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穿线胆囊悬吊与传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比分析

朱鹏翔;李祺

关键词:针刺穿线胆囊悬吊,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凝血功能, 疼痛指数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良性胆囊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及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RP水平、疼痛指数及凝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ONYX胶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Onyx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胶介入治疗AVM患者25例,总结其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评价Onyx胶应用于AVM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并总结其技术要点。结果:25例完全栓塞者13例,80%以上栓塞4例,50%~80%以上栓塞8例。术中1例微导丝刺破血管出血,术后1例单侧肢体偏瘫,均经治疗后逐渐恢复。随访6~12个月,未发现畸形血管团再通。结论: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AVM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良好的疗效;在应用过程中应熟练掌握其性能、适应证和栓塞技巧,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谢志强;关健雄;邝业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MSCT重建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病例,均行MSCT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MPR、CPR图像重建后综合分析CT表现,然后与临床病史及术后结果对照。结果:57例病例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穿孔性阑尾炎7例,阑尾周围脓肿4例;回盲部肿瘤2例,阑尾黏液囊肿1例,大网膜囊肿1例,右侧输尿管结石1例,血管或肠管误认为阑尾1例。结论:MSCT扫描并结合MPR、CPR重建技术可明确显示阑尾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相关情况,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孙振平;刘振元;朱亚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不孕症的关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人支原体(Mh)、脲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与不孕症的关系,并对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促进不孕症治疗效果的提升。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在本院门诊收治的220例不孕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自愿参与本研究的220例正常生育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宫颈分泌物Uu、Mh、Ct检测结果。同时对支原体感染者做药敏实验,了解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和耐药性。结果:观察组Ct、Uu、Uu+Mh、Uu+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9.54%、36.82%、8.63%、3.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u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环酯红霉素的敏感率较高,均超过了80%。Uu+Mh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5.0%、85.0%、75.0%。单独Uu感染的耐药性较低,但是Uu+Mh感染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多药耐药情况严重。结论:Uu、Mh、Ct是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原因,是不孕症诊断重要的检测项目。对于因Uu、Mh、Ct感染引起的不孕症,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予以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陈葵;吴碧;江燕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穿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颌面间隙感染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A1组与A2组,每组45例。A1组患者通过超声引导完成穿刺治疗,A2组患者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A1组、A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的显效时间等。结果:A1组患者完成治疗后显效时间为(6.9±1.7)d,A2组为(10.6±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A2组为4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颌面间隙感染患者,通过超声引导对患者进行穿刺治疗,终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表现确切,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作者:刘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1年3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部慢性HBV感染患者190例,其中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例慢性重型肝炎(CLF),102例乙肝后肝硬化(LC),25例原发性肝癌(HCC),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清ANA、ENA谱、RF。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并常规测定ALT、AST、TBIL、ALB。结果: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32.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B、CLF、LC、HCC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4%、27.8%、33.3%、44.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HBV DNA阳性与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t年龄=2.37,P=0.019;tALT=4.33,P=0.000;tAST=2.60,P=0.01;tTBIL=3.53,P=0.001;tALB=-2.47,P=0.014)。结论:慢性HBV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这种自身免疫性反应与感染者的性别、病毒复制无关,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作者:樊启艳;杨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铁测量中的应用进展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利用磁场中各种组织间磁敏感的不同而加强磁共振影像对比的一种技术,它反映组织磁化属性,对静脉血管、出血及出血后代谢产物、钙化、铁质沉积等均很敏感[1-2]。目前对脑铁的沉积研究不少,很多研究证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运动神经元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多系统萎缩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存在脑铁异常沉积,过量的铁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3-5]。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应用SWI技术在神经变性疾病中脑铁沉积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付晓明;杨任民;胡纪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cTnⅠ与NT-ProBNP联合检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评估的意义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和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11月住院的心脏病患者共161例,入院后24 h内进行cTnⅠ和NT-ProBNP同步测定。根据cTnⅠ、NT-ProBNP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吗,A组:cTnⅠ、NT-ProBNP均低于临界点;B组:cTnⅠ、NT-ProBNP其中之一高于临界点;C组:cTnⅠ、NT-ProBNP均高于临界点。出院后随访1年,指标包括心功能恶化再住院或心力衰竭恶化死亡。结果:心衰越重患者NT-ProBNP升高越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Ⅰ在心功能Ⅳ级组与心功能Ⅰ、Ⅱ、Ⅲ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B组与A组比较,再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比较,再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cTnⅠ和NT-ProBNP,更能准确预测心衰患者预后,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更高。

    作者:石运生;张利民;董茂盛;贾关亮;李妍辰;张波;常美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罗格列酮联合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进行饮食控制和适当锻炼的9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罗格列酮、维生素E、罗格列酮联合维生素E三种方法治疗,疗程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各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血脂水平(TG)、NAFLD超声形态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肝功能、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肝功能(ALT、AST、GGT)改善尤为明显(P<0.01)。治疗后三组肝功能、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改善优于维生素E组及罗格列酮组(P<0.01),TG改善亦优于其他两组(P<0.05)。维生素E组、罗格列酮组、联合组有效率分别为53.33%,66.67%,90.00%;联合组与罗格列酮组、维生素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4.812,P<0.05;字2=9.932,P<0.01)。结论:罗格列酮和维生素E联合治疗NAFLD安全有效,且联合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药治疗。

    作者:刘建华;朱芬芳;阮国永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微量肝素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微量肝素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本科收治的80例住院重症肺炎患儿,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按重症肺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肝素钠每次6 U/kg,静脉推注每6小时1次,连用5 d,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65.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肝素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广大基层临床推广。

