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王宇宏;李敏

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肺疾病, 临床进展
摘要: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作为一种新生的生物学标志物近些年来获得研究者们的青睐,它是心肌损伤早期检测的标志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肺组织和肺血管疾病因并发右心功能不全而预后差,大部分患者死于右心衰竭。若临床早期发现肺疾病所致心肌受损,则有利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H-FABP可以作为所致肺疾病早期心肌损伤检测的标志物,用于评估病情危险程度及预后。本文就近年来H-FABP在急性肺栓塞(AP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PH)、呼吸睡眠暂停(OSAHS)等疾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术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经导管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T+PCI)联合替罗非班应用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梗死相关动脉且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试验组给予PT+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梗死部位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2 h ST段回落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30 d、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试验组TIMI 3级发生率及ST段回落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试验组MACE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T+PCI)联合替罗非班,是处理ASTEMI冠脉内血栓的一种有效的介入手段,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

    作者:何卫斌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宫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利用宫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检查做对比。结果:86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经宫腔镜检查,检出阳性80例,根据情况对其中的83例取活检、行诊断性刮宫术及电切术,刮出及切除组织全部送病理检查,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8%。结论:宫腔镜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准确率高,并且兼有治疗的双重作用。

    作者:刘岚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应用持续滴注湿化加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法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持续滴注湿化气道加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液管持续滴注给药湿化气道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法。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1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00%,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有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有22例患者发肺部感染,感染发生率为73.33%,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应用持续滴注湿化加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汪鹏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15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CTA检查及ABCD2评分,记录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中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同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结合CTA对预测TIA患者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何平;王丽华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连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玉林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通过追踪随访,采用电话和家访的方式施以连续性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和糖代谢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1年后研究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研究组总分、普通饮食、特殊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药物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57.89%的患者处于良好自我管理水平,而对照组只有10.53%。研究组糖代谢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明显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水平,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

    作者:韦海英;吕跃冲;梁雁芳;黄欢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预见性护理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并发症防治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栓塞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入院宣教与护理,观察组实施椎体压缩性骨折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栓塞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9%,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21±2.21)d,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为(21.57±5.12)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1.57±5.12)d,平均下地活动时间为(24.87±2.95)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下地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减少椎体压缩性骨折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满意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伟;朱志华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小儿EB病毒感染200例临床病例报道

    目的:探讨小儿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情况。方法:抽取本院接诊的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慢性分为两组,急性组120例、慢性组80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EB病毒感染患儿首发症状主要有发热、咳嗽、咽痛及淋巴结肿大等;对比分析急性组与慢性组实验室指标可知,急性组总T细胞、CD8+ T细胞及CD8+ T细胞/HLA-DR均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复杂,而且常累及多种系统,总T细胞、CD8+ T细胞及CD8+ T细胞/HLA-DR等可作为急性与慢性的判别标准,同时加强CD8+ T细胞监测,对预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应加强重视。

    作者:赵惠娅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IL-6水平检测与重症并发感染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IL-6水平检测与重症并发感染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接诊的73例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12),按照是否并发感染分为重症并发感染组(41例)和重症非并发感染组(32例),并随机从本院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选择3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三组血清IL-6水平,比较并分析IL-6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重症非并发感染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131.25±51.8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83.98±31.15)pg/mL,重症并发感染组的血清IL-6水平(154.08±53.06)pg/mL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症非并发感染组的血清IL-6水平与重症并发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非并发感染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与其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93,P=0.0004);重症并发感染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与其APACHEⅡ评分亦呈正相关关系(r=0.864,P=0.0001)。重症非并发感染组和并发感染组血清IL-6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患者无论是否并发感染,其血清IL-6水平均显著升高,且IL-6水平升高程度与患者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誉秀华;周桂桃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钙片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效果以及炎症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以及炎症反应。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优于对照组32.0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管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IL-18、C-myc、Bc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钙片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方面疗效确切,在有效降压、降血脂作用外,其还有抗炎、抗凋亡临床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涛;冯现君;赵娟;王桂芳;郭彤;赵桂叶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五味甘露药浴洗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五味甘露药浴洗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片,试验组给予五味甘露药浴洗剂,观察比较两组的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时间、关节痛程度、关节肿胀指数、握力和关节功能等指标,判断两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时间、关节痛程度、关节肿胀指数、握力和关节功能及血沉均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关节痛程度、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功能、握力及血沉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五味甘露药浴洗剂可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且安全性高。

