元的暗娼,OR=2.266(95% CI:1.208~4.251).结论 合肥市蜀山区低层暗娼近一个月每次安全套使用率仍较低,距100%使用安全套还有差距.每次性交易的价格和娱乐场所老板的态度等变量影响着暗娼近一个月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
作者:李诺;李振峰;樊建东;黄朝辉;曾臻;许韶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并比较山东省项目地区和非项目地区艾滋病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效果.方法 记录项目县和非项目县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病人治疗前、治疗1、3、6 个月,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用t检验和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项目县和非项目县接受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得到提高,除治疗3个月时项目县和非项目县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始治疗和其他随访时间项目县均高于非项目县.结论 HAART治疗有利于HIV感染者和病人免疫重建,项目县长期治疗效果好于非项目县.
作者:林云霞;刘学真;郑薇;陶小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是控制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主要途径,西华县1990年以后出生儿童感染艾滋病30例,其中29例因母亲传染所致.
作者:安凤丽;凌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山阳县自2000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截止2008年底,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3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2.27∶1,累计发病34例,死亡16例,现存PLWHA 20例,其中2例失访,可随访18例.
作者:王甲勇;毛照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综合干预对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改变的效果.方法 2008年3~4月期间对郑州市中原区7个娱乐场所与10个服务行业场所的外来务工人员共723人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之后进行综合干预,干预后再次调查他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结果 干预前,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2.6%,干预后知晓率为9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5,P<0.001);各条目的 回答正确率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干预后,有31.1%的研究对象认为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应该保密,88.0%的研究对象表示不会断绝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来往,82.7%的人表示可以接受与艾滋病患者共餐;干预前性生活时安全套使用率为68.1%,干预后有75.8%的研究对象愿意坚持每次性生活均使用安全套,正确求医行为形成率达到99.7%.结论 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对安全套的使用方法缺乏正确认识,综合干预是提高他们知、信、行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冰;杨永利;秦利娟;施学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安徽省项目地区艾滋病防治效果,为制订后期项目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8年度专题调查和项目报表指标数据,与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指标体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和GF3预期目标比较分析.结果 15个指标全部完成目标值的85%以上,其中86.67%(13/15)指标完成目标值90%以上,60%(9/15)指标顺利完成了目标值,80%(12/15)指标完成终期目标值85%以上,53.33%(8/15)指标顺利完成了终期目标值;30%的县完成了85%以上的中期目标,部分县仅完成了50%的指标;HIV感染者/病人、暗娼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人群、不同知识点知晓率差距明显.结论 通过GF3项目推动,项目地区中期目标总体完成较好,VCT、治疗关怀和行为干预覆盖率和比例中期目标基本实现,但各县间指标完成差距明显,HIV感染者/病人、暗娼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人群、不同知识点差距明显,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HIV感染者/病人、暗娼和流动人口的宣传力度,对不同人群、不同知识点强化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全面提高各人群和各知识点的知晓率.
作者:王华东;计国平;周虎;吴明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HIV 阳性孕产妇的发现时机及接受阻断的情况分析,了解当前HIV母婴阻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收集在湖北、山西、河北部分县市发现的179名阳性孕产妇(189孕次)发现时机及接受阻断的情况,对所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未接受综合阻断措施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项目县,孕检人群HIV阳性率为0.26‰.在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中产前、产时、产后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7%、7.4%、25.9%,各期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均有部分未接受综合阻断措施.产前发现未接受抗病毒药物阻断的阳性孕产妇中,个别孕妇不接受药物阻断;产时发现的孕产妇,多数因未获得药物而未用药阻断;而产后才发现的孕产妇则错过了阻断时机.结论 我国HIV母婴阻断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存在HIV阳性孕产妇发现不及时,接受综合阻断措施比率较低等问题,亟需改进.
作者:梁科;桂希恩;张元珍;荣玉萍;严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低档高危场所暗娼人群特征,探讨对农村地区暗娼艾滋病宣传、干预措施.方法 对唐县、平山县低档场所暗娼进行摸底调查,对每次性交易收费在60元以下的低档场所中暗娼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收集资料.结果 两县低档高危场所共计118家,暗娼431人,完成324份问卷,其中完整有效问卷298份.低档场所偏僻、隐蔽、经常变迁,暗娼流动性强;低档场所暗娼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落实宣传干预难度较大.低档场所暗娼获得信息的途径以电视为主,掌握信息不准确,存在知识行为分离现象.结论 应重点加强、普及农村地区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地区低档场所暗娼人群的干预工作.
作者:苗香芬;赵宏儒;宗雪梅;王爱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河南省在19个县(区)实施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全面推进了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培训医务人员等23 698人次;引导多部门参与防治工作,参与的政府部门和草根组织达到1 092个,参与活动达2 832项;项目地区自愿咨询检测94 213人次;通过VCT检出的HIV感染者占检出总数的99.33%;激励机制实施,促进了高危行为干预措施的落实;2008年,河南省母婴传播率降为4.16%,单阳配偶阳转率为1.13/100人年;通过建立服药督导机制,治疗12个月仍坚持治疗并存活的艾滋病病人的比例达89.48%.
作者:李自钊;彭元娥;胡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HIV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管理模式.方法 2008年选择安徽省阜阳市作为试点,开展对HIV感染者和病人采取分级分类管理.结果 2008年对阜阳市现存活的HIV感染者和病人采取了分级分类管理,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流调率从62.2%上升到94.4%;HIV感染者的随访比例从55.2%上升到85.8%,艾滋病病人的随访比例从70.2%上升到98.8%;HIV感染者和病人CD4+T细胞检测比例从56.0%上升到89.8%;单阳配偶检测比例从46.7%上升到88.5%.结论 在农村地区开展对HIV感染者和病人的分级分类管理可以有效管理传染源,减少新发感染的发生.
作者:琚腊红;苏斌;徐臣;丁心平;汤后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社会网络干预对预防控制饭店女性流动人群性病艾滋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合肥市12家饭店和蚌埠市14家饭店,以在饭店打工、农村户口、未婚女性为研究对象,从其中招募48名健康宣传员,将研究对象按与其关系密切程度分成4组,每组6~8人.先对健康宣传员实施干预,再由健康宣传员对其干预组成员进行宣传.比较干预前、后研究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变化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平均分分别为:13.87±6.27、11.61±4.19,干预后均增加到23.38±4.97、12.87±4.25;干预前近两个月、近1次和近3次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9%、46.9%、27.0%,干预后分别为53.7%、63.4%、41.4%;艾滋病咨询机构知晓率和检测机构知晓率在干预前分别为85.4%和64.8%,在干预后分别为98.4%和92.8%;艾滋病咨询报告率和检测报告率在干预前分别为4.1%和6.8%,均低于干预后(19.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51,P<0.01;χ2=54.481,P<0.01).结论 社会网络干预可有效提高饭店女性流动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安全套使用率和规范卫生服务知晓率及利用率,是该人群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军;张正红;张洪波;王强;陈琳;王君;魏锁;宇方;段毓雯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