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斐;赵浩亮;韩建立;郗光霞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70例按随机双盲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使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比较两组疗效。结果:3个月时,两组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虽治疗组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治疗组ALT、GGT、TG、HOMA-IR及疗效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AFLD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国强;向阳;方军;杨力;冷芳;叶长根;叶家润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分析后腹腔镜包膜下肾切除技术治疗无功能肾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泌尿外科2010年2月-2014年1月采用后腹腔镜包膜下肾切除术治疗的36例无功能肾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36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的无功能肾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达到一期愈合。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包膜下肾切除技术治疗无功能肾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萍;施丽华;周锦波;叶海榛;赵华;胡海兵;罗超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15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CTA检查及ABCD2评分,记录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中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同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结合CTA对预测TIA患者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何平;王丽华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前已发现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调脂治疗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调脂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是选择性胆固醇抑制剂依折麦布,现就依折麦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云红;李兴德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评价联合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与尿/血渗透压比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A组65例(UAER<20μg/min),B组54例(20μg/min≤UAER<200μg/min),C组31例(UAER≥200μg/min),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血、尿渗透压、尿/血渗比及尿NAG,并比较。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尿NAG与病程、UAER、BUN、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296、0.424、0.247、0.266,P<0.01),与HbA1c、尿糖、血肌酐亦呈正相关(r=0.217、0.205、0.245,P<0.05);尿/血渗比与病程、UAER、血肌酐、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59、-0.371、-0.252、-0.282,P<0.01),与HbA1c呈负相关(r=-0.227,P<0.05),与GFR呈正相关(r=0.200,P<0.05)。(2)A、B、C各组与对照组尿NAG及尿/血渗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尿NAG与尿/血渗比测定可全面评估肾小管功能,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柴学峰;王国君;朱宏伟;李华;王国萍 刊期: 2015年第25期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作为一种新生的生物学标志物近些年来获得研究者们的青睐,它是心肌损伤早期检测的标志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肺组织和肺血管疾病因并发右心功能不全而预后差,大部分患者死于右心衰竭。若临床早期发现肺疾病所致心肌受损,则有利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H-FABP可以作为所致肺疾病早期心肌损伤检测的标志物,用于评估病情危险程度及预后。本文就近年来H-FABP在急性肺栓塞(AP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PH)、呼吸睡眠暂停(OSAHS)等疾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宇宏;李敏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孕妇的不同孕周的血清及新生儿脐血中的表达,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本院产科产检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50例作为试验组,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孕31~33周孕妇血清,37~41周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含量。结果:随着孕周的增加视黄醇结合蛋白4增加,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不同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差值在不同采血时段逐渐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视黄醇结合蛋白4增加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FBG、FINS、HOMA-IR呈正相关(P<0.001)。结论:可考虑依据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进行预测及评估,并指导GDM的治疗。
作者:孙霞;韩淑娟;纪向虹;王茜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金属硬通道钻孔引流术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治疗上的疗效和优点。方法:将5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9例采用经头皮切口颅骨钻孔硅胶管置入软通道引流治疗,B组29例采用金属硬通道经皮直接锥颅建立硬通道引流。统计对比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麻醉要求、疗效、复发率、平均住院时间、气颅发生率、感染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气颅发生率、麻醉要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拔管时间、复发率、感染率、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金属硬通道直接锥颅建立硬通道引流治疗CSDH,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气颅发生率、麻醉要求上明显优于经头皮切口颅骨钻孔硅胶管置入软通道引流治疗CSDH;在感染率、复发率和拔管时间上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是治疗CSDH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加龙;林少弟;黄勇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对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患者预后及治疗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恶性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25例单发肝脏囊性病变患者,首次成功穿刺23例,成功率为92.00%,二次全部穿刺成功,二次成功率为100%,其PTCD首次置管成功率为88.00%;5例多发囊性病变者首次穿刺与置管成功率均为80.00%。随访结果提示,单发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88.00%;多发者,临床控制1例,显效2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80.00%。结论:在恶性肝脏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PTCD方案,有其较高的治疗效率,预后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作者:黄毅斌;谢宗贵;端学军;胡萍香;龙莎;朱玉峰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持续滴注湿化气道加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液管持续滴注给药湿化气道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法。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1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00%,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有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有22例患者发肺部感染,感染发生率为73.33%,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应用持续滴注湿化加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汪鹏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临床发现的一成骨不全(OI)家系的遗传方式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发现的成骨不全家系进行电话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病史、临床查体等方法),收集该家系共4代45名成员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病史和主要特征及体征),绘制该家系遗传图谱,总结并分析该OI家系的遗传方式及临床特点。结果:(1)临床特征:调查该家系共4代45人,临床诊断为Ⅰ型OI的患者共7例,男女比例为2:5,其中蓝巩膜7例,发生骨折者4例,牙质形成不全者4例,患有肝癌1例,已故。另先天性聋哑患者2例,非成骨不全患者。(2)家系图谱显示该家系成骨不全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1)该OI家系临床诊断符合Ⅰ型OI,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病例为基因突变所致,一旦获得就会按一定方式遗传下去,导致后代发病,形成家族性遗传。(2)蓝巩膜在Ⅰ型成骨不全患者中表现为100%,且可以单独遗传,不伴脆骨表现,且蓝巩膜颜色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程度。(3)治疗上以正确治疗骨折,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骨折为主。做好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减少OI患者的出生。