    作者:孙山;付素心;李文志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AVM术后评价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术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39例脑AVM患者,术前均完善CTA检查,术后1周行CTA随访,术后1个月行DSA随访,由放射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对术后CTA进行共同阅片,并与术前CTA及术后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A显示39例脑AVM均为单发,均行开颅切除,4例使用了动脉夹辅助;CTA对脑AVM术后残留评价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97.4%,DSA对脑AVM术后残留评价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100%,两者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A与DSA对脑AVM术后评价,CTA更为安全、方便,可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关国信;程彦;张永生;王岩;翁志蓬;刘海平;黄正旺;郑晓昀;李强;名强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脆骨病一家系4代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发现的一成骨不全(OI)家系的遗传方式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发现的成骨不全家系进行电话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病史、临床查体等方法),收集该家系共4代45名成员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病史和主要特征及体征),绘制该家系遗传图谱,总结并分析该OI家系的遗传方式及临床特点。结果:(1)临床特征:调查该家系共4代45人,临床诊断为Ⅰ型OI的患者共7例,男女比例为2:5,其中蓝巩膜7例,发生骨折者4例,牙质形成不全者4例,患有肝癌1例,已故。另先天性聋哑患者2例,非成骨不全患者。(2)家系图谱显示该家系成骨不全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1)该OI家系临床诊断符合Ⅰ型OI,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病例为基因突变所致,一旦获得就会按一定方式遗传下去,导致后代发病,形成家族性遗传。(2)蓝巩膜在Ⅰ型成骨不全患者中表现为100%,且可以单独遗传,不伴脆骨表现,且蓝巩膜颜色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程度。(3)治疗上以正确治疗骨折,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少骨折为主。做好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减少OI患者的出生。

    作者:谷国俊;王新家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关系探讨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15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及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影响,并统计不同体重新生儿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迟缓儿的发生率为59.33%,对照组仅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6,P<0.05);且随着血压程度的增高,出现发育迟缓比率显著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6,P<0.05)。随访观察组对象至出生,体重<2000 g的新生儿中出现发育迟缓比率为73.91%,体重2000~2500 g的新生儿中出现发育迟缓比率为55.93%,体重>2500 g的新生儿中出现比率为48.89%,随着新生儿体重的增加,出现发育迟缓的比率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的病症情况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之间的关系密切,呈正比关系。

    作者:乔金香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孕妇在不同孕周中血清及新生儿脐血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含量变化

    目的: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孕妇的不同孕周的血清及新生儿脐血中的表达,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本院产科产检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50例作为试验组,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孕31~33周孕妇血清,37~41周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含量。结果:随着孕周的增加视黄醇结合蛋白4增加,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不同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差值在不同采血时段逐渐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视黄醇结合蛋白4增加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FBG、FINS、HOMA-IR呈正相关(P<0.001)。结论:可考虑依据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进行预测及评估,并指导GDM的治疗。

    作者:孙霞;韩淑娟;纪向虹;王茜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联合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与尿/血渗透压比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联合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与尿/血渗透压比测定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A组65例(UAER<20μg/min),B组54例(20μg/min≤UAER<200μg/min),C组31例(UAER≥200μg/min),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血、尿渗透压、尿/血渗比及尿NAG,并比较。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尿NAG与病程、UAER、BUN、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296、0.424、0.247、0.266,P<0.01),与HbA1c、尿糖、血肌酐亦呈正相关(r=0.217、0.205、0.245,P<0.05);尿/血渗比与病程、UAER、血肌酐、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59、-0.371、-0.252、-0.282,P<0.01),与HbA1c呈负相关(r=-0.227,P<0.05),与GFR呈正相关(r=0.200,P<0.05)。(2)A、B、C各组与对照组尿NAG及尿/血渗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尿NAG与尿/血渗比测定可全面评估肾小管功能,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柴学峰;王国君;朱宏伟;李华;王国萍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VSD)在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2011年3月-2013年12月对38例因大面积皮肤撕脱伤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急诊清创后创面应用VSD负压引流,拆除引流后给予二期植皮,同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结果:所有患者经应用VSD治疗后创面均生成新鲜肉芽组织,自体中厚皮片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密切的护理观察是保障VSD技术在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中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专业、细致的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会芳;杜市立;刘金梅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急诊男性患者地佐辛注射液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科男性患者地佐辛注射液使用合理性,是否考虑对男性精子产生毒性的影响。方法:选用病情状况一般患者590例,使用地佐辛注射液386例,对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出院主要诊断、使用地佐辛注射液及其他镇痛药物使用天数、联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患者使用地佐辛注射液年龄<40岁占47.4%,使用时间较长为7~14 d,占49.2%。结论:急诊科临床应用地佐辛注射液时,并没有考虑地佐辛注射液对男性的生殖健康的显著影响,没有评估疼痛。

    作者:樊莲莲;陈宏;刘满芹;黄亚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作为一种新生的生物学标志物近些年来获得研究者们的青睐,它是心肌损伤早期检测的标志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肺组织和肺血管疾病因并发右心功能不全而预后差,大部分患者死于右心衰竭。若临床早期发现肺疾病所致心肌受损,则有利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H-FABP可以作为所致肺疾病早期心肌损伤检测的标志物,用于评估病情危险程度及预后。本文就近年来H-FABP在急性肺栓塞(AP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PH)、呼吸睡眠暂停(OSAHS)等疾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宇宏;李敏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将本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行化学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简单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化疗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总满意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3%,总满意率为7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给予优质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规避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同时可有效减少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身心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莹 刊期: 2015年第25期

  • 舒适护理在ICU无创正压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ICU无创正压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ICU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舒适度、并发症、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ICU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治疗成功率、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丹;李多 刊期: 2015年第2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