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强;王建刚;田首元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9)与对照组(n=69),两组患者均给予禁食、抑制胃酸分泌、补液、低流量吸氧、输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同时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能够快速有效止血,更好地减轻患者症状体征,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徐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肾活检在诊断狼疮性肾炎(LN)中起到重要作用。组织学结果为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LN 复燃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常常伴随着病理类型转换。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三维体外细胞培养既能模拟体内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外基质间信号转导的微环境,又可再现细胞培养的直观性及条件可控性。近年来三维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药物毒性、肿瘤多耐药性、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及药物代谢等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就三维肿瘤球聚体的构建及其新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李正钧;梁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老年贫血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80例神经内科及老年科治疗的≥60周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血红蛋白结果分为贫血性脑梗死组113例和非贫血性脑梗死组267例,对患者的病史、入院情况及相关检查等1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贫血性脑梗死与非贫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可能相关的13个因素进行比较,发现年龄、性别、NIHSS评分、冠心病病史、慢性肾衰竭、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吸烟及饮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有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 1.03;95%CI 1.01-1.05)、慢性肾衰竭(OR 1.42;95%CI 1.03-1.92)及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OR 3.42;95%CI 1.18-9.43)是老年贫血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非贫血性脑梗死相比,年龄、慢性肾衰竭及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为老年贫血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宇;杨萍;萨丽波;陈玉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与脑脊液透明质酸(HA)、β-内啡肽(β-EP)含量间的联系。方法:临床纳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50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21例,化脓性脑膜炎18例,病毒性脑膜炎11例。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以及脑脊液HA与β-EP水平的检测。结果:急性期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HA、β-E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与脑脊液HA水平: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清β-EP水平: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β-EP水平: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HA与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P<0.05),与糖、氯化物含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清与脑脊液HA、β-EP的检测,能够有效对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进行鉴别,对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慧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的情况及其相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PBC患者61例(PBC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50例患者(AIH组)和其他肝病52例患者(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采用ELISA法),包括AMA-M2、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SLA抗体、抗LC1抗体、抗LKM-1抗体。结果:在PBC组中AMA、AMA-M2、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LC1抗体、抗SLA抗体及抗LKM-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8%(56/61)、86.9%(53/61)、36.1%(22/61)、24.6%(15/61)、1.6%(1/61)、0(0/61)、1.6%(1/61);在AIH组中分别为18.0%(9/50)、6.0%(3/50)、8.0%(4/50)、14.0%(7/50)、0(0/50)、6.0%(3/50)、4.0%(2/50);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5.8%(3/52)、1.9%(1/52)、5.8%(3/52)、11.5%(6/52)、0(0/52)、0(0/52)、0(0/52)。AMA、AMA-M2和抗GP210抗体在PBC组中阳性率较AIH组明显增高(P<0.01)。而抗SLA抗体在AIH组阳性率较PBC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抗LC1抗体、抗SLA抗体和抗LKM-1抗体在PBC和AIH患者中的阳性率低,检测该3种抗体的意义不大;因此筛查抗GP210抗体和AMA对PB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毕研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医舌下络脉与肝硬化诊断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0例肝硬化患者的舌下脉络,分析中医舌下络脉与肝硬化诊断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的舌下络脉有变化者占100%(Ⅰ度占30.0%,Ⅱ度占70.0%),显著高于健康组(3.3%)及浅表性胃炎组(10.0%)(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扭曲、瘀点,其严重程度与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呈正相关,说明舌下脉络迂曲扩张可作为肝硬化临床诊断主要指标之一。
作者:张宁;邓华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研究青年人正常与慢性关节弹响实施颞下颌关节的MRI检查。方法:对选取正常青年志愿者40例(正常组)以及本院治疗的慢性张口弹响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15例(病例组),分别用同一类型的MRI仪扫描,比较两组在同一检查面的关节盘、关节液以及关节盘髁位置关系。结果:病例组19个关节,每个关节分析通过髁突内的1/3、中心、外1/3的3层闭口斜矢状面。结果显示有双凹形和非双凹形,其中病例组双凹形关节盘内1/3、中心、外1/3双凹形比例分别为21.0%(4/19)、21.0%(4/19)、10.5%(2/19);病例组52.6%(10/19)的关节盘内可见散在片状稍高信号,7个位于中后带交界区,2个位于后带,1个位于前中及中后带交界区,其中有9个关节盘内高信号表现为大片状,均位于8个肥大的关节盘内。正常组和病例组非双凹型关节盘中3层闭口斜矢状面内1/3、中心、外1/3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病例组关节液在不同分值下关节数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关节盘在内1/3、中心、外1/3闭口斜矢状面均明显前移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病例组内1/3、中心、外1/3闭口斜矢状面Drace角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关节弹响实施颞下颌关节的MRI可以清楚显示出关节盘的位置、关节液的多少以及从斜矢状面明显前移位。
作者:张晓亚;王昆鹏;殷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体位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接诊的90例ICU呼吸机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以及观察B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A组患者进行转动体位护理,观察B组患者进行半卧位体位护理,对比三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A组以及观察B组的患病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患者的患病几率明显低于观察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发生率为56.7%,观察A组发生率为6.7%,观察B组发生率为26.7%。观察A组及观察B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A组患者均明显优于观察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与观察B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体位的护理,其护理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转动体位的护理结果佳,半卧位护理以及转动体位护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潘光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所致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120例VBI患者,按照随机数列表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10~3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0~20 m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稀释后使用,1次/d;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首次给予600 mg,后150 mg/d连续7 d,后改为75 mg/d连续21 d。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给药方式同治疗组。