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勇;毛照明
山阳县自2000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截止2008年底,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3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2.27∶1,累计发病34例,死亡16例,现存PLWHA 20例,其中2例失访,可随访18例.
作者:王甲勇;毛照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社会网络干预对预防控制饭店女性流动人群性病艾滋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合肥市12家饭店和蚌埠市14家饭店,以在饭店打工、农村户口、未婚女性为研究对象,从其中招募48名健康宣传员,将研究对象按与其关系密切程度分成4组,每组6~8人.先对健康宣传员实施干预,再由健康宣传员对其干预组成员进行宣传.比较干预前、后研究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变化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平均分分别为:13.87±6.27、11.61±4.19,干预后均增加到23.38±4.97、12.87±4.25;干预前近两个月、近1次和近3次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9%、46.9%、27.0%,干预后分别为53.7%、63.4%、41.4%;艾滋病咨询机构知晓率和检测机构知晓率在干预前分别为85.4%和64.8%,在干预后分别为98.4%和92.8%;艾滋病咨询报告率和检测报告率在干预前分别为4.1%和6.8%,均低于干预后(19.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51,P<0.01;χ2=54.481,P<0.01).结论 社会网络干预可有效提高饭店女性流动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安全套使用率和规范卫生服务知晓率及利用率,是该人群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军;张正红;张洪波;王强;陈琳;王君;魏锁;宇方;段毓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低档高危场所暗娼人群特征,探讨对农村地区暗娼艾滋病宣传、干预措施.方法 对唐县、平山县低档场所暗娼进行摸底调查,对每次性交易收费在60元以下的低档场所中暗娼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收集资料.结果 两县低档高危场所共计118家,暗娼431人,完成324份问卷,其中完整有效问卷298份.低档场所偏僻、隐蔽、经常变迁,暗娼流动性强;低档场所暗娼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落实宣传干预难度较大.低档场所暗娼获得信息的途径以电视为主,掌握信息不准确,存在知识行为分离现象.结论 应重点加强、普及农村地区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地区低档场所暗娼人群的干预工作.
作者:苗香芬;赵宏儒;宗雪梅;王爱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04年实施以来,河南省19个艾滋病高发贫困县在项目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了艾滋病防治与服务网络,开展了自愿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为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提供综合关怀和支持.
作者:陈昭云;彭元娥;胡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项目县开展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并在全省推广.方法 将项目县开始基线调查数据与2005、2006、2007、2008年专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价项目县开展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效果.结果 在中学长期、持续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使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从基线调查的19.32%,提高到2005年的60.74%、2006年的83.04%、2007年的86.39%、2008年的89.70%;对艾滋病持正确态度人的比例上升,从基线调查的17.12%,提高到2008年的84.30%.结论 在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应不断探索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王百锁;张璐;刘家政;毛照明;李蓓;常文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高危场所分布变迁及暗娼流动情况,进一步探讨农村地区暗娼艾滋病宣传、干预措施.方法 对唐县、涉县、平山县性交易的高危场所及暗娼进行了摸底调查,登记2008年下半年内关闭的、现存的、新开的涉性场所,观察或访谈场所内曾有的或现存的暗娼人数及流动情况,分析收集的资料.结果 3个县高危场所共计307家,暗娼1 184人.高中档场所集中分布在县城或旅游区,搬迁较少,场所较固定,暗娼在同档次流动多,容易落实宣传干预工作;低档场所偏僻、分散、隐蔽、经常变迁,暗娼流动性强,落实宣传干预难度较大.结论 应重点加强、普及农村地区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地区低档场所暗娼人群的干预工作.
作者:赵宏儒;苗香芬;王爱哲;宗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陕西省3个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暗娼人群行为干预工作情况,并对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个项目县暗娼人群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基线调查相比较.结果 项目县暗娼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基线调查时的23.81%提高到2008年专项调查时的89.52%;安全套使用率从基线调查77.78%提高到 96.77%.结论 项目启动6年以来,对项目县暗娼人群的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的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将干预经验加以推广,不断加大干预覆盖面.
