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何国伟;梁婉红;李荣需;梁永强;钟颖;刘晓军;刘焕泰;邓钜良

关键词:增视能, 综合治疗, 儿童, 弱视, 双眼视觉
摘要:目的:对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简称增视能)和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探索儿童弱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增视能和综合治疗对392例600眼弱视儿童进行随机化分组治疗,增视能组198例300眼给予视觉刺激、视觉精细等不同训练方案;综合治疗组194例300眼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等治疗。对比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1年后的佳矫正视力。对佳矫正视力达0.6的无双眼视的弱视儿童增视能组行多维三级功能训练,综合治疗组行视加弱视治疗仪400型附加的三级视功能训练,观察6个月后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中轻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视能组的中、重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综合疗法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佳矫正视力达0.6时无双眼视觉功能的患儿,经三级视功能训练6个月后,增视能组获得近立体视有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是治疗中、重度儿童弱视的有效方法。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的问题与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医疗机构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作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服务单位,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为关键与宝贵的资源,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及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医院管理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新形势下相应的对策,为现代医疗机构预防人才流失,医德和忠诚度降低等提供参考。

    作者:陈亚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医学生消极对待临床实习的原因调查及分析

    目的:了解医学生消极对待临床实习的原因,讨论解决方法。方法:对2009-2012年本科实习的94名医学实习生及32名带教医生,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让被调查者如实填写所问的内容,了解实习生及带教医生的思想动向及其中原因。结果:94名实习同学中17名立志考研,5名立志考公务员,15名决定改行做医疗器械/药品推销,3名打算出国,其余54名边实习边找工作。有23名带教医生不愿让学生参与诊疗,原因依次为:医患关系紧张、相关法律法规制约、学生积极性不高。另外,有86.17%的实习生照抄带教医生病历,81.91%的实习生问诊查体不到位,90.43%的实习生对主管患者的病情仅知粗略。结论:考研、找工作、出国等诸多事项与实习冲突,医患关系紧张、缺乏法律保障及人文关怀是医学生消极对待临床实习的主要原因。让医学生提早进入临床实习、之前进行医德医风培训、加强纪律性及考核以及提供法律保障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郑永咏;赵庆玲;彭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用高速涡轮手机分牙拔除阻生智齿124例临床体会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应用高速涡轮手机拔除阻生智齿临床实际效果,并与传统的拔牙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阻生智齿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将患者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拔牙组(n=62)和高速涡轮手机组(n=62),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1)在拔牙时间、肿胀度、张口受限度、拔牙窝完整性上,高速涡轮手机组均显著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2)高速涡轮手机组的心理畏惧情况显著优于传统拔牙组(P<0.05);(3)高速涡轮手机组的临床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拔牙组(P<0.05)。结论:在临床拔除阻生智齿的实践过程中,采用高速涡轮手机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除阻生智齿的可靠选择。

    作者:祝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开封地区10733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HPV基因分型分析

    目的:对10733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了解HPV基因各亚型感染现状,为宫颈癌的筛查及早期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分型技术,对10733例女性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核酸的提取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在10733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中21种HPV基因亚型均被检出,HPV阳性2509例(23.38%,2509/10733),单一亚型感染1780例,感染率为16.58%,多重亚型感染729例,感染率为6.79%;单纯高危型HPV感染1680例,感染率为15.65%,单纯低危型HPV感染503例,感染率为4.69%,高、低危型HPV合并感染326例,感染率为3.04%。HPV检出频次2849次。检出频次较高的5种亚型是(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HPV-16型(22.50%,641/2849),HPV-6型(13.27%,378/2849),HPV-52型(10.46%,298/2849),HPV-11型(10.35%,295/2849),HPV-58型(7.06%,201/2849)。≤30岁人群HPV感染率较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16型、HPV-6型、HPV-52型、HPV-11型、HPV-58型为开封地区HPV感染常见亚型,应重视≤30岁人群HPV的筛查。

    作者:孙少霖;朱金山;申玉红;李建生;刘军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IGF-Ⅰ与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及营养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变化与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及营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5月新生儿科住院的8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适于胎龄儿(AGA)52例,小于胎龄儿(SAG)30例,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患儿出生后第1、8、15、21、28天的血清IGF-Ⅰ水平,同时监测体重及摄入的能量。结果:AGA组从出生后至第28天血清IGF-Ⅰ浓度均高于SAG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IGF-Ⅰ浓度与出生后第8、15、21、28天摄入的能量呈正相关(P<0.05)。血清IGF-Ⅰ浓度随着患儿的日龄而上升,与日龄及体重增长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GF-Ⅰ水平浓度受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摄入能量、体重、日龄的影响,是生长调节激素。IGF-Ⅰ水平可作为观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及营养指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何伟彬;杨辉;马玉花;戴怡蘅;陈招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用于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勇;常显亭;赵献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7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临床诊断、子宫肌瘤与妊娠的相互作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将2006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2例患者中10例在孕早期时选择人工流产;2例在孕中期时发生自然流产;2例在孕22周时出现浆膜下子宫肌瘤蒂扭转而进行手术治疗,后保胎到妊娠足月顺产;5例出现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经过保守治疗后,待妊娠足月时采取剖宫产术及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其余53例妊娠顺利,经剖宫产和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术后未发生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密切观察病情,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大部分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能够顺利度过妊娠期,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安全性较高。