两组连续治疗7~21 d后评估患者的眩晕程度,并采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随访30 d,观察近期TIA或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0~2 h起效的患者及0~6 h起效的患者占比分别为48.3%、36.7%,对照组0~2 h起效的患者及0~6 h起效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8.3%、58.3%;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0%、93.3%,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41.7%、75.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随访30 d,治疗组0例发生TIA或脑卒中,对照组4例发生TIA,1例进展为脑卒中,发生率为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4.627,P=0.031)。两组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治疗组1例发生粒细胞减少,2例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腹胀等,均不影响继续用药,对照组无明显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治疗过程极少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赵忠东;刘坤;李君;胡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唾液腺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腮腺及腭部的2例小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镜下特点为一致性的小细胞形成的细胞巢,可见腺管样结构。免疫组化:NSE(+),CD56(+),CgA(-),Syn(-), p63(-),S-100(-),actin(-),calponin(-)。结论:组织学具有小细胞的典型特征,结合两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志表达阳性可诊断为小细胞癌。
作者:苏颖颖;曲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同度,为医院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使用自制问卷,调查了湖南省某医院408名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的整体认同度以及组成的11个因子的认同度。结果: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整体认同度不高,不同性别、教育程度、本院工龄、职务、职称的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认同度均不高;与普通护士比较,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各因子认同度更高。结论:应根据调查结果,提供给护理人员更多培训机会,关爱临床护士、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医院组织文化,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同度。
作者:赵蓉;赵晓华;龙显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纠正缺氧和改善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例鼻导管吸氧,研究1组2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无创呼吸机氧疗;研究2组20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无创呼吸机氧疗。观察氧疗前后的PaO2、PaCO2水平。结果:研究1组和研究2组的PaO2经过治疗后明显提高,研究2组PaCO2经过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能有效的纠正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作者:宋威蓉;初巍巍;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液科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的临床预防措施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对来本院诊治的1000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化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预防,试验组进行护理干预预防,比较两组预防、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12例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16%(P<0.05);试验组96%的患者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的78%(P<0.05);试验组96%的患者对本院护理满意,高于对照组的72%(P<0.05);试验组ADL评分为(16.2±3.7)分,躯体功能评分为(59.6±7.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5.8±9.2)分,社会功能评分为(57.2±6.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科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护理干预进行预防、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调查东莞地区6~18岁儿童青少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症状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东莞地区17254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睡眠呼吸状况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17254名儿童青少年中发生鼾症4132例,发病率为23.95%。其中每周5次(含5次)以内3443例,占83.33%;每周5次以上691例,占16.67%。两组患者(打鼾组4132例,非打鼾组13122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颈围、颈长、颈围/颈长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易惊醒”和“日间嗜睡”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调查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中,“易惊醒”和“日间嗜睡”无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调查项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东莞地区6~18岁儿童青少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症状发病率较高,应引起家长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邓汉涛;黄莹;李胜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刘家瑛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刘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是对胃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与工作,收获良多。现将老师治疗胃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作者:李敬华;于彤;于琦;张宁;周宇;刘龙;高宏杰;唐路明;陈淑敏;王小磊;杨德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100例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泼尼松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部啰音、咳嗽等症状与体征消失更早,体温恢复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重以及血沉等炎症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重以及血沉改善更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方案中,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泼尼松效果确切,可在短期内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明;黄叶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能量代谢与NF-κBp65的变化规律。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45 min,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取脊髓测定腺苷酸(ADP、AMP、ATP)、活性氧(ROS)、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抑制蛋白-κBα(I-κB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缺血前比较,缺血45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脊髓腺苷酸及I-κBα均降低(P<0.01),ROS、NF-κBp65和ICAM-1均升高(P<0.01)。结论:SCIRI中ICAM-1和NF-κBp65表达上调加重脊髓能量代谢障碍。
作者:章建平;方华;张竞超;章放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早产儿脑损伤(HIE)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40例胎龄28~36周的脑损伤早产儿和18例胎龄28~36周的无脑损伤早产儿,前者为HIE组后者为健康组,在产后48 h内,采用脑电图仪对两组早产儿进行监测,每次连续检测≥2 h。对两组早产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进行分析比较,观察其特点与差异。结果:HIE组的aEEG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缘振幅值比健康组早产儿的相应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EEG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缘振幅值与胎龄相关。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与早产儿脑损伤具有密切关系,据此,可以及时诊断早产儿是否有脑损伤并且对其病情进行预测。aEEG操作简单、受环境干扰因素少、容易判读在早产儿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蓝国锋;黄景雄;吴时光;史学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内突出程度的超声测定对手术治疗效果的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经腹超声测定的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分为A组(IPP>5 mm)和B组(IPP<5 mm)。比较两组患者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B组患者大尿流率略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定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内突出程度可以用来预测患者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李云;何建锋;尹金华;王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