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琴;董亚鹏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与炎症反应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例行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血压正常)和观察组(高血压病患者),每组各50例。给予两组测量血压、体重等,收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IRI等;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体重、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观察组的血压与IRI、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治疗炎症反应在减轻患者血压方面有可能起到协同作用。
作者:潘力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致使我国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它所带来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至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突破3.00亿[1]。可见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并且依旧任重而道远。
作者:杨敏;柳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SCRP)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8例,按S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SCRP正常范围者(0关键词:糖尿病2型胰高血糖素血清C反应蛋白
作者:武鑫;李明珍;孙丽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穿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颌面间隙感染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A1组与A2组,每组45例。A1组患者通过超声引导完成穿刺治疗,A2组患者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比较A1组、A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的显效时间等。结果:A1组患者完成治疗后显效时间为(6.9±1.7)d,A2组为(10.6±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A2组为4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颌面间隙感染患者,通过超声引导对患者进行穿刺治疗,终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表现确切,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作者:刘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方法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64例,按入院顺序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降糖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后,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的护理方法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慕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前心理反应及术后身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按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心率、血压、焦虑及术后身体康复的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心率、血压、焦虑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肠道排气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的时间也较对照组提前。结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促进康复,提高治疗质量。
作者:段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60例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盆低肌功能锻炼,观察组给予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排尿日记的大排尿量(MVV)、总排尿次数(TOV)、总漏尿事件次数(LT)和ICI-Q-SF评分、大逼尿肌不随意收缩压(MDUCP)、逼尿肌不随意收缩持续时间(DUCD)、Valsalva漏尿点压(PVLP)、大尿道闭合压(MCP)和功能性尿道长度(SFL)。3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VV、TOV、LT、ICI-Q-SF评分、MDUCP、DUCD、PVLP、MCP、SF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VV、TOV、LT、ICI-Q-SF评分、MDUCP、DUCD、PVLP、MCP、S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翦薇;李南;刘娟;潘悦健;陈敦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良性胆囊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及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RP水平、疼痛指数及凝血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穿线胆囊悬吊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鹏翔;李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运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6例锁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克氏针组及钢板组,分别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固定效果。结果:1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是治疗锁骨骨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内固定物易松动致骨折畸形愈合;钢板内固定稳定可靠,但切口大、损伤大、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比例高。
作者:刘海亮;叶颂霖;罗顺宁;庞贵春;邹而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钩藤中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含量。方法:色谱柱Lichrospher C18(4.0×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含10 mmol/L的三乙胺,冰醋酸调节pH值为7.4~7.6)=55:45,检测波长为254 nm,加入1%盐酸10μL作为改性剂。温度为25℃,测定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线性关系方程。结果:钩藤碱与异钩藤碱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9.2×104-0.281×104,Y=7.6×104-0.375×104,线性范围分别为0.100~1.60μg/mL(r=0.9999),0.211~1.379μg/mL(r=0.9998),钩藤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9.154%,异钩藤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9.40%。结论:HPLC法测定中药钩藤中两种成分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及稳定性好,可以用于控制中药材钩藤的品质。
作者:刘肖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烧伤患者早期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其对早期合并心肌细胞及心功能损害的临床监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9例合并心肌细胞损害患者(损害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h-FABP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一步法,血清NT-proBNP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和h-FABP的水平变化及两者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烧伤患者治疗前血清h-FABP阳性率(80.3%)明显高于NT-proBNP (50.8%)(P<0.01)。损害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T-proBNP和h-FAB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ECG)及心功能检测也无异常表现。血清NT-proBNP与h-FABP呈显著正相关(r=0.629,P<0.01),相关性良好。结论:联合检测血清NT-proBNP和h-FABP水平,可早期诊断烧伤患者合并心肌细胞及心功能损害,也可用于临床疗效的观察。
