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整形术中应用自体耳软骨治疗鼻尖低平的临床观察

孙杨

关键词:鼻尖低平, 自体耳软骨, 鼻整形术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耳软骨治疗鼻尖低平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行鼻整形术的鼻尖低平患者中34例作为观察组应用自体耳软骨,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鼻中隔软骨,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对鼻尖形态表示满意。结论:应用自体耳软骨和自体鼻中隔软骨治疗鼻尖低平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取耳廓软骨更为方便、简单,手术用时更短。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多发混合痔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动脉结扎术和外剥内扎术双术并行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过手术治疗的120例多发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仅行外剥内扎术,比较两组疗法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时间为(3.1±0.9)d,愈合时间为(11.2±1.9)d,大出血3例,占比5%;排便困难5例,占比8.3%;肛缘水肿10例,占比16.6%;肛门狭窄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1 d、3 d和1周的VAS评分分别为(7.5±1.9)分、(3.0±1.8)分、(3.1±2.3)分、(3.5±2.4)分和(3.0±2.5)分。观察组疼痛评分与并发症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多发混合痔的疗效优于单行外剥内扎术的传统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黄善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肠炎68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片治疗,观察组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为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观察组为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肠炎采取葛根芩连汤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快速作用于病灶,改善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救护理对策

    目的:总结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急救护理对策。方法:选取DKA患儿40例,通过医护人员配合,实施有效的护理。结果:(1)经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儿血糖控制良好,酮体消失,酸中毒得到纠正,有效率为100%。家属非常满意度87.5%(35/40),满意度12.5%(5/40);(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时血糖、HbA1c水平、动脉血气指标和AG均降低,恢复至正常范围(P<0.05),但电解质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治疗联合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DKA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娄爱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传统与自体组织桥式修补术治疗阴道脱垂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桥式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后壁脱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3月因子宫脱垂行阴道前后壁桥式修补术34例;及2006年1月-2009年3月因子宫脱垂行传统的阴道前后壁修补术29例,比较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结果:阴道前后壁桥式修补术的手术时间为(1.20±0.64)h,术中出血量为(10.5±3.96)mL,术后复发率为0,与传统术式手术时间(1.70±0.74)h,术中出血量(36.90±2.46)mL,术后复发率10.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术式比较,桥式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复发率低,未出现尿道、膀胱损伤,未发现直肠损伤及阴道壁血肿等等,近期疗效较满意。

    作者:郭海荣;刘素素;刘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全身应用两种不同静脉糖皮质激素在AECOPD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激素与静脉使用不同糖皮质激素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住院的84例中重度AECOPD患者随机分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组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呼吸困难评分、血气分析、肺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三组肺功能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组与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组和地塞米松组。结论:糖皮质激素对中重度AECOPD有较好的近期疗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组与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组的疗效相当,并优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组,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中重度AECOPD的另一种更好的选择。

    作者:勾建强;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及早期干预在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eonates behavioral nerve assessment,NBNA)及早期干预应用于新生儿脑损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新生儿468例。选取无脑损伤的212例新生儿为正常组,选疑似脑损伤采取早期干预的154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另选疑似脑损伤未采取早期干预的10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及后遗症情况。结果:干预前,正常组NBNA评分为(37.85±1.32)分,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4.13±1.58)分及对照组的(32.81±1.7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BNA评分为(39.41±1.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52±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BNA可明确了解新生儿行为能力,可及时发现易漏诊的轻微脑损伤及脑细胞发育异常,早期干预可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代偿性的恢复,降低残障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景林;杨学群;李少光;张益忠;张宏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微生态治疗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患者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评价与分析微生态制剂治疗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本次68例新生儿黄疸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4、7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统计两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7天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第1天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7天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药物起效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1.0±0.5)d、(3.8±1.7)d,与对照组(2.6±0.6)d、(5.3±2.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其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胆红素,且起效快,加速患者黄疸消退,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金志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排痰拍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使用排痰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追踪护理的10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和传统组,每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利用排痰拍进行排痰护理,而传统组患者则是由亲属采用传统手拍排痰,对照两组本院患者SaO2,比较两组患者排痰成功例数。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SaO2经过拍背均得到提升,且研究组效果更好,另外,研究组排痰成功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在本院接受护理的过程中,排痰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护理中亲属往往不能较好掌握排痰技巧,使用排痰拍进行排痰,不仅方便快捷,易于掌握,而且护理效果较好,建议推广。

    作者:赵映霞;刘永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急性呼吸衰竭患者72例,根据患者应用通气方式分为有创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及无创正压通气组(观察组),两组各36例。评估两组通气4 h和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通气4 h的PaO2、PaCO2和SaO2分别为(82.77±1.68)mm Hg、(57.80±1.13)%、(77.19±5.46)%,通气24 h分别为(92.48±1.41)mm Hg、(49.85±1.02)mm Hg、(93.83±6.07)%;对照组通气4 h的PaO2、PaCO2和SaO2分别为(91.43±1.92)mm Hg、(52.37±0.81)mm Hg、(81.31±6.68)%,通气24 h分别为(94.55±1.30)mm Hg、(50.34±0.89)mm Hg、(94.02±7.96)%,两组比较通气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气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AP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7.19±0.46)d,低于对照组的(21.31±0.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气体交换,可以有效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何忠红;邓上安;池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Toth水解剖技术经侧裂入路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Toth水解剖技术经侧裂入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9年6月-2013年12月收住本科行Toth水解剖技术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的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其手术疗效,并以第3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结果:颅内血肿完全清除者28例,近全清除(残余血肿量<10 mL)10例,大部分清除(残余血肿量10~20 mL)4例。在42例术后随访患者中,恢复良好21例,轻度残废12例,重度残废7例,死亡2例。结论:Toth水解剖技术经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特点。

