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目的:探讨加长型鞘在MPCNL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MPCNL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2年2月的60例作为对照组,术中仅用普通peel-away鞘,2012年3月-2013年12月的52例作为加长型鞘组,在普通peel-away鞘基础加用加长型鞘,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加长型鞘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加长型鞘能明显提高MPCNL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率,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长根;李泽华;肖利华;周华莲;丁小春;肖建军 刊期: 2014年第26期
本文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社会交往技能的培训做出详细的分析,指出了社会交往技能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存在意义以及相关的培训方法。并且对这一系列的培训结果做出了分析,有力的证明了通过对社会交往技能的培训能够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起到有效的作用。
作者:宫焕凤;宋元成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在小儿术前用药中的疗效。方法:择期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加巴喷丁20 mg/kg口服,B组咪达唑仑0.5 mg/kg+5 mL的10%GS混合液口服,C组苯巴比妥钠5 mg/kg肌注。观察三组患儿给药时接受配合情况,给药后的HR、RR、MAP、SpO2变化;患儿用药后的行为变化。结果:使用加巴喷丁和咪达唑仑作为术前给药的患儿在给药配合、生理循环稳定方面明显优于使用苯巴比妥钠的患儿。结论:加巴喷丁作用安全有效,围术期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作为小儿术前用药。
作者:邵长敏;陈曦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住院的150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5例采用8 h/次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进行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连续≥16 h的传统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9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6 h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连续蓝光照射法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的治疗效果均较显著,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
作者:郭兆俭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总结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乳头扩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经十二指肠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9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乳头扩张术(EPBD)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取石球囊、机械碎石等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率为97.9%(47/48),对照组成功率为95.8%(46/48),两组患者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4/48),对照组为18.8%(9/4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效果显著,相较于乳头扩张术安全性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周毅;张小斌;余燕滨;纪刚;杜强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心胸外科住院的128例开胸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呼吸肌评估、指导锻炼,观察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锻炼后,动脉血气氧分压、肺活量、每分钟大通气量、血氧饱和度等与对照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肺部并发症也显著减少。结论:心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评估及呼吸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张红改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药房退药情况,提高临床服务质量。方法:对本院2013年7-12月住院药房2208张退药处方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08张退药处方中,根据退药金额和退药处方数统计,退药较多的科室为儿科和呼吸内科;各科退药原因主要有调整医嘱982例(占44.47%)、患者临时出院579例(占26.22%)、患者拒绝用药301例(占13.62%),而药物不良反应ARD退药仅62例(占2.83%);退药种类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共912例(占41.30%),其次心脑血管药333例(占15.08%)。结论:本院住院药房的退药量较大,不合理退药比例较高,医院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护药三方面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退药制度,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合理用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退药。
作者:崔敏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斛香养胃脐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斛香养胃脐贴贴于神阙穴,每次敷贴24 h,隔日一次,治疗30次;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0.25 g、克拉霉素0.25 g,均每日两次,连服30 d。观察两组患者胃镜下特征性表现和病理的变化情况、血清胃泌素(GAS)和生长抑素(SS)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胃镜下胃黏膜的改善、症状积分的改善和血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斛香养胃脐贴不但能改善CAG的临床症状,而且可有效修复胃黏膜,阻止进一步恶变。
作者:苏秋菊;邢建伟;刘志梅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评价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在本院门诊和病房治疗的68例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d)联合氨氯地平(5 mg/d)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贝那普利治疗(10 mg/d),12周为一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及治疗前后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HR、SBP和DBP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VEDD缩小率、LVESD缩小率和LVEF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能明显改善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能够达到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肾、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效价比高,是较理想的降压药物。
作者:许家本;苏文源;张宝红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在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合适的药学服务干预方法对于患者用药疗效和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650例慢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5例。观察组采用相关措施对患者用药进行药学服务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干预开始后半年内的用药依从性变化。结果:通过开展积极的药学服务干预措施,观察组6个月后的治疗总有效率8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P<0.05),而干预后1~6个月的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各时期的用药依从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药学服务干预在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积极的意义,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疗效和用药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罗红梅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特点、手术方法及初期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PFNA治疗的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65~97岁,平均78.2岁;按照AO分类,A2型16例, A3型10例,患者入院后17例采用皮肤牵引,9例采用骨骼牵引,入院后2~4 d实施手术,术中均经骨科下肢牵引床牵引手法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术中不暴露骨折端。结果:本组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 (40~11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30~200 mL),术后1例因为肺部感染转入内科治疗,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其余患者康复出院。随访5~48个月,平均20个月,部分负重行走时间2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4周,骨折愈合时间10周。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内固定松动、髋内翻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PFNA结合牵引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内固定牢固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樊晓臣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及骨折内固定手术临床疗效。方法:置换组患者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内固定组患者给予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预后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费用等。结果: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内固定组,但其手术费较高;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1.76%,显著低于内固定组的31.58%;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均较为满意,但置换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股骨颈骨折患者实际情况,如病情、骨质疏松程度、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保障其生活质量。