作者:安振国;李召芳;杨文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31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并记录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经各周期化疗后CHO、LDL-C、HDL-C值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值在第3、4、5个化疗周期后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在各化疗周期后与化疗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化疗周期较多(5~8次)患者化疗后血脂升高程度较高(P<0.05);肿瘤分期及化疗方案对血脂、BMI变化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可使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脂升高,并在化疗4~5个疗程后达到峰值并维持相对稳定。其中年龄≥60岁、化疗次数较多是引起血脂紊乱的不利因素。
作者:张颖;谢娅;李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比较微创拔牙法与传统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应用效果,寻找更合理的阻生齿的拔除方案。方法:选择临床需要拔除下颌各种阻生齿的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分别采用高速涡轮机结合微创拔牙刀和传统拔牙器械拔除患牙。比较两组拔牙过程中畏惧发生率及术后张口度、疼痛、拔牙窝完整性等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牙科畏惧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齿可达到无痛、安全、微创的目的,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学琴;董亚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移植与同种异体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自体肌腱组和同种异体肌腱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术后1年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48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无植入物断裂。自体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异体组长,住院时间较异体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体组与异体组患者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及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肌腱移植与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治疗效果中无明显差异。
作者:赵元杰;赵永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洛阳市2007-2013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及流行影响因素,为制定狂犬病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洛阳市2007-2013年狂犬病网络报告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洛阳市7年共报告狂犬病35例,年平均发病率0.0772/10万。患者年龄3~75岁,夏季发病率较高。狂犬病患者Ⅲ级暴露者30例,占85.71%;在35例患者中,有28例没有进行任何医疗预防处置,占74%;只有4例(11.42%)进行伤口清洗;只有3例(8.82%)患者在暴露后接种了狂犬疫苗。所有患者均未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结论:应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市民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犬及宠物狂犬病免疫率,提高狂犬病暴露人群伤口规范化处理及狂犬疫苗、狂免蛋白注射比例。
作者:刘英;朱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四妙散以药少力专、疗效稳定、药性平稳而著称,是治疗湿热下注的代表方剂。现代药理研究,四妙散具有抗炎抑菌、解热镇静镇痛作用。笔者在临床中化裁此方,治疗妇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杨清;杨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拟行根管治疗的恒前牙病例共60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感法组207颗、X光数字化成像法组202颗和电测法组191颗,分别使用指感法、X光数字化成像法、电测法进行根管工作长度测量,并以此长度根管预备后试尖判断准确性。结果:电测法的准确率90.58%明显高于指感法的58.46%和X光数字化成像法的7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X光数字化成像法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指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ypex5测量仪是一种操作方便、准确率高的根管工作长度测量仪,X光数字化成像系统作为辅助应用于根管治疗中。
作者:赵呈利;荣丽;孙继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肺炎患儿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DF)的检测结果,探讨hsCRP、WBC及分类在肺炎患儿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将920例肺炎患儿分为细菌组(n=205)、病毒组(n=280)、支原体组(n=435)。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hsCRP、WBC及分类的不同。结果:细菌组hsCRP、WBC及N%、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组、支原体组hsCRP及L%高于对照组(P<0.05),N%低于对照组(P<0.05);各感染组组间比较hsCRP、N%及L%的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炎患儿联合检测hsCRP、WBC及分类可有效鉴别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进而指导临床早期诊疗。
作者:王明明;徐莉莉;欧阳奇琦;苏乃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观察标本采集对医院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下半年到2013上半年的100份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时间采血、不同部位采血、标本溶血与标本送检时间对医院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医院生化检验结果中,对于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采集部位以及标本溶血、标本送检时间都会影响到医院的生化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参考值比较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为提高医院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严格控制在采集标本上的误差,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作者:尚凤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维生素E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进行饮食控制和适当锻炼的9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罗格列酮、维生素E、罗格列酮联合维生素E三种方法治疗,疗程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各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血脂水平(TG)、NAFLD超声形态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肝功能、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肝功能(ALT、AST、GGT)改善尤为明显(P<0.01)。治疗后三组肝功能、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改善优于维生素E组及罗格列酮组(P<0.01),TG改善亦优于其他两组(P<0.05)。维生素E组、罗格列酮组、联合组有效率分别为53.33%,66.67%,90.00%;联合组与罗格列酮组、维生素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4.812,P<0.05;字2=9.932,P<0.01)。结论:罗格列酮和维生素E联合治疗NAFLD安全有效,且联合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药治疗。
作者:刘建华;朱芬芳;阮国永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