    作者:熊艳;张建;刘琴;董守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癌症患者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的心理韧性特点和影响因素,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促进癌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根据国外心理学专家对心理韧性的研究理论,结合临床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癌症患者的心理韧性表现,采取适宜的护理对策。结果:癌症患者心理韧性的异常影响因素有效的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结论:对癌症患者心理韧性的研究进一步细化,为癌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者:庞金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胸手术。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及CD4+、CD8+、CD4+/CD8+水平。结果:试验组的出血量、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后对比,试验组患者仅CD4+一项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其余两项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上述3项数据均出现显著下降(P<0.01)。结论:胸腔镜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创伤更小、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抑制更轻、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斌;邬少君;叶宁;黄洪;郑晓宇;吴文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的评价

    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NACT)是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对宫颈癌NACT前后细胞标志物水平变化的研究日益增多。结果显示其水平高低确与宫颈癌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其表达差异可以用来预测宫颈癌对NACT的敏感性,为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张晓霞;刘萍;郭海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形成原因及其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采用宫腹腔镜子宫瘢痕憩室切除术治疗的15例子宫瘢痕憩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为(90.33±23.2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33±19.15)mL,术后平均住院(7.47±1.92)d。术后随访12个月,手术总有效率为93.33%(14/15),术后经期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相对微创,症状缓解,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余静丽;李留霞;李秀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普外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每组40例。术后均行PCIA。镇痛药物配方D组:地佐辛1.0 mg/kg+托烷司琼5 mg+0.9%生理盐水=100 mL;DF组:地佐辛0.8 mg/kg+氟比洛芬酯2 mg/kg+托烷司琼5 mg+0.9%生理盐水=100 mL。观察并记录术后2、4、8、12、24、48 h患者安静状态和90°翻身时镇痛效果(VAS评分)和各时点镇静效果(Ramsay评分),各时间段PCI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两组各时点安静状态下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时点90:翻身时DF组VAS评分明显优于D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PCIA按压次数无明显差异;DF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用于普外科腹腔镜术后镇痛。与单独使用地佐辛相比,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对术后运动痛疗效更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孔岚;周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子宫颈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颈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48例子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手术,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颈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子宫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切除长度、住院时间、术后治疗率及术后膀胱功能差异。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阴道切除长度数值稍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安全可行,可降低手术对膀胱的损伤,能够保证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苏全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护理礼仪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本文以介绍护理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了现阶段各护理院校开展护理礼仪课程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优势和适用对象,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作者:张晓怡;朱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的关系

    目的:探索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主观社会支持量表对254名大学新生进行测定。结果:(1)挫折承受力不同的大学新生核心自我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38,P<0.001),主观社会支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5,P<0.05)。(2)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与其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社会支持也呈正相关(P<0.01)。(3)核心自我评价(P<0.001)和主观社会支持(P<0.05)都能够预测大学新生的挫折承受力。结论: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有关,在培养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的同时应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合理的自我认知。

    作者:古叶;顾昭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前列腺炎并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前列腺炎并列前腺增生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6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前列腺炎分为BP-BPH组和BPH组,分析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临床特点。结果:BP-BPH组平均病史、前列腺总体积及移行带体积均明显高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BPH组IPSS、QOL、AUR发生率及BHP相关手术率均明显高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BPH组Qmax明显低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炎可能是BPH的诱发因素之一,其可能会加重患者下尿路症状,增加并发症和相关手术的风险。

    作者:李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护理临床路径在口腔科颌骨囊肿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的实施及效果

    目的:探讨护理临床路径在口腔科颌骨囊肿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方法:从本院抽样选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诊治的颌骨囊肿患者82例均分成两组,每组41例。正常组进行传统常规的护理治疗,而试验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都明显比正常组低,并且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显然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临床路径对于口腔科颌骨囊肿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实施有着其良好的辅助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护理的质量。

    作者:陈婉群;董敏杰;郭欣;彭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硫酸氨基葡萄糖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骨性关节炎40例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硫酸氨基葡萄糖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来本院就诊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共4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采用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B组患者则采用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记录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发生例数。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5%,B组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副作用率(5%)明显低于B组(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氨基葡萄糖和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对治疗骨性关节炎均有效,硫酸氨基葡萄糖的副作用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ICU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ICU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为预防ICU发生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将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的391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气管切开治疗、气管插管治疗、泌尿道插管治疗、住ICU时间大于10 d等相应的操作,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91例患者的ICU院内感染率为25.8%。多因素分析ICU院内感染,表明泌尿道插管治疗、气管插管治疗、住ICU时间大于10 d及机械通气时间大于5 d是ICU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避免院内感染,在加强防范意识、增强无菌观念的基础上,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对患者的侵袭性操作等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黄可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简称增视能)和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探索儿童弱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增视能和综合治疗对392例600眼弱视儿童进行随机化分组治疗,增视能组198例300眼给予视觉刺激、视觉精细等不同训练方案;综合治疗组194例300眼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等治疗。对比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1年后的佳矫正视力。对佳矫正视力达0.6的无双眼视的弱视儿童增视能组行多维三级功能训练,综合治疗组行视加弱视治疗仪400型附加的三级视功能训练,观察6个月后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中轻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视能组的中、重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综合疗法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佳矫正视力达0.6时无双眼视觉功能的患儿,经三级视功能训练6个月后,增视能组获得近立体视有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是治疗中、重度儿童弱视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国伟;梁婉红;李荣需;梁永强;钟颖;刘晓军;刘焕泰;邓钜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