作者:张璐;王百锁;刘家政;毛照明;李蓓;常文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基层艾防人员工作倦怠、社会支持及其他相关因素,为有效促进基层艾防人员心身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对湖北省全球基金项目中参与培训的68名基层艾防人员进行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并且对襄樊、蕲春、巴东等地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在情绪衰竭维度上,有69.7%的人出现过情绪衰竭;36.3%的人出现过情感疏离;只有36.3%的人感到有工作成就感;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而同事的支持和理解不足;有69.5%的人愿意从事基层艾防工作;但如有可能,66.1%的人希望换岗.结论 基层艾防人员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并且与社会支持不足有关,对基层艾防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减轻工作压力,采取轮岗减轻工作倦怠,提高自我心理平衡能力.
作者:吴均林;陈晶;葛琴;颜明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河北省市县两级艾滋病防治人力资源状况,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配备.方法 调查采用普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所得数据用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河北省市县两级人员共有1 347人,其中专职人员547人,市县两级人员在学历和职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县级基层技术人员缺乏.结论 河北省艾滋病防治人员数量不足,各地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合理配置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力资源.
作者:李保军;白广义;梁良;赵宏儒;张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艾滋病疫情在我国仍处于上升趋势,且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积极探索当地的艾滋病疫情特征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工作,对控制艾滋病疫情播散,减轻由其造成的影响,确保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稷山县1996年以来艾滋病的发现和分布状况分析,探讨了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为下一步制订符合该县实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
作者:卫战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并比较山东省项目地区和非项目地区艾滋病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效果.方法 记录项目县和非项目县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病人治疗前、治疗1、3、6 个月,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用t检验和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项目县和非项目县接受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得到提高,除治疗3个月时项目县和非项目县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始治疗和其他随访时间项目县均高于非项目县.结论 HAART治疗有利于HIV感染者和病人免疫重建,项目县长期治疗效果好于非项目县.
作者:林云霞;刘学真;郑薇;陶小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简称GF3)总期5年(2004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2004年至今,河南省19个艾滋病高发县先后得到GF3的支持(一期13个项目县,二期新增6个项目县),为了解项目工作开展效果,评价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河南省艾滋病项目目标完成情况,为项目滚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二期项目工作成效总结如下.
作者:刘心想;彭元娥;张虹;窦萍;王昌举;姜亚伟;熊向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男男性接触者人群艾滋病及其相关高危行为流行情况,为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3-2008年西安地区该人群艾滋病监测相关资料.结果 2003-2008年MSM人群艾滋病监测中,监测对象以20~30岁年龄组多,占48.3%~61.3%.58%~89%的监测对象在近6个月内有肛交行为,且肛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率历年高仅43.5%;有同性性伴人数平均为2.54~7.70人,近6个月内有女性性伴者占22%~41%.HIV抗体阳性检出率逐年升高,为0.39%~3.25%.结论 西安地区MSM人群艾滋病流行加重,同时具有向普通人群扩散的潜在危险.
作者:李翔;邢爱华;常文辉;崔萌;贾华;任强;卢永;王百锁;张家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依托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分析项目设计与项目执行标准、构建项目设计与项目执行关键指标,剖析项目设计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偏差,并从项目申请/执行机构和项目管理机构两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言.
作者:姚霞;陈仲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综合性行为干预,跟踪其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和艾滋病、梅毒感染状况的动态变化,为今后在娱乐场所推广适宜、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自2005年4月起,连续4年由艾滋病防控人员每季到娱乐场所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册、张贴宣传画,培训服务人员,免费提供安全套,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每年检测1次HIV抗体、梅毒抗体.结果 4次调查结果表明,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按UNAIDS推荐方法计算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65%、25.23%、55.43%、77.90%;安全套使用率由42.86%提升至95.39%;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阳性率由7.26%降至3.31%.结论 连续4年行为干预后,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明显提高,梅毒感染率降低.