    作者:朱广红;李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运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6例锁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克氏针组及钢板组,分别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固定效果。结果:1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是治疗锁骨骨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内固定物易松动致骨折畸形愈合;钢板内固定稳定可靠,但切口大、损伤大、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比例高。

    作者:刘海亮;叶颂霖;罗顺宁;庞贵春;邹而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辛伐他汀对阿霉素致心衰兔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阿霉素所致心衰兔保护作用及其抗心衰的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CHF模型组(CHF)、CHF+辛伐他汀低剂量组(LD-SIM)、CHF+辛伐他汀中剂量组(MD-SIM)、CHF+辛伐他汀高剂量组(HD-SIM)。正常对照组(CON)给予耳缘静脉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10周。其余组均给予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的盐酸阿霉素,按4 mg/kg,每周1次,共10次,而辛伐他汀干预组同时给予低、中、高剂量辛伐他汀灌胃治疗,剂量分别为0.3 mg/(kg·d),1.5 mg/(kg·d),3.0 mg/(kg·d)。10周后测定大鼠心功能左室肥厚指数、ELISA测定血清中hs-CRP和MMP-13含量。结果:各药物治疗组可不同程度改善左室肥厚,其中辛伐他汀大剂量组与CHF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辛伐他汀中剂量组与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剂量治疗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剂量治疗组心功能指标(±dp/dtmax)明显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辛伐他汀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治疗组能降低血清中CRP、MMP-13含量(P<0.01或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预防左心肥厚,降低血浆CRP、MMP-13浓度,从而减缓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改善心功能,这可能是辛伐他汀抗心衰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解娜;赵国安;殷国田;孙海燕;杨秀丽;冯现君;张源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综合护理措施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方法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64例,按入院顺序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降糖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后,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的护理方法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慕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塞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观察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150只,雌雄不拘,采用Pulsinelli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即对照组和血塞通组,分别于再灌注后3、6、12、24和48 h 5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每组10只。血塞通组于再灌注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5 mg/100 g)腹腔内注射后,其他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0.5 mL/kg)腹腔内注射后,均每间隔6 h等量注射;检测用于脑组织匀浆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间,体内SOD减少,MDA增多,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而清除减少。而血塞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SOD增多,MDA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对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

    作者:陈锋;阳生光;蒋佩琴;梁建娜;杨志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标本采集对医院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观察标本采集对医院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下半年到2013上半年的100份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时间采血、不同部位采血、标本溶血与标本送检时间对医院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医院生化检验结果中,对于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采集部位以及标本溶血、标本送检时间都会影响到医院的生化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参考值比较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为提高医院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严格控制在采集标本上的误差,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作者:尚凤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早期血液滤过对脓毒血症患者血浆IL-10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滤过开始时间对脓毒血症患者血浆IL-10和人白细胞抗原-DR表达的影响,评价血液滤过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ICU住院的40例脓毒血症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早期血液滤过)和B组(晚期血液滤过)。在床旁持续血液滤过治疗开始后0h、12h、24h、48h、7d分别采集血液标本并检测细胞因子IL-10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结果:血液滤过治疗后,血液中细胞因子IL-10较治疗前均有下降,HLA-DR的表达也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与B组相比较,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经治疗后,A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结论:血液滤过治疗能显著减少血浆中的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早期进行血液滤过治疗,能更好的改善预后,减轻患者的危重程度,这可能与患者血浆中HLA-DR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孟强;董伟;屈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耳鼻喉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患者术后引发并发症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选本院耳鼻喉科手术治疗的385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术后出现并发症者5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OR=2.537,P=0.023)、住院时间(OR=5.208,P=0.003)、抗生素使用(OR=2.234,P=0.028)、术中出血量(OR=1.005, P=0.000)、合并高血压(OR=2.013,P=0.015)、感染并发部位(OR=2.711,P=0.013)是耳鼻喉科患者术后引发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掌握耳鼻喉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可指导医生在手术时良好地控制各项并发症诱发危险因素,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杨继志;冯先权;杨家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HPLC法测定中药钩藤中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钩藤中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含量。方法:色谱柱Lichrospher C18(4.0×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含10 mmol/L的三乙胺,冰醋酸调节pH值为7.4~7.6)=55:45,检测波长为254 nm,加入1%盐酸10μL作为改性剂。温度为25℃,测定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线性关系方程。结果:钩藤碱与异钩藤碱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9.2×104-0.281×104,Y=7.6×104-0.375×104,线性范围分别为0.100~1.60μg/mL(r=0.9999),0.211~1.379μg/mL(r=0.9998),钩藤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9.154%,异钩藤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9.40%。结论:HPLC法测定中药钩藤中两种成分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及稳定性好,可以用于控制中药材钩藤的品质。

    作者:刘肖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实施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8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1 Hz伪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1 Hz真刺激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幻听症状、精神病理症状以及总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听症状改善主要表现在:观察组患者的幻听声音大小以及频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病理症状和意志活动方面的阴性症状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Hz的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效果显著,且安全系数高,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陈筱章;彭玉琴;邓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间质瘤CT表现与病理分级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评价CT对GIST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多排螺旋CT资料。结果:26例GIST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7例,胃肠外5例;其中跨壁型3例,壁内型3例,壁外型10例,腔内型5例,胃肠外型5例;不同病理分级的GIST,肿瘤生长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长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

    作者:武超颖;舒健;韦思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针刺穿线胆囊悬吊与传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良性胆囊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及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RP水平、疼痛指数及凝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鹏翔;李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