    作者:肖宗宇;陈晓娟;裴杰;贺瑛福;许常林;马进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对比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行肠、胃等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全凭静脉组和吸入组两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和MMSE分值等。结果:与吸入组相比,全凭静脉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全凭静脉组患者术后60 min MMSE评分较低,吸入组患者术后60、180、360 min MMSE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入组相比,全凭静脉组患者术后60、180、360 min MMSE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有利于降低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率,更好地保护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整体责任制护理对宫颈癌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并评价整体责任制护理对提高宫颈癌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妇产科2012年2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整体责任制护理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相关评定项目。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腹胀、切口发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对术后随访时间、对术后生活方式等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整体责任制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宫颈癌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黎玉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参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参与干预前2013年1-6月和药师参与干预后2014年1-6月Ⅰ类手术病历,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其选药、给药时机、疗程、给药剂量等均较干预前规范。结论: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明显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王惠霞;毛国富;丰奕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8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临床上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8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及护理的全过程。结果:82例患者67例好转出院,15例改为气管插管,其中11例拔管后好转出院,4例又行气管切开,均因气胸或病情危重而死亡。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应用逐年增加,成功率也逐渐上升,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操作程序,严密监测并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的护理,是确保成功使用BiPAP呼吸机的重要环节。

    作者:吴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品管圈在降低我院门诊西药房发药差错率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本院门诊西药房发药差错率,保证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改进。分析造成发药差错的各种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评价有形成果(发药差错率)和无形成果(圈能力)。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西药房的发药差错率显著降低,由改善前的6‰下降到改善后的1.9‰,圈员在发掘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降低本院门诊西药房发药差错率是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广应用。

    作者:蓝海珍;傅帅;欧阳玉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患者伤口换药认知现状与提高换药满意度的相关措施分析

    目的:调查术后患者对伤口换药的认知程度与需求情况,为临床护士对术后患者进行伤口换药相关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来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征,并采用本院自拟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患者对伤口换药的认知情况、需求情况、目前医护所给予的手术伤口换药情况、患者对其的满意度情况等五个方面,了解患者术后对伤口换药的认知及其需求。结果:67.2%的患者对伤口换药目的意义仍是不大了解,94.4%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全面;患者希望医生“每天一次”给予查看伤口情况及更换敷料分别占67.8%与71.1%,目前临床以“每天一次”的频率查看伤口情况占57.8%,更换敷料占43.3%,实际频率为“两天或更久一次”者占到27.8%与45.7%。术后患者对伤口换药的满意度为71.4%。结论:大部分患者对术后伤口换药的认知水平低,而患者对医生给予伤口换药的期望值高于目前临床实际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朱子兴;郑剑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大豆异黄酮对球囊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球囊损伤模型兔颈动脉后再狭窄的预防。方法:建立兔右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实验分单纯球囊损伤组(Inj)、去势后球囊损伤组(Ovx+Inj)、去势球囊损伤后补充雌激素组(Ovx+Inj+E2)、去势球囊损伤后补充大豆异黄酮组(Ovx+Inj+Iso),于28 d行彩超检查,监测损伤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及内膜的光滑程度,后分组等数分别处死动物,分别计算损伤血管腔内膜/中膜面积比值。结果:Inj组与Ovx+Inj组内膜、中膜增厚明显,管腔狭窄明显,Ovx+Inj+E2组和Ovx+Inj+Iso组各时段血管形态学分析显示内膜增生程度低于Inj组与Ovx+Inj组(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可明显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发挥其血管保护作用。

    作者:牟德堂;邱仁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深部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深部高血压脑出血采取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收的62例深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根据GOS评分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4~72 h拔管,术后30 d良好率为27.42%;术后2~30个月良好率为56.45%。结论:深部高血压脑出血采取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可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特别对血肿量较少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小飞;尹善浪;邵俊卿;林顺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鞘内注射硫酸镁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硫酸镁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4例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蛛网膜下腔给予2.5 mL(12.5 mg)布比卡因+0.5 mL(25 mg)芬太尼+0.5 mL生理盐水;治疗组给予2.5 mL(12.5 mg)布比卡因+0.5 mL(25 mg)芬太尼+0.5 mL(100 mg)硫酸镁。观察两组躯体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开始时间及持续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感觉和运动阻滞开始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 mg硫酸镁鞘内注射可以在不增加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下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同时,可以明显延长感觉和运动阻滞开始时间。

    作者:贺德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121例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2月-2013年9月本院入院治疗的242例0~6个月鹅口疮小儿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1例。对照组患儿单独涂布制霉菌素,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2%的碳酸氢钠涂布于患处,每天涂布3~4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复发率和临床总有效率,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儿在1~2 d内白斑消失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3个月及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2.2%和4.7%,明显低于对照组10.9%和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临床效果显著,同等治疗时间内,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并且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显著,患儿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合云;郭正红;丁连鹤;金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