作者:黄智勇;辛泽团;黄佳军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定对冠心病患者腹部手术在整个围手术期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部手术冠心病患者80例,年龄55~73岁,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40例。D组在麻醉开始时泵注右美托咪定0.3μg/(kg·h),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T3)和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在T1~T3时点的心率(HR)减慢,SBP及DBP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T4时点的SBP及DBP升高的值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定对抑制冠心病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有显著的作用,使围术期手术刺激反应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干扰降到低,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万军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比较连续单层缝合、连续套锁缝合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缝合的效果,选择更好的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方法:将300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子宫切口缝合方法的不同,分为连续单层缝合组(单层组)和连续套锁缝合组(套锁组)各150例。单层组采用连续单层子宫切口缝合法;套锁组采用连续套锁子宫切口缝合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体温、产后出血率、术后恶露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基本情况,并随访1年,记录两组月经复潮时间、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结果:单层组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时间分别为(48.46±7.35)min、(32.8±5.9)d,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高体温、产后出血率、住院时间分别为(263.6±112.4)mL、(36.74±0.83)℃、3.33%和(3.7±0.6)d,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1年。单层组术后1年内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分为2.67%和8.67%,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组月经复潮时间为(4.46±2.18)个月,与套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连续套锁缝合,连续单层缝合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恶露时间,并且降低切口假腔发生率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运用。
作者:王钦萍;周宏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从保胆角度看胆囊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9例行胆囊造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胆囊造瘘术患者中,治愈16例,好转3例(带管出院)。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情况:行胆囊切除术10例;未再次手术治疗9例。对胆囊未切除者每6个月行彩超检查1次,长已随访8次,短随访1次,未发现胆囊再发结石,生活质量正常。结论:胆囊造瘘术不仅限于急危重症胆囊结石患者,在保胆理论的支持下,胆囊造瘘术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中将具有的更大价值。
作者:张和平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究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利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向胸腔注入地塞米松,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注尿激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引流量、胸膜厚度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5.0%(34/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P=0.001)。研究组的引流量(1790±78)mL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273±46)mL,胸膜厚度(1.10±0.20)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42±0.2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04,P=0.000;t=5.88,P=0.001)。而研究组出现3例胸痛、2例胸膜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胸痛,1例胸膜反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增加引流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两种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对痤疮主要致病菌体外的协同抑菌作用,并寻找佳配比。方法:测定不同比例混合的芦荟-丹参复方凝胶及单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抑菌圈大小及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芦荟-丹参复方凝胶抑菌效果优于单方凝胶,配比以1:2为佳,复方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75 mg/L。结论:芦荟-丹参复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两者的作用可以相互促进。
作者:李晓梅;秦桂美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加强儿童无热惊厥的鉴别诊断。方法:以5例无热惊厥典型病例探讨儿童无热惊厥的鉴别诊断。结果:5例患儿均查明原因,2例得到及时治疗,1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结论:惊厥是小儿时期神经系统常见的严重症状,需要及时、正确的处理。惊厥的处理首先要尽快控制发作,以避免脑细胞损伤。认真分析病史、仔细体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辅助检查,是明确诊断、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黄锐;朱自伟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为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诊断,并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予以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予以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舒适护理予以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采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状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为(3.7±0.4)分,对照组为(5.2±0.5)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满意率分别为97.96%、100%,对照组分别为75.51%、9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投入到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指数,在临床上有相对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舒适护理还具有更低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更容易得到临床患者的接受和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云;刘质斌;杨菁 刊期: 2014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中药和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围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单用妈富隆治疗,观察组采取妈富隆联合中药汤剂益气固本止血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值改善情况、3种性激素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缩小,血红蛋白值均明显升高,卵泡生成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上述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联合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出血可明显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琳;刘玫鸰 刊期: 2014年第26期