作者:术洪英;张贻庆;刘德艳;王维忠;张传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项目地区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宣传和外展干预工作,有效利用资源.方法 收集山东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地区2006-2008年按规范要求完成的所有咨询个案表及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8年每咨询点月平均提供服务人次数15.22人次,是2006年的2.58倍.共27 619人次接受VCT服务,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的所占比例大,为45.38%.2006年、2007年、2008年,求询类型不详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35%,1.22%,0.62%,呈逐年下降趋势;求询者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9.12%、50.19%和53.49%,呈逐年增加趋势.项目地区通过VCT检出HIV抗体阳性数占HIV阳性发现数的比例为44.56%.其中其他类型的比例高,为30.23%,其次为非婚异性性行为、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有献血(浆)史和有输血/血制品史,分别为16.28%、13.95%、13.95%、11.63%.在接受VCT服务的人中,HIV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0.32%;HIV抗体阳性检出率高的是有注射毒品史的,为15.00%,其次为母亲阳性和配偶/固定性伴阳性,分别为11.11%和6.35%.结论 山东省自愿咨询检测工作逐渐规范,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主要的服务对象为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者.越来越多的女性得到VCT服务.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者、外来妇女、母亲阳性、配偶/固定性伴阳性,有献血(浆)史和有输血/血制品史的是该省项目地区VCT服务的目标人群和高危人群,同时也需加强对注射吸毒和男男同性恋人群的外展干预和健康宣传工作.
作者:张娜;林云霞;郑薇;朱晓艳;于青;陶小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济欠发达、艾滋病低流行区的防治成本及今后经费需求,为政府财政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核实财务报账数据和档案资料的各项效果指标完成情况,计算各项活动或人均单位成本,再结合未来工作指标和物价因素,应用分析软件,对今后经费需求进行预测.结果 2008年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总额1 646 892元人民币,人口年平均费用1.38元.对15~49岁人群的宣传教育人年均成本均为0.47元;对女性性服务者、男男性行为者和农民工的人均年宣传干预成本为177.63元、231.78元、0.47元;孕妇和被监管人员HIV筛查人均成本为6.59元、6.09元;HIV感染者/病人CD4检测、抗病毒治疗和管理的费用人年均成本461元、 9 901元、439元;工作人员培训人均成本为120元;多部门合作、督导评估和日常办公费用分别占总额的34.70%、6.25%、6.74%.预测2009-2012年经费需求分别为140.91万元、130.96万元、128.55万元、128.54万元,人年均约1.10元;多部门合作和大众宣传教育经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大,其他15项经费需求均少有增加.结论 艾滋病防治经费需求是根据干预人群规模和工作活动覆盖规模要求及物价上涨等因素,计算和预测未来工作单位成本和经费需求,是艾滋病项目成本-效果分析的基础性探讨.
作者:张永华;崔媛英;高海英;刘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HIV 阳性孕产妇的发现时机及接受阻断的情况分析,了解当前HIV母婴阻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收集在湖北、山西、河北部分县市发现的179名阳性孕产妇(189孕次)发现时机及接受阻断的情况,对所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未接受综合阻断措施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项目县,孕检人群HIV阳性率为0.26‰.在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中产前、产时、产后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7%、7.4%、25.9%,各期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均有部分未接受综合阻断措施.产前发现未接受抗病毒药物阻断的阳性孕产妇中,个别孕妇不接受药物阻断;产时发现的孕产妇,多数因未获得药物而未用药阻断;而产后才发现的孕产妇则错过了阻断时机.结论 我国HIV母婴阻断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存在HIV阳性孕产妇发现不及时,接受综合阻断措施比率较低等问题,亟需改进.
作者:梁科;桂希恩;张元珍;荣玉萍;严亚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多数青壮年依靠外出务工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这种现象呈逐年增长趋势,流动人口因其受知识缺乏、环境及高危性行为影响已成为高风险人群,极易感染艾滋病、性病.
作者:和西涛;马明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河南省在19个县(区)实施第三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全面推进了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培训医务人员等23 698人次;引导多部门参与防治工作,参与的政府部门和草根组织达到1 092个,参与活动达2 832项;项目地区自愿咨询检测94 213人次;通过VCT检出的HIV感染者占检出总数的99.33%;激励机制实施,促进了高危行为干预措施的落实;2008年,河南省母婴传播率降为4.16%,单阳配偶阳转率为1.13/100人年;通过建立服药督导机制,治疗12个月仍坚持治疗并存活的艾滋病病人的比例达89.48%.
作者:李自钊;彭元娥;胡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