作者:谷国俊;王新家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39例脑AVM患者,术前均完善CTA检查,术后1周行CTA随访,术后1个月行DSA随访,由放射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对术后CTA进行共同阅片,并与术前CTA及术后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A显示39例脑AVM均为单发,均行开颅切除,4例使用了动脉夹辅助;CTA对脑AVM术后残留评价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97.4%,DSA对脑AVM术后残留评价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100%,两者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A与DSA对脑AVM术后评价,CTA更为安全、方便,可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关国信;程彦;张永生;王岩;翁志蓬;刘海平;黄正旺;郑晓昀;李强;名强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全面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24例全面部骨折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全面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24例患者中,优17例,良4例,差3例。除2例患者对面型恢复不满意外,其余患者均对术后的面型较满意。术后面神经损伤1例,颞区塌陷1例。结论:全面部骨折可造成颧、眶、鼻、上颌骨的错位和面容畸形,需联合骨间切开复位,采取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式,遵循从下向上、由外及内的复位固定顺序,重建面颅框架、面型突度及口腔咬合关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才能尽可能恢复患者的外型和功能。
作者:杨峻;林勇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昏迷患儿压疮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6月份的昏迷患儿37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前对照组,2012年7-12月份的昏迷患儿32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后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对品管圈活动前昏迷患儿压疮发生情况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然后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昏迷患儿压疮发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儿压疮发生率6.3%,明显低于活动前2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6,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昏迷患儿压疮发生率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参与活动的小组成员收获了无形成果,有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琴;何然;张伟;白玉;李莉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对抑郁症患者使用度洛西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精神科和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科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40例)使用度洛西汀治疗,对照组2(40例)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48例联合使用上述药物,对比三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1的72.5%与对照组2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使用度洛西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明显,有推广价值。
作者:李宇明;梁颂游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配合血液透析辅助治疗尿毒症的疗效。方法:将尿毒症终末期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中药汤剂灌肠配合血液透析辅助治疗38例为辅助治疗组,并选取常规血液透析38例作为透析对照组。辅助治疗组适当减少血液透析次数,延长透析时间间隔,4周1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后各项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个疗程后,两组透析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治疗组较透析对照组透析时间间隔明显延长,治疗后对残余肾功能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辅助治疗配合血液透析在不影响透析效果的前提下,较单纯的血液透析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延长透析时间间隔,并可以适度延缓残余肾功能恶化的进展。
作者:吕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分析经导管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T+PCI)联合替罗非班应用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梗死相关动脉且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试验组给予PT+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梗死部位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2 h ST段回落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30 d、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试验组TIMI 3级发生率及ST段回落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试验组MACE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T+PCI)联合替罗非班,是处理ASTEMI冠脉内血栓的一种有效的介入手段,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
作者:何卫斌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不同时间段给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间服药组与晚间服药组,每组各30例,早间服药组于每天早8∶00点服用替米沙坦,晚间服药组于每天晚20∶00点服用替米沙坦,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早间服药组总有效率为90.00%,晚间服药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05)。早间服药组与晚间服药组白天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夜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间服药组恶心、头晕、头痛发生率分别为10.00%、16.67%、13.33%,晚间服药组恶心、头晕、头痛发生率分别为6.67%、13.33%、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服用方法均可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产生影响,但晚间服药疗效明显优于早间服药,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翠荣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法、商环法及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传统法、商环法及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在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比较情况。结果:商环法及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术后包皮水肿发生率、术后手术满意度方面较,传统法包皮环切术有明显优势,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法及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在术后愈合时间较商环包皮环切术有明显优势,传统法的术后愈合时间与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无明显差异,在术后血肿发生率方面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较前二者均高,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商环法及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血肿、术后手术满意度方面较传统法有明显优势,是包皮环切术优先选择的方法,但在术后愈合时间不如传统方法,故行包皮环切术方法的选择要结合患者的意愿及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方法,以便使患者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董怀生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探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32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肿瘤的核异型性为轻度,核分裂出现的情况较少,且拥有较低的肿瘤坏死率和较慢的间质生长速度。但是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生长方式多为浸润型,核异型性较为常见,核分裂的情况多发,且拥有较高的肿瘤坏死率和较快的间质生长速度。另外,叶状肿瘤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与病理特征,手术治疗方式等有着一定的联系。结论:良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交界性、恶性肿瘤早,恶性程度低,侵袭性弱,肿瘤复发的情况与肿瘤类型、肿瘤病理特征以及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作者:王志永;赵利敏;刘晓博;肖丽;杨元元;岳伶俐 刊期: 2015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